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

成因及影響

1962年,弗裏德曼出版了他的《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由他所建立起來的華爾街新的自由市場與自由主義經濟哲學體系對於美國資本主義不只是經濟學理論的支持,在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冷戰語境之下,弗裏德曼這本書幾乎成了自由主義的經濟哲學大綱,它在第一章中就把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之間劃上了一種邏輯關係。

再加上金本位制的瓦解和凱恩斯主義的流行,與貨幣匱乏相適應的低股價時代於是一去不復返了。從那以後,積極投資之風開始盛行,華爾街也進入了大踏步發展的時代。而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正是在這之後開始大量出現的,特別是80年代之後。金融界給這些金融衍生品起了一個很有誘惑力的名字——金融創新!從各種債券、股票、各種各樣的指數期貨,到類似於“美國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等等這樣的看的人一頭霧水的專用名詞比比皆是。以至於到今天,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品,多到連華爾街投行裏的頂尖分析師都不能完全掌握,更別說美聯儲裏那些有些禿頂的經濟學家了。

到底什麼是金融衍生品呢?我想給大家舉個例子:A自然人想買一幢房子,於是向B公司貸款,B公司覺得A的信用等級並不保險,但又不想喪失這次交易的機會,於是B依然把貸款貸給了A,並把很多很多類似於A這樣的情況的貸款債權,集中打包後,全部以比較低的價格賣給了C公司,C是一個上市公司,專門從各個類似於B這樣的企業以低價收購債權的,等着A償還了貸款後賺取其中的差價。D公司是一家投資銀行,他對C公司的未來收益情況比較看好,但又不敢冒然投資,於是就以認購權證的方式,購買了C公司發行的權證,也就是說,D投行在今後的某一天,可以以某一個特定的價格,購買C公司的一定數量的股票。但D投行自己也需要流動資金,於是就把這些權證再質押給E銀行,套取一定數量的中短期貸款。而E銀行爲了更多的投資機會,又發明了一種企業債券,並向全社會公開發行。。。

您看懂了嗎?如果連這個都沒看懂的話,那您就更難理解華爾街實際上在使用的各種“金融衍生品”了,這些“金融衍生品”比我上面講的要複雜幾十倍,並且需要非常複雜的計算公式來計算他們的風險程度、未來收益預期,等等。

很多有識之士學者都認爲這種金融創新實際上就是在“擊鼓傳花”,所有的金融衍生品就像一根長長的鏈條,並且相互交叉,錯綜複雜。此外,根據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原則,越是風險係數大的金融產品,其未來的收益就越高(在不出現投資失敗的情況下)。因而毫不客氣地說,華爾街儼然成爲了一個大賭場,大家都在賭某一家或一批高風險的企業是不是會最終不倒閉!這樣所帶來的結果是,金融市場總體的資金數量成十倍幾十倍地放大,以雷曼兄弟爲例,截至2008年5月31日,雷曼兄弟的總股東權益爲263億美元,其債務總額卻竟然高達6130億美元。

就這樣,幾乎所有金融類公司(銀行、投行、基金、保險公司)都被栓在了一起,一旦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大家都跟着受損失。我認爲,這樣的金融創新唯一的好處是有效地吸乾了市場上的現金,降低了通貨膨脹率,試想,如果人民把股市、基金、多如牛毛的各種公司債券都賣掉,這些錢再回到商品市場上來購買實際的產品的話,物價還不得漲到天上去?!但這樣的金融創新,卻並沒有爲市場創造出任何實際的價值,無非是A先生擁有了一套住房而已。

而這一輪的華爾街金融危機,正是從“次級債”開始逐漸發酵的,也就是說,處於“生物鏈底層”的A先生的財務出現了問題,還不起貸款了!

除了金融衍生品這種遊戲規則的風險之外,還有不太爲大家所關注的“委託代理人”的風險。爲什麼這次高盛公司的損失遠比其他投行損失小很多呢?我想事情要從22年前說起:1986年12月6日的早晨,高盛的合夥人們集合在百老匯大街85號二樓寬敞的會議室裏正在討論一件事情——將高盛改組成上市類型的公司。場面非常緊張,有的合夥人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執,還有一些人在聲淚俱下的發表動情的演講,大部分合夥人並不願意放棄高盛這種獨有合夥人制度。這樣的場面在高盛將近130年的歷史中,已經重複上演了無數次。而這時的高盛也是華爾街唯一保留合夥人制度的投資銀行,這讓它看上去那麼與衆不同。

在長達百餘年的歷史中,高盛管理委員會不斷的提議把高盛改組成上市公司類型,然後再不斷地被合夥人們予以拒絕。但這種保守的制度,制約了高盛公司的融資能力,限制了高盛的發展。到了1998年的8月,188名高盛公司的合夥人終於通過投票決定將高盛改組成上市公司。然而,高盛的合夥人制度的文化卻極大的保留了下來,高盛很大程度上依然延續了緊密結合的合夥人制時代的特質。

雖然高盛已經結束了合夥制經營,但它卻將合夥制對於風險的有效控制很好地繼承了下來。問責制、風險評估管理等相互監督、相互制衡的決策流程確保了對於潛在風險全面客觀的認識。正因爲這樣,我們看到了2006年年底所發生的那一幕,高盛的首席財務官召集各部門主管,商討當時尚未浮現的次貸危機,在各位主管報告完畢後,高層當機立斷必須第一時間撤離房貸市場。

而類似於剛剛倒閉的雷曼兄弟這樣的大多數的公司,他們早就已經成爲了上市公司,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募集到大量的資金。公司的資產都是投資人股東的,而操縱這些資金的人,卻都是每年領取上百萬美元甚至數百萬年薪的專業投資分析師。這些人穿着最高檔的阿瑪尼西裝,開着奔馳汽車去上班。而他們在公司裏都是沒有股份的,又都是年薪制,沒有幾個人會想着在這家公司里長期工作下去。他們年終的獎金幾乎是以業績作爲唯一的考覈條件的,爲了獲取更多的利潤,以便年底能夠拿到更豐厚的獎金,他們往往更加激進地參與各種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公司的長期利益關他們什麼事?最多這家公司倒閉了,再重新換另一家!

這樣的雙重風險,最終造成了華爾街巨大的金融泡沫,再加上美國人無休止的貸款消費(在美國幾乎沒有人用現金購物,大家都是用信用卡消費,9月份的工資在8月份就花的差不多了),風險如同不斷累加的“沙塔”,現在,這個沙塔出現了裂縫!

在雷曼兄弟宣佈破產、AIG獲得美聯儲的拯救之後,華爾街金融風暴是否能夠得以最終緩解?現在誰都不敢打包票。我認爲一個新的危險時間窗口將出現的10月中旬,華爾街各大金融公司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出爐之後。如果仍舊有某一家或多家企業出現比較大的虧損,恐怕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如果華爾街的遊戲規則不做出革命性的調整的話,我認爲更大的滅頂之災只是早晚的問題。

而對於中國,損失是肯定要損失的,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包括最近公佈的多家中國的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企業債券。但本輪華爾街金融危機,應該不會對中國金融企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因爲在中國比較保守的金融環境下,金融衍生品屈指可數,並且中國的金融企業大都以銀行零售業爲主,風險要小的多。況且,美國政府處於對本國資產的保護,一直都對來自中國的投資資金敬而遠之,今天壞事變成了好事,中國金融業避免了一場更大的風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