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閱讀《首先,打破一切常規》

《首先,打破一切常規》[中譯文]:世界頂級管理者的成功祕訣/(美)馬庫斯·白金漢,(美)柯特·科夫曼 著;鮑世修 等譯

    下載地址:http:// pan.baidu.com/s/1mgkcazI

    強烈推薦,不管是學生、管理人員,還是員工!很可惜,這樣的好書靜靜的躺在了圖書館的角落蒙灰。僅僅是其中提到的Q12,來測試員工對公司是否滿意並是否能夠激發主動與創造性方面,就有很深的啓發價值。另外,不以職位來決定工資,目前歐美優秀的公司就是這樣做的,一個資深的軟件工程師的薪水,可能超過公司的副總裁。一句話:讓人呆在自己最舒適的地方,並提供最好的資源激發其創造性。科學家與教授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但在其自身領域可以做到極至。所以傑出的教授的待遇高於校長,也是正常的。和彼得原理類似,“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

    看書,並不在於書籍的厚度;但一本優秀的書籍,能夠準確說出“我們平時想到但不能表達充分的感受,並且使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表達”,如一個“木桶理論”,告訴我們爲什麼高考時異類會失敗;“彼得原理”,告訴我們基於職務金字塔的組織不能夠充分發揮個人優勢與積極性的原因—人力資源錯置;“破窗理論”,當某棟樓中有一扇窗戶破了之後,如果加上一羣喜歡玩彈弓的孩子,那麼整棟樓都不會留下一扇完整的玻璃……還有很多。這些如果靠我們自己去上升到理論,一方面不可能,另一方面也會讓我們最好的時間低產出。閱讀的價值,可能用這段話闡述比較清楚(個人體會),閱讀,能夠開闊我們的思路,所謂“聰明人一點就通”,大量的閱讀+智慧的頭腦+1萬小時的實踐,才能夠成就遠大的理想。

    專門挑出這本書,以及該問題,只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


又及:閱讀,能夠讓我們把點狀而分散的知識,串成一條線。就拿最近一個月接觸到的基本書籍和其他印象深刻的書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高效能人士的第八個習慣》、《信任的速度》、《信任的速度(實踐篇)》、《居里夫人自傳》、《站起來》、《馬斯洛傳》、《首先,打破一切常規》、《海底撈你學不會》、《德勝員工守則》、《我的生活與工作》、《致青年學者》、《不可能的事只需要時間》、《創造力手冊》、《交互式培訓》等。

    15本書,從管理到傳記,好像沒有什麼關聯。但廣泛的閱讀、分享與總結後,其實能夠從中發現一條線——自己希望探索的領域。因爲自身一直在思考:怎樣提高大學生的主動性,找到自身的優勢,確定自己的目標,進而讓大學更有收穫?我閱讀的書籍,以及和學生開展的交流,自己的實踐嘗試,都是爲了回答上述問題。上述所有書籍,其實都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充分激發個人的自動性,就能夠使組織與個人達到天賦使命”。

    《居里夫人自傳》、《馬斯洛轉》、《我的生活與工作》、《站起來》4本書均爲傳記,3本爲自傳,這5個人(包括居里夫婦)都達到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自我實現”的高度。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高效能人士的第八個習慣》、《信任的速度》、《信任的速度(實踐篇)》、《首先,打破一切常規》、《創造力手冊》6本書,主要是從管理、創造等大量現象中凝練出來的思想,有很強的實踐性。

    《海底撈你學不會》、《德勝員工守則》,則爲一個個公司自身的管理實踐。

    另外,《致青年學者》、《不可能的事情只需要時間》、《交互式培訓》,提供了一些方法,激勵大家前行。

    同時,爲什麼自己要不厭其煩的把書名重複呢?這來自於《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講到,要讓自己學習更有效率,方法有二,(1)帶着老師的心態(老師今天備課,明天上臺講授,一般掌握效率非常高)來閱讀,如果有一種在48小時之內必須分享給兩個人的心態,我們一定會更加認真,並且分享後也會掌握得更加深刻;(2)實踐自己閱讀的。上面的重複,其實就是一個分享的過程,專業人士妙語連珠,其實是背後經常使用這些詞彙。老師能夠一口氣寫下這些書名,其實是因爲都閱讀並且有所體會、並多次分享後的結果。


    但人的惰性是很強的,僅舉一例。ITAEM團隊爲了幫助信院IT學子成長,儘早儘快做到編程入門,舉辦了兩次宣講(見博文第一期宣講會總結,第二期宣講會,尋找大學目標及行動步驟——記ITAEM團隊第二期宣講會(2014.05.14)),兩期共有80多人次參加,每次宣講會,舉辦者都做了精心的準備,但我們來看一下 羣373136517中分享書籍的下載次數,即可看出推動一件事情的不易,以及積極主動性對個人與組織成長的重要作用。

    70人的羣,去掉近10個大三及老師等外,60來個大一、大二希望學習的學子,最多一份文件下載了19次;而自己在第二期宣講會中的PPT(現在就行動),僅有7次下載。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其實 組織方的意願(希望爲大一新生提供編程入門的幫助)與 實際參與方(大一新生,需要跨越編程入門的主體)之間的距離。這也說明,做教育,需要深耕,不能立竿見影,而且需要每個人的不斷努力(今天會總結一篇:同學與團隊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實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