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极限

概述

按照几何光学定律,只要适当地选择透镜的焦距,就可以造出极高放大倍数的光学系统,将任何微小的物体放大到清晰可见的程度。但实际上做不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按照波动光学,光学显微镜放大倍率受可见光波长的限制,即便使用超高倍率,在显微镜下看的无非是模糊的像,没有意义。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指出,光学显微镜受限于光的衍射效应,存在分辨率极限(也称阿贝极限),其数值大约是可见光波长的一半。而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如下图所示,波长最短的为蓝紫光,约400nm,因此光学显微镜最小分辨率极限为200nm。当两个点距离小于200nm,光学显微镜无法分辨。

分辨率极限原理

显微镜使用的是凸透镜,按照经典几何光学理论,凸透镜能将入射光聚焦到它的焦点上,但由于透镜口径有一定大小,光线透过时会由于波动特性会发生衍射,无法将光线聚成无限小的焦点上,而只会形成一定能量分布的光斑。中央是明亮的圆斑,周围有一组较弱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状条纹,把其中以第一暗环为界限的中央亮斑称为艾里斑(airy disk)。
每一个发光的物点,经过有限直径的透镜后,都会在像平面形成一个艾里斑。对于非常接近的两个点,成像后艾里斑会过于接近,以至于无法分辨。若两个等光强的非相干点像之间的间隔等于艾里斑的半径,即一个艾里斑中心与另一个艾里斑边缘正好重合时,这两个物点刚好能被人眼或光学仪器所分辨,这个判据叫做瑞利判据(Rayleigh Criter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满足瑞利判据的两个艾里斑中心的角间距,或者两发光物点对透镜光心得张角叫做最小分辨角
φ=1.22λD\varphi=\frac{1.22\lambda}{D}
其中λλ为波长,DD为通光孔的直径。从公式可以看出,当光的波长无限减小或者通光孔的直径无限增大,光的波动性就逐渐减弱,这就回到经典几何光学的结论,理想光学系统分辨率是无穷小的。当然,这两种情况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理想光学系统一定会受到波动性的影响,存在分辨率极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由于显微镜放大倍率较大,物距LL接近于焦距ff,显微镜分辨率用物点可分辨的距离表示
σ=φL=φf=1.22λfD\sigma = \varphi L=\varphi f=\frac{1.22\lambda f}{D}
D2fsinα\frac{D}{2f} \approx sin\alpha带入上式(αα是孔径角的一半),并考虑到物镜空间折射率nn影响,得到阿贝方程(Abbe’s equation)
σ=1.22λ2nsinα=0.61λNA\sigma = \frac{1.22\lambda}{2nsin\alpha}=\frac{0.61\lambda}{NA}
其中NANA表示数值孔径,NA=nsinαNA=nsin\alpha,数值孔径越大,分辨率越高。
亥姆霍兹和阿贝针对不发光的点(即被照明的点)研究后,给出相应的分辨率公式:
σ=λNA\sigma=\frac{\lambda}{NA}
在斜射光照明时,分辨率的公式为
σ=0.5λNA\sigma=\frac{0.5\lambda}{NA}
当显微镜物方介质为空气时,折射率n=1n=1,物镜最大的数值孔径为1

显微镜分辨提升

病毒、生物大分子的尺度都小于200纳米,光学显微镜没法看到它们。要突破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就要使用比可见光波长还短的波来观测,例如紫外线、X射线,还有电子束。没错,电子束也能形成波,只不过波长极短,这使得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能够达到0.2纳米,放大上百万倍。
但是在目前的科研中,光学显微技术仍旧是不能取代的。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把可见光换成了电子束,相当于是降低了Abbe方程中的波长这一项,从而取得了更高的分辨率。但是电子显微镜存在它本身的问题:操作复杂、设备昂贵且笨重、制备观察样本麻烦、不能观察活样本。这些问题导致电子显微镜在很多科研领域不能完全替代光学显微镜。

参考

光学系统像差杂谈(3):理想的尽头
《应用光学(第4版)》 - 张以谟主编
一般光学显微镜放大极限是多少倍?

发布了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6 · 访问量 1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