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之形篇

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爲多力,見日月不爲明目,聞雷霆不爲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爲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解析
    孫子說:從前善於作戰的人,先要做到不會被敵戰勝,然後待機戰勝敵人。不會被敵戰勝的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戰勝敵人則在於敵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能夠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所戰勝,但不能絕對保證自己一定會戰勝敵人。所以說,勝利可以預知,但並不能強求。
    要想不被敵所戰勝,就要組織好防禦;要想戰勝敵人,就要採取進攻行動。採取防禦,是因爲敵人兵力有餘;採取進攻,是因爲敵人兵力不足。善於防禦的人,隱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於很深的地下;善於進攻的人,展開自己的兵力就像是自重霄而降。這樣話,就能夠保全自己,達到全勝的目的。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激戰而後取勝,即便是普天下人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像能舉起羽毛稱不上力氣大,能看見日月算不上眼睛好,能聽到雷聲算不上耳朵靈一樣。古時候所說的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戰勝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因此,善於作戰的人打了勝仗,沒有使人驚奇的勝利,沒有智慧的名聲,沒有勇武的戰功。他們求取勝利,不會有失誤;之所以不會有失誤,是由於他們的作戰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之上,是戰勝那些已經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善於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放過擊敗敵人的機會。所以,勝利的軍隊先有勝利的把握,而後才尋求與敵交戰;失敗的軍隊往往是先冒險與敵交戰,而後企求僥倖取勝。善於指揮戰爭的人,必須掌握“自保而全勝”的規律和原則,這樣才能夠掌握勝敗的主動權。
    獲勝的基本原則有五條:一是土地面積的“度”,二是物產資源的“量”,三是兵員衆寡的“數”,四是兵力對比的“稱”,五是勝負優劣的“勝”。敵我所處地域的不同,產生雙方土地面積大小不同的“度”;敵我土地面積大小的“度”的不同,產生雙方物產資源多少不同的“量”;敵我物產資源多少的“量”的不同,產生雙方兵員多寡不同的“數”;敵我兵員多寡的“數”的不同,產生雙方兵力對比不同的“稱”;敵我兵力對比“稱”的不同,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結果。勝利的軍隊較之於失敗的軍隊,有如以“鎰”稱“銖”那樣佔有絕對的優勢;而失敗的軍隊較之於勝利的軍隊,就像用“銖”稱“鎰”那樣處於絕對的劣勢。實力強大的勝利者統帥部隊作戰,就像在萬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這就是軍事實力的“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