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觸摸屏技術,前浪推後浪

    自1982年尼米什.梅塔開發了壓感多點觸摸技術後,此項技術可謂突飛猛進。微軟的Microsoft Surface,惠普的TouchSmart和戴爾的SX2210T等產品的相繼出現,多點觸摸技術在顯示設備中初入鋒芒。特別是2007年蘋果公司研發的iphone的面市,將它推向了高潮。蘋果公司已經將它逐步輻射到它的智能手機、多媒體產品(iPod Touch, ...)、移動筆記本(MacBook Air/Pro)和Magic Mouse等中。在硬件廠家的帶動下,軟件OS開發商也不甘落後,相繼Mac OS, Linux和Windows 7已經集成了多點觸摸屏軟件包,大大簡化了應用軟件開發的難度,同時也推進了硬件的技術的發展。

    iphone的多點觸摸技術是電容式觸摸技術。它的基本原理是:觸摸屏是一整塊絕緣體,然而人是一個導體;當人接觸屏幕時,它的本地靜電場會扭曲變形,這樣會導致屏幕的電容量發生變化;通過檢查它實時的電容量,相關的信息(比如說,位置信息)就能被計算出。雖然這種技術相對於壓感多點觸摸技術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它性能受到屏幕尺寸、電容傳感器間距、環境溫度、無線頻率、製造成本和用戶使用方式等限制,不利於更大範圍(大尺寸,低功耗,低成本)的推廣。

    電子消費市場的高速發展需要新的技術的出現,比如說,到2012年,僅觸摸屏電話就要達到2100萬門!內插原力感應阻抗技術(Interpolating force-sensitive resistance,簡稱I.F.S.R)的出現,使我們看到了希望。它的原理是:通過不同的壓力等級的偵聽,識別用戶的多點輸入。相比較與電容式觸摸技術,它的主要優勢如下:

  • 沒有同時多點輸入個數限制。比如,iphone的電容式觸摸技術支持同時最大爲5個輸入點。
  • 不限制輸入點是否是人(比如,手指等)。使用過iphone的人都有這個體會,如果你帶上手套後,在去控制屏幕,那是多麼難的事情。
  • 低功耗。對於Smartphone等嵌入式設備,屏幕的耗電是相當可觀的,一般要佔到1/3強。低功耗屏幕的出現,對於它的巡航能力是有巨大貢獻的。
  • 低價格。I.F.S.R的製造成本有望低於10美元每平方尺,有利於大規模的推廣和量產。
  • 性能不受尺寸限制。對於現在視頻3D產品的繁榮,它的發展值得期待。
  • 可靠性高。環境因素影響小,比如說溫度,無線頻率等。

綜合考慮到它的優點和日後大屏幕手持設備的趨勢,採用此項技術的產品可能會在2010下半年出現。當你用到Apple tablet時候,請不要驚奇的發現它的屏幕原來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