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明的成長經歷與留學選擇

 

 

 

27日,新東方網直播了徐小平老師和李佳明的訪談,較詳細地披露了李佳明做出留學選擇和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過程。

 

在此,先簡要回顧一下李佳明的成長經歷(根據《北京青年報》報道):

 

李佳明高中時是當地重點中學的學生會主席,(成績應該也不錯)。他遵從父母的意願選擇了理科班,但在面臨高考的時候,才發現理科生報考廣播學院表演類專業受到限制,而他的夢想卻是做一個演員,所以他選擇了放棄高考,跑到成都,半工半讀,一邊在成都市廣播電臺主持一檔諮詢節目,一邊在四川電視臺掃地、倒水、打雜,一邊在高檔酒店的夜總會裏做主持人,同時在某大學面向社會招生的表演班裏進修。

 

1995年畢業,李佳明也並沒有如願成爲演員,而是繼續在電視臺裏做臨時工,播送天氣預報。後來去重慶電視臺應聘,在衆多申請者中勝出,開始成爲重慶電視臺的記者,他從一名小記者,通過自己的拼命,很快升爲主持,並且利用業餘時間,學完北京廣播學院電視製作專業的全部函授課程。他製作的新聞紀錄片,也獲得了電視界的重要獎項。

 

這之後,李佳明開始轉投文藝部,在重慶電視臺首開娛樂性節目《家人有約》,1999年開的交友類節目《緣分天空》,使他迅速走紅,成爲當地家喻戶曉的主持人。他在重慶買房買車,事業有成,生活安定。

 

2000年5月,中央臺的一個製片人給李佳明打電話,邀請他主持“第九屆步步高杯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並將他借調到北京。至此,李佳明開始走進全國電視觀衆的視野。

 

在中央臺,李佳明起初有很多困惑和痛苦,從《音畫時尚》、《挑戰主持人》一路做過來,直到成爲《開心詞典》的“配角”,才漸漸找到適合自己的節目風格,而《絕對挑戰》則給他更大的發揮空間。使他成爲央視二套的招牌式主持人之一。

 

在《絕對挑戰》,李佳明遇到了新的困惑。在與徐老師的談話中,他談到在這一過程中接觸到了大量跨國公司的總裁、CEO及其他高管,當大量外商涌入中國,開始發掘中國機會的時候,他卻並不瞭解這些外國人,不瞭解他們如何在國際化視野下敏銳地發掘出新的中國機會。在十一年電視媒體的從業經歷中,他走過除臺灣外中國的幾乎每個角落,自認爲對中國的各方面都有豐富的切身瞭解,但是他此時仍然感覺到了自身視野的侷限,文化背景的單一。

 

當他站上今天的平臺,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了全球化時代來臨對自身觀念的衝擊,對自身能力和知識儲備的挑戰,而在央視的主持人工作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平臺期。他的理想是希望自己做到69歲,仍能成爲一流媒體的常青樹,所以,當他遇見了徐小平老師,這個中國留學運動最有力的鼓吹者之一,選擇留學,選擇去電視王國美國,選擇去美國的文化中心紐約,選擇去傳媒領域最富盛名的高等學府哥倫比亞大學,這一切才真正成爲一個現實的決定。

 

李佳明從央視辭職,到新東方讀託福封閉班,打算考完託福進行留學申請。在此過程中,一位遠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攻讀JD的佳明“粉絲”,利用一些渠道瞭解到他的留學意向,通過越洋電話聯繫到他,並不遠萬里飛回國內,要來了佳明的護照號、學歷證明等一些基本資料。回到學校,這位法學院在讀生直接與校方交涉,申請下了李佳明的有條件入學資格。李佳明將首先入讀哥倫比亞大學的語言學校,只要英語程度達到哥大相當“校內三級”的水平,就可以開始選擇攻讀專業內的相關課程。

 

在去美國大使館簽證前,李佳明做了充足的準備,向徐老師瞭解通過美國簽證的觀念基礎及面籤技術,並且帶上比普通人更多的文件資料。但其簽證過程相對簡單,簽證官問:你如何支付自己在美讀書期間的費用?李佳明回答:I am a host of CCTV……簽證官說,我好像在電視上見過你,你很帥,歡迎你到美國來。

 

李佳明的這一成長經歷及留學選擇過程,具有某種標本性的意義,爲我們提供很多借鑑。

 

他棄大學而選擇無學歷的表演培訓班,這看似離經叛道、違背常規,卻體現了一個人成才所需的最可貴品質。作爲一個高中生,考上大學,通過接受高等教育而成纔是很多人所能看到的唯一選擇——通過上大學而成才,這非常有道理;但是假如因條件所限,要選擇爲夢想、爲做自己有激情的事業而放棄接受高等教育(或暫時放棄),則更有道理。

 

想想我們有多少人能在高中時代就大致明確自己的志向,並把它當作人生選擇的第一位要素?這樣今天很多人就不會掙扎在自己所厭惡的專業中,所不擅長的行當裏。當李佳明已經爲夢想上路,我們很多人還沉醉在“上大學就有出路”這麼一種模糊的,甚至可能是非常錯誤的意識裏。

 

從最簡單的打雜幹起,從小記者到主持人,從天氣預報到新聞紀實到娛樂節目主持人,從成都到重慶到北京,李佳明完成了一次次艱苦的自我超越,其中任何一個過程都不會像聽起來這麼簡單。他能夠取得今日之階段性的成功,我想在於他能有爲遠大志向而從低做起的那種務實精神,也有在行業第一線內不斷自我更新、學習成長的意識。

 

想想我們有多少人,升學只是爲了“獲得進入行業後有更高的起點”?這種更高的起點,常常是幻想出來的——因爲花同樣的時間,你可能在行業中成長更快。一方面是中國學生的盲目升學潮——專升本,本升研,有些人最後走投無路甚至不得不去讀個博士;另一方面,卻是進入職業後,在行業中自我學習能力的匱乏。學校教育成爲了單純的考試、升學,卻沒有能給我們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所以,大學畢業生(包括研究生)纔會在人才市場不斷貶值,職場新人也常會在一兩年內就感到職業枯竭,因爲他們大多以爲學習僅僅是在學校裏的事,他們缺乏在變化的行業中保持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的能力。

李佳明通過很多種調整方式(比如從記者到主持人、從新聞到娛樂、從重慶到北京)越過了他生涯上可能出現的職業平臺期,在中央電視臺的這一次,他選擇了留學美國新聞領域的最高學府哥倫比亞大學。

李佳明已經在中央電視臺工作了五年,在電視媒體領域工作了十一年,作爲一個主持人,應該說他能夠進行職業調整的空間已非常有限了。而在一個人的職業平臺期(或行業不景氣之時),選擇去進修顯然是成本收益比最佳的時機。基於李佳明接受系統教育的基礎比較薄弱,基於美國在電視媒體領域的高度發達和領風氣之先,基於李佳明切身感受到的全球化時代對自身形成的文化衝擊,李佳明的這個留學選擇才顯得合乎時宜。 

有趣的是李佳明的留學申請和簽證過程極其順利,這不能不說和他作爲主持人所取得的成功密切相關。李佳明的學歷背景是薄弱的,但是他能夠獲得頂尖名校的有條件錄取,就在於他的業績背景是罕見的,這是很明顯的事情。 

所以,常識是美國的頂尖名校和中國的招考制度如此不同,最好的大學都不只是要“考”進去的。佳明要正式成爲哥大學生,只需要英語過關。而一般學生即使託福、GRE高分,也未必會被錄取,因爲條件還不夠。

 常常有學生跟我們談起,我要申請哈佛、耶魯、斯坦福,但是我畢業於“爛校”,成績也不好。我們從未讓任何人放棄過這樣的名校夢想,只是告訴他們,假如要實現這個計劃,那麼就要趨利避害,假如你的教育背景和李佳明一樣拿不出手,那麼你就應該大膽地投入到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去,投入到行業工作中去,拿出比別人更爲出色的業績背景,申請頂尖名校的應用型專業,這是比一紙學歷更加重要的東西——這是你更加有分量的第二學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