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工匠精神”,TA將“數字孿生”融入其中…

70年前開國大典前夜,由黃渤扮演的工程師林治遠爲保證升旗萬無一失,與同伴們絞盡腦汁;第二天46秒振奮人心的國歌之後,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順利升到旗杆頂端,於廣場上迎風飄揚……

這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首個亮相的《前夜》故事中的精彩片段。由黃渤扮演的工程師林治遠原型徒手爬上22米高的旗杆排除隱患的畫面,如今回想起來依舊讓人熱淚盈眶,“一直向上就不會害怕了”也隨之成爲集中展現“工匠精神”的金句被廣泛傳播。回顧即將進入尾聲的2019年,紫光雲作爲將創新技術彙總並以行業解決方案的形式賦能用戶的角色,不斷在雲計算領域謀求突破甚至創新,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也是不言自明。

正如紫光集團副總裁、紫光雲總裁兼CEO吳健所言:“一直以來,紫光雲決心打造產業數字引擎,達成爲產業賦能的最終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打造一個足夠強大的‘內核’,紫光雲正是以全域、全棧、多場景的雲基礎平臺爲產業數字引擎鑄‘核’加碼。”

據晶少了解,時隔一年目前紫光雲已經逐步形成了全域、全棧、多場景的雲基礎設施解決方案,主要涵蓋公有云、專項雲、混合雲全域雲服務,其中包括紫光雲+新華三同構混合雲、超融合、CPU、x86、國產CPU、HPC多域異構資源池等多種算力資源地,滿足不同行業業務和安全要求。

其中在公有云方向,紫光雲首先提出了一多三統一架構,將節點建設在距離用戶最近的位置,同時提供像超融合、x86,GPU、ARM等能力。值得提及的一點,紫光雲與新華三UIS結合,也被稱爲“雲上雲”,實質上是將這款超融合領域的明星產品配置在公有云平臺上進行統一管理、軟件層面協同以及升級,通過底層的統一基礎架構完成數據、業務層面的拉通,達成全域的目標。

深入探討“雲上雲”,晶少覺得如今雲服務商都面臨產業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態勢,紫光雲也不例外,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需要突破的不單單是公有云服務。面對用戶的需求,無論是公有云、私有云還是行業雲,具體的界限非常模糊,但持續運營迭代在線雲服務卻是關鍵。“我們發現,其實雲上雲更多出於用戶的實際需要,例如企業級用戶想借助公有云的資源池完成數據的備份或者業務包的上傳;更多關注隱私安全的金融屬性機構則傾向建立私有云方便申請管理,並同時利用公有云資源助力高併發情況下的數據遷移……如此看來雲的物理概念似乎不那麼重要,關鍵在於提供一種同機房託管雲的方案,例如雲上雲、混合雲等來解決問題,而紫光雲正是如此考量。”紫光雲聯席總裁焦剛總結道。

當然除了全域的雲服務之外,紫光雲還提供MSP的平臺服務,本質就是爲了幫助合作伙伴更好轉型,讓其成爲MSP上雲的服務商。如今放眼國內確實有很多雲分銷商以及代理商都有此意,但並不是都有能力完成平臺構建的目標,幫助用戶實現更好的運維、多雲管理以及業務遷移。“在此背景下,我們更希望打造這樣一個平臺與合作伙伴深耕,完成生態化的創新迭代。”

談及創新,IMPACT2019紫光雲峯會上,unI X雲創中心正式揭牌上線。unI X雲創中心承載了創新必備的全要素環境,爲創新團隊提供創新土壤。據悉,該中心通過紫光雲的雲底盤能力,爲入住團隊提供分行業、分場景的全數字化的研發平臺以及底層的IT基礎能力;除此之外還將給入住團隊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使其不用考慮生產環境和生產資料,只專注於創新就好。更加重磅的是,紫光集團、紫光雲還與中國科學院EDA、Synopsys、西安電子科技大學、Cadence、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紫光展銳、紫光國微、新華三半導體、長江存儲等合作伙伴共同發佈了紫光雲芯片產業數字引擎。

有數據稱,紫光雲在過去一年中建設了20多個節點,全國範圍內的節點均用高速網絡連接起來提供雲基礎服務。在全棧層面,經過過去一年有餘的發展共上線了21款新產品,新增了100多個功能。如此看來,強大“內核”已蓄勢待發,若使產業數字引擎有機會與產業融會貫通,還需要發揮數字孿生的橋樑作用。

例如在建築領域,紫光雲推出了UNIDT數字孿生服務,提供包括算力服務、IOT接入、工具、中臺以及可視化等服務內容,就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BIM和GIS進行深度結合,搭建可感知、可判斷、快速反應的數字孿生城市,構建出了CIM平臺。

所謂“數字孿生”,其實並非是創新的技術詞彙,這是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新技術層出不窮的基礎上也隨之進入了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更是紫光雲在構建產業數字引擎理念時,充分認識到數字化價值的集中體現。

對此紫光雲解決方案部總經理盧國強強調,縱觀諸多行業發展,紫光雲發現,其實技術與產業的協同發展需要一個共同的載體,即基於整體現實物理環境的模擬仿真體系。未來的紫光雲需要貫徹實施以數字孿生爲核心的產業數字引擎,關鍵在於提供的不止一種技術或者一類產品,而更多是一種完善的服務。例如構建建築行業的產業數字引擎,就需要基於雲上完成大量建築孿生體和數據的打造;如此一來基於模型就會生髮大量的算法、推演等,進而形成完善的業務體系付諸於實踐。

“這樣發展,推進數字孿生就需要完成幾個關鍵,首先需要具備大量的數字孿生體,即把物理屬性的模型轉化爲數字化孿生的模型,這就需要大量的雲上模型支撐;此外還需要在支撐行業應用的過程中,提供相關的建模能力、數據分析能力、連接能力以及算法能力,基於此可以幫助合作伙伴基去完成更重要的服務。目前,紫光雲將數字孿生和數字孿生服務結合一起,這是初衷;未來除了應用在建築領域之外,也會同時服務智慧城市,工業、水務等,需要一步一步實現。”

如今在工業、建築、芯片、金融等多個領域,以“數字孿生”核心的紫光產業數字引擎強勢“轟鳴”而來,在工業領域,紫光雲被譽爲爲數不多的從平臺、標識解析、安全三個方面全面發力的供應商。以TCL集團爲例,紫光雲通過構建整個IOT平臺,把所有的設備進行連接、管理、分析,將整個設備的綜合利用率提升了10%,綜合管理效率提升了20% ,爲用戶創造了極大的降本增效價值。

談及強勢賦能產業,智慧城市也是紫光雲持續性發力的重點之一。毋庸置疑,建設智慧城市的首要任何即爲建設基礎的、原創的信息化系統,通過雲計算和大數據技等術打通,無論是濱海新區還是連雲港,數據只有互相產生關聯才能產生價值。“所以新一輪智慧城市建設幾乎都要建設一個數據交換平臺,在平臺中將獨立孤立的數據通過交換進行共享。”紫光雲方面說。

就晶少的理解,第二層面則是以數據和應用來驅動建設。過去,建設一個看似很智能的網站就可以被稱之爲智慧城市了,但實際還需要與政府和社會的應用驅動,解決政府的管理功能、政務服務,管制功能以及監管功能等,解決社會層面很多現代化問題,帶來效率提升。此外就是通過數據平臺使整個產業佈局更加合理,能夠按照新產業形態進行升級。“總體來說圍繞這三方面,即政府服務、政府管理、民生和產業應用來驅動,使老百姓更容易辦事,更解決了政府管理的問題。基於此,紫光雲豐富了數字化技術、數字引擎,其中包括計算力、數據中臺和應用的APP入口,讓成爲數字化產品更容易複製。”紫光雲聯席總裁焦剛闡釋道。

如此看來,紫光產業數字引擎不但提供了行業與產業的解決方案和技術平臺,同時在重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城市發展等方面也實現了助力躍遷,未來紫光雲會越發貫徹“芯雲”戰略,通過產業數字引擎爲產業轉型和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