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的幾點真相

    因爲想自己修下硬盤,所以先找了遠古時代的筆記本硬盤拆了看看結構。結果發現幾個很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就是那個“do not cover”的小孔,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硬盤上有個很小的小孔,從外面看進去好像是個微型可調電容,周圍一圈文字“do not cover”。有些出貨商還會把紙籤貼在上面。以前一直疑惑不知道是幹嘛用的,因爲js的籤看多了,就以爲是js的保修手段,撕了就不保修了。
    拆了才知道,這是硬盤上的一個結構,很奇怪的是他只是粘在上蓋上,既和實際運作部分毫不關聯,也沒任何電路的特徵,從結構上看很像是高壓鍋的卸壓閥,下面沾的是濾紙。
    確定濾紙後突然明白它的用途了,呵呵,其實就是硬盤的卸壓閥和呼氣口。硬盤工作的時候溫度不低,和斷電的時候溫差較大,而且工作環境不好還會過熱,內部氣體的熱脹冷縮效應十分嚴重,如果完全密封,是很危險的。有了這個呼氣口,就能和外部自由的交換空氣了,濾紙保證了內部不受灰塵的影響。
  既然是重要的呼氣口,當然不能堵塞了, “do not cover”就是提醒你,這兒不能堵着。下次見着哪個js把籤貼在這個孔上,就可以嘲笑他的無知了,當然,最重要的是提醒要換個地方,“do not cover”,否則會很危險滴。

    接下來就是硬盤的響聲了。這塊硬盤稍微一動就嗒嗒響,一直懷疑裏面被裝配工人拉了顆螺絲 ^_^。 這事鬱悶了好多年,拆開一看,豁然而解。
    硬盤裏面的結構非常簡單,每個部位也都很牢靠。就只有一個部位,輕微一動就晃。奇怪的是,其他地方都不動,只有這個地方動,而且還動得很誇張!用手一撥,竟然還能整個掉下來。看看他的構造,一個配重錘和一個擺臂,類似鍾裏面的擺錘。整個結構懸浮在一個針尖上。
    這就奇怪了,整個結構除了擺臂和磁頭臂關聯外,也是和整體毫不相關的部件,也沒任何電路。而且從結構上看,還似乎特地設計成很不穩定的樣子,類似地震儀一樣,稍微一點震動就倒。
    說道這裏,估計有些朋友已經明白過來了,其實我也是想到地震儀才明白過來:這是一個筆記本硬盤的抗震結構。震動會搖動擺錘,其擺臂就會卡住磁頭臂,防止震動時讀寫數據導致劃傷硬盤。
    所以,如果你的硬盤一動就響而別人的不會,不用羨慕別人的硬盤結識,自豪吧,而且越容易響的越好。

    硬盤出了上面說的那個小的呼氣孔,還有另一個大點的,貼着黃色半透明硬膜的孔。這個孔也很奇怪,他只是在裏面貼了片膜而已,連結構都沒有。位置在盤片的邊緣。由於壓根沒有結構,不確定是幹啥用的,猜測有兩個可能(如果不對的話請達人指正),一是附加氣壓保護,根據薄膜的鼓度可以大概推測裏面的氣壓,而且萬一呼氣口被堵死了,炸破硬膜總比炸飛鐵殼強;二是稍微側點再打點光的話,可以查看盤片的運轉狀態。

    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言:“硬盤裏面是真空的” 是錯誤的,原因前面已經說過了,其實想一想也知道,這麼小的結構,這麼薄的鐵片,要做到真空,無論是強度還是密封度,都遠遠做不到。
    另一個傳言:“盤片可以當鏡子用”是真的,硬盤盤片真的很亮很清楚,比平常照的鏡子好太多。不過關於“盤片有毒”的說法,沒有找到確切的否定證明,因此還是把它又封了回去。盤片爲了提高磁電效應,一般表面都是鍍銀的的,又沒有保護層,有毒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還是不要以身試險了。
    盤片比鏡子還亮也是有依據的,都是鍍銀的東東,但是盤片的鍍銀工藝,顯然是鏡子的鍍銀工藝無法相比,而且盤片的平整度,即使是最高檔的鏡子也難以望其項背。更何況鏡子始終還是隔了層玻璃,效果還要打些折扣。

    至於硬盤絕對不能自己動手拆的問題,根據拆解的情況來看,其實有點危言聳聽。非要說絕對的話,只能說,沒事絕對不要拆硬盤。真到了什麼辦法搞不定的情況下,而且你的動手能夠足夠強,拆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友情提示:數據重要的話,要找專業的公司或人士來處理。任何由於看了本文而動手拆硬盤,導致個人愛情動作片丟失,或者公司倒閉的,其損失本人一概不負責。)

  ps:
       對於不是很清楚的人:拆硬盤需要內六的螺絲刀,不要拿十字的蠻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