從技術小角色到.COM公敵 馬化騰:會抄才能贏

馬雲直接將矛頭對準了馬化騰。馬化騰如今被業界形容爲".com公敵",互聯網界完全是一幅"圍剿騰訊"的局面。"馬化騰是業內有名的抄襲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張膽地、公開地抄……"王志東也發出了同樣的"指責"。

淘寶網新推出不到一個月的收費服務"招財進寶"的夭折,引發了馬雲和馬化騰的一番口水大戰。"這一年半以來,我們承受了無數的壓力和明槍暗箭",也許是感慨萬千,馬雲直接將矛頭對準了馬化騰。"我自己認爲挖人很累,互聯網同行競爭應該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光靠挖人很難做到創新。而現在騰訊拍拍網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創新,所有的東西都是抄來的。"

"馬化騰是業內有名的抄襲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張膽地、公開地抄……"王志東也發出了同樣的"指責"。

如果不是因爲這兩位IT界重量級"大佬"的一番"指責",恐怕很少有人會關心騰訊的業績,然而2006年第一季,騰訊的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達到5430萬美元,同比增長193%,與網絡遊戲老大網易的收入5620萬美元幾乎相同。但騰訊的總收入則高達8030萬美元,同比增長115%,遠遠甩開了網易,居中國互聯網之冠。

不可否認,在騰訊的發展歷程中,確實有着太多的模仿痕跡,從早期的OICQ到最新的拍拍網,無一不散發出些許"抄襲"的味道,但當我們在梳理馬化騰的成功基因時,卻發現騰訊的成功不僅僅是"抄襲"那麼簡單。

第一部分:發現互聯網的價值

在業界中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在管理一家大企業方面,馬化騰可能比不上楊元慶,但如果給他們同樣的資金去創業,馬化騰會遠遠勝過楊元慶。

雖然這種說法有偏頗的成分在內,但不可否認的是,馬化騰對於市場的敏感度、對同類產品的取優補劣,在中國網絡界確實無人能出其右。換句話說,馬化騰能夠懂得如何把握潮流,知道該從潮流中學什麼,並懂得將學到的東西進行怎樣的改進。

"馬總對事物判斷的眼光很獨到,很特別!"在今天的騰訊公司,馬化騰可以充分享受到來自職員的奉承。但平心而論,和比爾?蓋茨等人相比,馬化騰並不屬於能夠被劃入天才範圍的那類人。

只想當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

從一開始,年輕的馬化騰就和當時大多數軟件工程師不同,他並不安心於埋頭機房與枯燥的代碼打交道,而是非常注重程序的實用性。

1984年,年僅13歲的馬化騰跟着追趕經濟大潮的父母舉家從海南遷到了深圳,作爲改革開放的潮頭,以計算機配件爲代表的電子加工業開始逐步成爲深圳工業的主流,這使得青春期的馬化騰有機會比同齡人更早地接觸到計算機。

當計算機的魔力展現在面前時,中學生馬化騰認識到生活中出現新的主宰,他開始與那些神奇的二進制代碼打起了交道。於是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高考時,馬化騰想都沒想就在志願表上選擇了計算機專業。

求學的四年中,馬化騰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語言方面的大師級程序員,而在深圳大學內部,馬化騰的計算機水準已到了令老師和同學刮目相看的地步,甚至經常爲學校計算機維護提供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案。此時的馬化騰就已經表現出了原始的價值意識--技術要轉化成生產力,以清除機房機器中的各種病毒爲條件來換取上機的時間,甚至爲了能有更多的上機時間,常常幹些將機器鎖住的惡作劇,這一度讓學校機房管理員哭笑不得。

1993年從深大畢業後,馬化騰進入了當時業界名氣很大的潤迅公司,開始做軟件工程師,專注於尋呼機軟件的開發。由於表現優異,一直做到了開發部主管的位置上。回顧這段時光,對於馬化騰而言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時代。

"許多軟件技術人員往往對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搞軟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種方式,而我則希望自己搞出的東西被更多的人應用,也願意扮演一個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通過這段經歷使馬化騰更加明確了開發軟件的意義就在於實用,而不是寫作者的自娛自樂。

從軟件到互聯網 認識信息的商業價值

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互聯網普及之前,有許多網迷已在惠多網(FidoNet,它誕生在1984年的美國,非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上早早體會到網絡的樂趣,馬化騰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在惠多網上掛了半年之後,馬化騰就義無返顧地投入了5萬元,在家裏搞了4條電話線和8臺電腦,承擔起了惠多網深圳站站長的角色,甚至爲此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深圳"馬站"在惠多網上有着極高的人氣。回憶起那段生活,馬化騰有些自豪,"在網上我纔會獲得完全的興奮,至今也沒有改變過。"

當時馬化騰爲何會在網絡上花這樣一筆不菲的財力以及物力和人力?除去本身的興趣所在之外,更重要的是馬化騰認識到了網絡能夠帶給自己的價值,他也需要對這個新生事物進行嘗試和摸索,而這一切還要從當年馬化騰的副業炒股票開始。

在1992年以後的幾年時間裏,股市成爲了中國經濟的熱點,尤其在深圳,炒股幾乎成爲了一項全民"運動",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有一家公司的樓下就是營業廳,在營業廳看盤的時候還是5塊錢一股,跑上樓找人買股票時,已經漲到了6塊錢,下樓時就變成了7塊錢。一個上午賬面就多了幾十萬,吃飯都不知道什麼味道,簡直是撿錢。"

在這種形勢下,僅僅工作了一年多的馬化騰也跟隨大潮進入了股市。在炒股的同時,馬化騰發現有一種安裝在計算機上的板卡能通過網絡實時顯示股票走勢,這無疑方便了那些希望在家中就能瞭解股市實事動態的股民們。

"別人能做,自己爲什麼不能做?"馬化騰和幾個朋友一起分析了市場上已有的各種股票板卡優缺點,並模仿相關的產品,開發出了風靡一時的股霸卡,甚至有一段時間在深圳著名的賽格電子市場賣斷了貨。

通過股霸卡以及平靜而有耐心的個性,馬化騰兩頭"開花",在股市上也如魚得水,手頭很快就有了百萬資金,這也爲馬化騰後來的獨立創業打下了基礎。而此時,網易的丁磊正流落廣州街頭,還在抱怨"人生就像一盒手榴彈"。

賺到了錢的同時,馬化騰卻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信息的價值將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也將成爲一種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如何將它轉化成實在的商品價值?

"要相信自己寫的東西可以賣錢。"實用軟件概念培養了馬化騰敏銳的軟件市場感覺,但通過開發能夠聯網顯示即時信息的股霸卡,馬化騰認識到了信息的價值,也使得自己將目光開始轉向互聯網。

創業只是爲了將興趣和職業結合

馬化騰最初的創業想法其實並不複雜,和許多成功人士的最初想法一樣--"探索、提升自己的價值",當時,馬化騰手中已經有了百萬的原始積累,已經不再需要爲生計而奔波,可以使自己把精力和愛好更有目的地轉移到自己更熱愛的行業上。

馬化騰熱愛互聯網,但當時潤迅開發部主管的職位卻與自己對於互聯網的興趣發生了衝突。

作爲開發主管,因爲市場的需求,公司要求馬化騰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必須放在尋呼業務上,而對於馬化騰提出關於互聯網方面的相關開發,由於當時尋呼業的火爆形勢,使得潤迅並沒有重視。

由於職業不能與自己的興趣互聯網關聯,作爲中國最早的一批網民,已經深刻認識到互聯網價值的馬化騰開始有了離開潤迅自主創業的想法,但惟一讓馬化騰感到擔心的就是做互聯網軟件是否有前途。

"丁磊後來的成功爲我帶來了啓發,只要去做,在互聯網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2月,由於資金緊張,在丁磊將耗時7個月寫出的網易免費郵箱系統及163.net域名以119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位於廣州的飛華網之後,對於搖擺不定的馬化騰而言,中國互聯網未來的走向無疑開始變得清晰起來:網絡必然會成爲今後的一種潮流。從現在看來,馬化騰當時的決定儘管有着一定的風險性,但無疑是明智的--隨着手機的興起,尋呼業務迅速地走向了衰落。

1998年底,27歲的馬化騰與大學同學張志東一同創辦了騰訊,開始研發無線網絡尋呼系統。這套系統最主要的功能是讓用戶可以不必撥打長途電話,而直接通過互聯網將信息發送到尋呼機上。實際上,在創建騰訊之初,馬化騰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不是非常明晰,"只是感覺可以在尋呼與網絡兩大資源中找到空間",所有的判斷是來自自己5年來的網齡和職業經驗。

隨後3個月,他推出了QQ的前身OICQ,即使從當時來看,OICQ也不是什麼劃時代的創新,完完全全是馬化騰以往熱衷使用的ICQ的一個翻版。

第二部分:"抄"來創業路

創業對於馬化騰而言,並不是一帆風順。正如馬化騰自己所言,"在騰訊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刻都可能死掉。"而馬化騰的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到了其他創業者往往容易進入的誤區,其中最關鍵的一個誤區就是:似乎只有"絕對的創新"才能成就中國互聯網。

最初的"抄襲"是爲了生存

有前人成功的事例在先,使得後來者創業成功的概率會增大很多,這是一個最爲簡單的道理。但事實並不如此,在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卻往往被淹沒在一片高呼"創新"的論調中。

嚴格上講,當時在中國IT業和馬化騰一樣出色甚至比他更出色的人不在少數,但往往這些人最終的失敗卻是因爲創新,"大多數都是因爲'死'得太有理想"--有人曾經如此評論。

在個人創業上,如何選對一條有發展前途的路往往纔是最爲重要的。因爲新生事物存在着太多的不確定性,"沒有人會告訴你這條路是否有前途","抄襲"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風險,"對於創業者而言,能夠最終生存下來纔是最重要的。"

現在看來,模仿ICQ做OICQ是當時馬化騰惟一能夠選擇的一條道路。只要身處深圳,自然能夠感覺到中國經濟發展的熱度,創業在一段時間內竟然是深圳互聯網業的主旋律,但在深圳,大把的新機會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新鮮事物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這使得馬化騰並沒有十足的信心。

"當時只有幹自己最爲熟悉的事情",對於馬化騰而言,當時的門戶網站、郵箱等熱門的業務,並不是自己的特長,自己最熟悉的互聯網軟件ICQ就成爲了惟一的切入點。直到如今,依然有部分技術至上的業界人員對馬化騰和QQ的成功存在着異議,認爲OICQ完全是一款抄襲ICQ的軟件,並沒有任何的新意。

事實上,QQ的誕生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騰訊的幾個創始人也曾進行過激烈的爭論--ICQ已經是世界級品牌,並佔領了相當的中國市場,在國內也已經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其次是自己的技術並不領先,與先前的幾家相比並沒有特別優勢……在這種形勢下,使得很少有人會去關心一個小小的聊天軟件--這也爲馬化騰留下了機會。

"和疲軟的西方經濟比較,中國經濟能夠出現巨大的奇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無聊的方式不同。"原8848總裁王峻濤後來在談到短信的崛起時的一番論斷非常準確。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中國用戶對中文環境ICQ的服務有極大的需求,而市場上流通的各種版本並沒有完全解決中國特色的問題。例如ICQ的信息只能保留在單機上,一旦用戶更換機器登陸,所有聯繫人的信息都將丟失。在計算機在當時還不普及的情況下,對用戶而言,無疑影響了使用者的便捷程度。後來許多專業分析人士紛紛指出"QQ能夠在網上風行,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消費能力和溝通方式"。

做出一套服務器端信息保存的程序,對於一個技術人員並不是什麼太大的難事,但將兩端的功能按照用戶的需求進行有機的結合,產生全新的效應並受到網民的追捧,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把QQ放到互聯網上供用戶免費使用後,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發展了500萬用戶,就連馬化騰本人也沒有想到。

在騰訊不再爲用戶數量發愁的時候,馬化騰開始積極尋找各種可能贏利的點。此時的騰訊是在與時間賽跑,"等新的模式開始贏利的時候,騰訊很可能已經擔負不起OICQ的運營費用",所以馬化騰並沒有思考新的模式,而是從韓國同行那裏找到了OICQ贏利的可能性。當時韓國流行給虛擬形象穿衣服的網絡服務,馬化騰眼睛一亮,開始聯繫耐克、阿迪達斯等企業,把他們最新款的衣服放在網絡上,供QQ用戶付費使用。

由此開始,騰訊才真正生存了下來。"如果做其他不熟悉的業務,騰訊也許很早就死掉了",馬化騰後來坦然承認騰訊在發展初期確實危機重重,值得慶幸的是自己選擇了一條正確的發展方向。

活着的惟一法則就是眼前利益,馬化騰也不能例外

如今的騰訊市值35億美元,2006年第一季營收超過8000萬美元,皆爲中國互聯網之最。但恐怕沒有人想到過,馬化騰最初的想法竟然是想等QQ成熟後賣掉套現。

從當時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階段來看,馬化騰的最初想法無疑是正確的,個人英雄們的最終出路大多是賣掉自己的成名作品。

即使這樣,對於技術型創業的創業者而言,賣掉產品也是需要重新學習的一門課程,對馬化騰也不例外。在研發出OICQ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困難和挫折,由於不懂市場和市場運作,OICQ拿出去向運營商推銷,卻經常被拒之門外,"甚至連見我們都不見"。平心而論,當時營運商的態度完全可以理解--在ICQ風行的時候,運營一個新的聊天工具確實風險很大,畢竟贏利是運營商最根本的追求。

即使和一些有意向購買OICQ的公司談判也並不順利,每當進行到實質性階段時,對方公司卻"不理解騰訊技術和無形資產的價值",表示只能按騰訊"有多少臺電腦、多少個桌椅板凳來買"。最後,一連談了4家都沒有達到預計100萬的底線,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萬。後來在業界談論最多的,並不是騰訊如何以及爲何成功,而是有多少人打過它的主意--不乏有網絡業高管以惋惜的口氣回憶說,自己的公司曾在什麼價位上試圖買下騰訊,但最終失之交臂。

與此同時,對QQ的大量下載和暴增的用戶量讓公司難以支撐--因爲人數增加就要不斷擴充服務器,那時一兩千元的服務器託管費都讓當時小作坊式的騰訊公司不堪重負,沒有資金更新設備,工作人員也快發不出工資,"我們只能到處去蹭人家的服務器用,最開始只是一臺普通計算機,放到具有寬帶條件的機房裏面,然後把程序偷偷放到別人的服務器裏面運行。"

"網頁、系統集成、程序設計……什麼業務都敢接",正如馬化騰自己所言,當時的期望很簡單,讓公司活下去。

如果不是看到老友丁磊拿到了風險投資,不堪重負的馬化騰最終很有可能就60萬賣掉QQ(因爲版權問題,後改名爲QQ)。然而網易獲得風險投資使馬化騰意識到了互聯網還有其他的玩法,也使馬化騰意識到QQ可以"玩"出更大的空間,"我們決定自己'養'下來"。

爲了獲得風險投資,馬化騰和其他合夥人一共做了六個版本的商業計劃書,每一份都有20多頁,但往往都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但1999年的深圳高交會挽救了馬化騰和他的騰訊,憑藉OICQ僅半年佔領的市場地位,馬化騰幸運地拉來IDG和李澤楷旗下盈科數碼220萬美元的投資,這無疑爲騰訊找到了活路。

"我們曾險些把開發出的QQ以60萬元的價格賣給別人。現在有點慶幸當初沒有貿然行事。要在互聯網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許多很有才華的網絡人才往往沒有注意這一點而失去了長遠機會。"當騰訊在香港上市後,馬化騰這樣評價自己當年的經歷。

第三部分:後發制人一定要"抄"

八年前,馬化騰開始做IM(即時通訊),現在用戶數量第一;在三年前開始做門戶,現在流量第一;做休閒遊戲,將業界老大聯衆取而代之;進入網遊後成長勢頭兇猛,讓盛大、網易開始警惕;一年前開始電子商務,在拍賣和在線支付上一出手,讓馬雲、王志東等前輩緊張萬分。在中國互聯網業,做到橫跨多個業務線的企業並不少,卻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能像馬化騰這樣在多條業務線上同時做到領先,那麼馬化騰是如何做到的?

當今的互聯網市場變化得太新太快,幾個月的時間就會冒出很多新事物,憑什麼判斷熱點?換句話而言,這意味着任何的結局都有可能出現,僅僅由自己主觀來判斷,只會導致出錯的機率增大。相比之下,如果有"先行者",就可以觀察別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然後再改進。"我不爭第一,沒意義。新產品一出來就要保證穩定,不能想怎麼改就怎麼改,要慎重。"馬化騰說。

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

"騰訊的步伐過於謹慎",不少業界人士如此評論騰訊,"如果騰訊能衝勁更足一些,騰訊的規模會比今天更大。"

對於這種評論,馬化騰坦然承認在發展問題上自己的確顯得比較保守。因爲自己信奉的哲學是"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

"是否具備成功的條件,能否做成?"在開展每一個新業務之時,馬化騰都要求包括自己在內的相關人員自我反思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把握,自己寧可不做。馬化騰這樣的態度與馬雲形成了鮮明對比,甚至業界流傳着如此的調侃:馬雲是完全不看底牌、把自己全部籌碼壓上"豪賭",而馬化騰是完全相反,回回看底牌,精打細算的玩法。

"爲什麼騰訊能夠在短短的7年中發展到如此的規模,在許多新業務上並沒有走太多的彎路?"這與馬化騰的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騰訊爲什麼沒有從衆奔赴納斯達克上市的事例最能說明問題。

"承銷顧問裏,六家建議在香港,四家建議在納斯達克,三家建議兩邊同時上,搞得我頭都大了。"當時的馬化騰面臨着抉擇。很明顯,從顧問的建議中不難看出,騰訊選擇香港上市無疑把握會更大一些,儘管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要比美國低。選擇香港上市無疑更符合馬化騰的理念。

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效果不錯:2004年6月16日在港上市以來,騰訊的股價一直在穩步上升,遠高於在美國的網易和新浪。甚至丁磊也公開表示,準備炒一炒騰訊的股票。

同樣,關於業務擴張的問題,在騰訊內部馬化騰並不是一點壓力都沒有。作爲管理層集體決議的制度,馬化騰經常會和其他人發生衝突,激烈程度曾達到拍桌子,甚至摔門而去。

據一位騰訊的中層員工透露,對於從何種業務開始入手,當時騰訊高層觀點各不相同,尤其集中在做電子商務、搜索還是門戶問題上,爭論最爲激烈。而當時的形勢是微軟旗下的IM平臺MSN開始進入中國,同時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隨着微軟的腳步紛紛向騰訊宣戰,畢竟IM對用戶有着郵箱、遊戲等其他任何業務所無法比擬的粘性,騰訊遭遇到了成立以來的最大挑戰。

此時做電子商務無疑是佔據了行業的制高點,在2003年,電子商務畢竟還是一個新興的業務,潛力很大。而做門戶,騰訊面前已經有了三座"大山"。但馬化騰認爲正是由於"門戶"和休閒遊戲是中國互聯網業最爲成熟的業務,無論從人才和用戶上都較電子商務更有優勢,因此做起來相對會更有把握。

於是,馬化騰挖來了在網易以及TOM都做過內容總監的孫忠懷開始籌建qq.com,同時也推出遊戲平臺,主攻以棋牌類爲主的休閒遊戲。僅一年時間,到2004年年底,憑藉以億計的QQ用戶規模,QQ遊戲的最高同時在線人數到達了100多萬,超過聯衆成爲最大的休閒遊戲門戶,僅僅兩年半時間,qq.com也成爲流量最大的中文門戶。

當以阿里巴巴和百度爲代表的電子商務和搜索業務成爲中國互聯網的主旋律後,看清了形勢的馬化騰才針對搜索和電子商務分別推出了"搜搜"和"拍拍"網。

毫無疑問,這種理念儘管有時會使騰訊貽誤更好的戰機,但卻保證了騰訊在戰略發展的大方向上不會出現偏差,這對於已經度過創業期進入發展期的騰訊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變幻莫測的互聯網行業。

"抄襲"的目的是創新

"馬化騰是業內有名的抄襲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張膽地、公開地抄……"王志東對此毫不忌諱。

"現在騰訊拍拍網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創新,所有的東西都是抄來的。"對於淘寶網"招財進寶"的流產,馬雲毫不掩飾對馬化騰和騰訊的指責。

在百度的搜索欄中敲入騰訊和抄襲兩個關鍵字,搜索結果是220,000項,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業界對馬化騰的看法,但這種看法未必正確。

"微軟、Google也是抄襲大王,從Windows到Office做的都是別人做過的東西。"對於落了個"抄襲者"而非"創新者"的罵名,馬化騰卻不以爲然,"抄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是一種取長補短。"不可否認的是,在IT領域確實如此,只要好的東西就難免會被模仿抄襲。

"做企業不是比誰動手早,而是比誰活得長。"後來丁磊對互聯網企業發展的論斷深得馬化騰的贊同。實際上,早在2001年,任正非那篇著名的《華爲的冬天》就已經闡述過這樣的觀點。

爲此馬化騰不是沒有品嚐過苦澀,稍微有些網齡的網民都記得騰訊早期曾經做過郵箱業務,但推出沒多久就被停掉了,甚至連馬化騰自己都承認"不願用第二次"。當時馬化騰認爲這個項目簡單,不需要花費什麼精力,"搭起架子就推出去了"。儘管註冊使用的人很多,但由於當時郵箱競爭太激烈,燒錢多,卻沒有盈利模式,導致最後根本無法支撐郵箱系統的正常運營。

有了這次深刻的教訓,馬化騰又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老辦法"無疑還是正確的--"謀定而後動",前提是不能一味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正如狄恩?卡曼所言,顧客買的不是發明或技術,而是能解決問題的創新。"所以我不盲目創新,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後再超越。"實際上,QQ早期的崛起,就是馬化騰"抄襲"理論最好的實踐版本。

"辛苦做出來的新業務,騰訊其實就在後面等着,他們龐大的用戶羣,要來佔市場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正如後來TOM的王雷雷略帶嫉妒的言論,"那麼大的活躍用戶羣,插根扁擔都開花。"確實如此,擁有龐大用戶羣的平臺並不少,像許多遊戲、郵箱、門戶都擁用大量的用戶,但爲什麼成功複製其他業務的卻幾乎沒有?

至此以後,馬化騰形成一個"後發"的慣例--在決定某項新業務在何時推出的時候,他考慮的是如何將企業自身的學習週期與該產業的生命週期進行協調,形成一個比較穩妥的擴張節奏,保證企業始終在當前業務與未來擴展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例如最近與淘寶網"招財進寶"流產牽纏在一起的騰訊的電子商務業務,事實上,早在2003年當阿里巴巴閉門研發C2C的時候,騰訊也在同步研發,甚至一度提出與阿里巴巴合作,但終因馬雲出讓的股份太少而作罷。電子商務計劃一直擱置,直到2005年淘寶大功告成,騰訊纔在當年9月拿出了自己的電子商務業務。

大者是否恆大

互聯網行業的特點之一就是,風光總是暫時的,沒有誰敢說自己能穩坐釣魚臺。大者恆大隻是大者的自我撫慰,大者被後來者挑落於馬下的傳奇故事,一直不停地在互聯網世界中上演着。成爲業界的領先者後,騰訊的角色將從跟隨別人轉變成被別人跟隨,這對於馬化騰"後發"的策略而言,無疑是一個考驗,因爲總有一天"模仿"會沒有對象。

6年以前,對於新浪、搜狐們來說,即時通訊軟件是副產品,不會用盡全力去投入,所以在這個領域它們打不過騰訊;當它們真正意識到重要性,重新重視起這個行業的時候,QQ 的先發優勢已經形成。

而現在,由於QQ用戶羣的巨大優勢,必然會使騰訊自覺不自覺的產生"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惰性,嚴格意義上這種優勢意識往往很難連根排除,在騰訊擴展其他領域的過程中,如何保證自己不出機制或者意識上的問題,從而錯失重要市場?

這對於馬化騰來說纔是真正的問題。

在如今的互聯網競爭環境裏,騰訊的對手們也同樣在進行着各式各樣的調整和擴張,誰都沒有壓倒一切的優勢。

儘管馬化騰公開的表示過騰訊的多元化發展戰略不是爲了多元化而多元化,而是走相關多元化的戰略,也就是說騰訊所發展的任何一項業務都與騰訊的核心優勢結合,但實際上,這種多元化的戰略往往會因爲"戰線"太長收不住而出現問題。

隨着MSN進入中國市場,所有的網絡公司都面臨着更爲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在即時通信領域,MSN在中國使用人羣更讓騰訊感到如芒刺在背,儘管QQ目前還擁有60%的市場份額,但是這個比例隨着MSN Messenger、Skype的侵入而在逐年下降,IM市場只會火拼得越來越激烈。

同樣,在休閒遊戲能快速做成名副其實的第一,是因爲這是一個既缺乏技術含金量,又不需要太多質量管理的業務;但門戶不一樣,大型網遊也不一樣,騰訊的用戶雖然衆多,但新聞的質量能否超過新浪、網遊的質量能不能超過盛大,一切還都存在着許多的變數,需要極長的時間通過圈佔市場份額去證明。至於電子商務和搜索,更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東西,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投入,這種局面是此前騰訊所沒有面對過的,也無從向對手學習的。

還有就是多元化帶來的團隊膨脹及管理上的挑戰。到目前爲止,騰訊的員工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名,尤其近兩年以翻番的速度在增長,儘管馬化騰將各個自己看來不太適應的高管職位都讓了出來,但不可否認的事,這樣實際上並不利於騰訊的決策。

馬化騰如今被業界形容爲".com公敵",互聯網界完全是一幅"圍剿騰訊"的局面,"看來,中國互聯網行業裏的錢還是太多了,大家都資金過剩。"馬化騰的調侃掩飾不住一絲的無奈,畢竟現在的騰訊需要自己操心的事情太多了。 

發佈了1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 · 訪問量 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