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按照漢字“六書”(六種造字方法)的道理,應該是形聲字,即上部的“刃”表示讀音,下部的“心”表示意義範。但從小就聽到一名格言:“忍字心頭一把刀”,那是把“忍”字當會意字來看。民間對“六書”的學問不太講究,不過是借“忍”的字形說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頭插刀,也不反抗。這真是忍到底了。中國宋代以後的文化更強調忍耐的重要。

  其實, 忍,作爲一種涵養,常常被曲解了。忍,不應該是憋在心裏,窩氣;因爲氣不順,憋在胸中,久而不暢,則智昏;智昏,則容易失言失態。最終,忍的修養還是會失去。 所以說,忍應該是主動地、積極地去“化解”。已經箭在弦上,你忍,就只能等死。俗稱:“忍字心頭一把刀”,想借“忍”的字形說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頭插刀,也不反抗。” 其實,這是消極的態度,結果很悲哀,以徹底犧牲自己爲代價,沒有解決什麼實質問題。這不是積極入世的態度,並不可取。正因爲中國民間的這種錯誤認識,導致了許多人本來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的,卻採取了消極的態度,結果貽誤瞭解決問題的最好時機。所以,與其誤導人們“忍到心頭插刀”作無謂的犧牲,不如教育人們“忍化”,處事臨危不懼、當機立斷,採取積極避其銳氣、迂迴化解的辦法,遊而擊之;學會避免正面衝突,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損失,用柔化、分化等辦法最終徹底解決衝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