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湯第1期】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 憑藉一己之力,用100多個短視頻,就獲得了CNN積40年之功力才能在海外社交媒體上收割到的流量(訂閱量700萬+)

再次印證精品依然是營銷的利器。曾經被問到技術基礎建設怎麼向其他團隊推廣,答案就是把他做成精品

  • 她的世界,是雨落屋檐,竈臺爐火;是揮鋤刨姜,石磙碾玉;是肩抗枯柴,黃瓜入懷,既滿足了人們對山水田間生活的想象,也在喧囂鬧騰的人心中營造出一片桃花源。

好的文字真的能打動人心!

  • 穿得樸實,氣質乾淨,話不多,手腳勤快……李子柒能打通中西審美,靠的就是她傳遞出的一份對生活的熱愛、一種恬靜的感覺。
    有點說不清?對,文化軟實力,怎麼能說清?

什麼是”文化“?我也說不清,《失控》一書裏有這樣兩句話:【自然不僅僅是一個儲量豐富的生物基因庫,還是一個“文化基因庫”】,【文化基因(meme):也稱彌母,文化傳播的最小單位,通過模仿等非遺傳途徑而得以代代相傳。】

  • 嫌人家技能太多?那是少見多怪,是沒幹過農活的井蛙之談。島叔從來沒有質疑過在農村生活的大姨:你怎麼又會做牀單,又會納鞋底?又會養羊,又會養豬?又會種花生,又會種麥子?那是她的日常,那是她的人生。

在分工越來越細緻化的今天,沒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估計真的很難理解

  • 我們雖然不喜歡給人、給事貼標籤,但是傳播規律證明,“標籤化傳播”確實有效。

記住最後一句【’標籤化傳播‘確實有效】;最近看到週一圍的一個新聞,說是不反對被貼上”油膩“的標籤,因爲他的職業是演員,不同的標籤是對他演技的肯定;也不喜歡把真實的自己暴露給大家,避免刻板印象。

  • 圍繞李子柒被熱議不斷的“文化輸出”這詞容易被外媒曲解,理解成國家行爲、“組織預謀”云云。其實不是的,不妨用“文化影響”這個稍微中性一點的詞。

從”文化輸出“到”文化影響“,贊!

  • 如何產生影響?歸根結底是要有好的東西、好的作品。正如金庸、動作片、武俠片、流行歌構建起了香港流行文化形象一樣,前提是這些文化作品質量不錯,人民羣衆喜聞樂見、易於接受。如果說沒有作品又大談特談“輸出”,那就是空中樓閣。

沒有質量的輸出,激不起半點水花。我相信,一個好的作者如果想要他的輸出打動讀者,首先得要打動他自己!

來源:【島叔說】何必爭論李子柒

首期說明

  • 一直有邊閱讀邊劃線的習慣,故而不經意間就會積累不少雞湯
  • 雞湯太多缺少整理
  • 靈光一閃的思考缺乏記錄,遺失掉很遺憾
  • 信息爆發的時代,有價值的信息往往需要人肉大浪淘沙
  • 整理記錄&順帶分享
  • 熬雞湯費時,不定期發佈

最後

  • 如果覺得這碗雞湯好喝,請點右下角【在看】
  • 如果還想繼續喝,請【關注】
  • 如果被哪句雞湯打動,請【評論】+【轉發】餵給更多的人!

作者公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