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慈悲不是行善,而是接受自己的陰影

        今天看偉偉推薦的一篇文章,吳九箴的 《真正的慈悲不是行善,而是接受自己的陰影》,有些感觸。有些時候,當人的某些感觸及心情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或傾訴,碰見一個人、一本書、一個電影來發現自己,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評心而論,我是個對講道理、論心理、講感受的書極度不感冒的人,某種程度上認爲這類書充斥的無非是拾人牙慧的教條、大而不當的理論,對於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來說,把時間消耗在這上面,想當的奢侈和無當,當然這也可能跟理科出身有關,表面認爲這些書沒有太大的實際用處,不如那些能教給人實際技能的計算機類的書籍來的實惠。但自覺還不算是個片面極端的人,從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角度出發,對於新鮮書籍的閱讀嘗試也是正當的瞭解事情本相的唯一途徑。

       以前的很多時候,也常常糾結在自己的陰影中,不帥,家境一般,初中表現優異,高中卻成績平平,盡各種可能讓自己充實起來,但感覺總是找不到心裏的目標,內心仍渾渾噩噩,大學也算一般,家庭的矛盾讓我一度糾結,後來有些釋然,接受自己的各種外在因緣逐漸變的平淡, 正如文章所說的。只不過在沒有體現於文字的時候,對於過去的回憶總是覺的有些模糊,當在鏡子中再次發現過去的自己時,是那麼來的真切。

        看完後在 文章的後面發現 吳九箴 還有些其他作品,如《讓寂寞來,讓寂寞走》, 就檔了下來繼續打牙祭,作者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用頗具佛性的言語講述了寂寞的概念、來由、分類以及 面對寂寞的辦法,期間穿插各個小故事,細膩且豐富。  放下筆記本,細細回味,也頗有味道。

        寂寞是人的通病,於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現代人來講,一點不爲過。或許是交際關係的缺乏,或許是對於未來的恐懼,或許無法得到他人的肯定,或許是內心莫名的空虛....理由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歸根結底,當你沒有勇氣面對自己、接受自己、認清自己要什麼,不能看清自己和他人以及社會的關係時,一種從內心深處浮上來的氣流所形成的不安和迷惘。 這種不安和迷惘,看到過許多人有過,自己也存在過。這種不安和迷惘的由來,分爲外在和內在,對於由於外在因緣的缺乏(比如失業、失戀、遭到朋友誤解等),可以通過提高自覺意識,發現自己的問題,修正提高自己的因緣,可以很好的排除。內在的則需要費很大週摺,需要保持自身的知覺,於內心尋找那個讓自己一直逃避的源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PS:沒事就翻看手機,聊QQ,發微薄,也是內心寂寞的一種表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