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
----------------------------------------------------------------------------
一、表現特徵
  佛教中有出世與人世之說,所謂出世即指遠離人世,戒斷人倫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人世則指普渡衆生。古往今來,許多人爲了解脫痛苦,遁入了空門,成爲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隱居者。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們則很可能屬於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現代社會中,隱居者已很難找到一塊清靜的樂土,於是,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作親密的接觸,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迴避人世並非一種病態,相反,真正具有迴避型人格的人並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爲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付。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爲: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爲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爲迴避型人格。
  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後,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陷於痛苦,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因而,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處理某個一般性問題時,他們往往也表現得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決心,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多安分守紀,從不做那些冒險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學習外,很少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爲他們覺得自己的精力不足。這些人在單位一般都被領導視爲積極肯幹、工作認真的好職員,因此,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稱讚,可是當領導委以重任時,他們卻都想方設法推辭,從不接受過多的社會工作。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行爲退縮性與分裂樣人格障礙的行爲退縮性不同:前者並不安於或欣賞自己的孤獨,不與人來往並非出於自己的心願,他們行爲的退縮源於心理的自卑。想與人來往,又怕被拒絕、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因害羞而不敢親近。
二、形成原因
  迴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爲,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爲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體說來,自卑感的產生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爲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作了較低的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有人發現,性格較內向的人,多願意接受別人的低評價而不願接受別人的高評價;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也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這樣越比越泄氣,越比越自卑。
  2.消極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當每個人面臨一種新局面時,百先都會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有的人會因爲自我認識不足,常覺得“我不行”,由於事先有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會抑制自信心,增加緊張,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必然不佳。這種結果又會形成一種消極的反饋作用,影響到以後的行爲,這樣惡性循環,使自卑感進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響。有的人由於神經過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輕微的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這種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爲的退縮和遇事迴避的態度,形成迴避型人格障礙。
三、治療方法
  對這類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須從改變認識入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會有不足之處。只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種有弊無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觀絕望,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認識,它不僅不利於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會加重。心理學家認爲,自卑的人不僅要正確認識自己各方面的特長,而且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謙虛,善於體諒人,不會與人爭名奪利,安份隨和,善於思考,做事謹慎,一般人都較相信他們,並樂於與他們相處。指出自卑者的這些優點,不是要他們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們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絕望,認識這些優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心,爲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礎。

(3)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爲。當面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自己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的:”或者不妨自問:“人人都能幹,我爲什麼不能幹?我不也是人嗎?”如果懷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從事自己的活動,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就會產生自信心。
  2.克服人際交往障礙。迴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礙,因此必須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深難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與同事(或鄰居、親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鐘。
  第二星期,每天與他人聊天二十分鐘,同時與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鐘。
  第三星期,保持上週的交友時間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計時的隨意談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週的交友時間量,找幾位朋友在週末小聚一次,隨意聊天,或家宴,或郊遊。
  第五星期,保持上週的交友時間量,積極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學術交流、技術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週的交友時間量,嘗試去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說來,上述梯級任務看似輕鬆,但認真做起來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最好找一個監督員,讓他來評定執行情況,並督促堅持下去。
  其實,第六星期的任務已超出常人的生活習慣,但作爲治療手段,以在強度上超出常規生活是適宜的。
  在開始進行梯級任務時,你可能會覺得很困難,也可能覺得毫無趣味,這些都要儘量設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