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巔 第九章 硅谷的另一面 2. 嗜血之地

 注:原文作者吳軍現任Google研究員, 原文鏈接地址:http://googlechinablog.com/2008/06/blog-post_23.html

2. 嗜血的地方

讀者也許會覺得我用的標題有些恐怖,但事實如此。

在硅谷,首先工作時間超長。我第一次去硅谷的 IBM Almaden 研究中心時,接待我的一位科學家在陪我吃完晚飯八點多以後又回到實驗室幹活去了。在那之前,我剛訪問過 IBM 在紐約的華生實驗室,記得那裏晚上是沒有人上班的。因此,我頗爲驚訝地問他,是否今天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必須完成。他告訴我,他幾乎天天如此。雖然同樣是 IBM 的僱員,在加州的人實際工作量頂得上美國東部兩個人的工作。後來我才知道,加州那些小公司員工比 IBM 的工作時間還要長、負擔還有重。

美國的公司從理論上講不鼓勵加班,從法律上講也不能要求正式僱員加班。對於按小時付薪水的合同工,加班要給加班費。但是正式員工如果自己想加班,是沒有加班費的。我並不確定全美國 IT 行業的員工每週的平均工作時間,也許是四十小時左右吧,因爲法律規定如此。在美國東部和南部,IT 行業的從業者每週工作很少能超過這個數。但是在加州,絕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員工每週工作時間都遠不止四十小時。即使是在我們前幾章已經提到過的一些大跨國公司裏,很多人經常週末要去加班。在小公司裏,尤其是還沒有上市的小公司,大家每週工作七八十小時甚至一百小時是很正常的事。日本人號稱工作時間長,但和硅谷比只是小巫見大巫。更何況在日本,大家是沒事做耗着不回家,而硅谷大家是有幹不完的活。雖然硅谷工程師的薪水比美國同行要多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每小時實際收入其實要低得多。更何況,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工作時間太長,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就少了,生活質量就下降了。從這個角度講,硅谷不是很好的生活的地方。這倒不是僱主不想對員工更好些,事實上加州的法律比其他州更傾向於保護僱員的利益,但是公司之間激勵競爭的大環境使然。所有人,上至公司最高管理層,下至新入職的普通員工,在這樣緊張環境下不得不加班加點地工作。

當然,如果只是工作時間長一些,還可以忍受。硅谷失業的壓力要比美國其它地區大得多。到了經濟不好的年頭,這裏的失業率會率先攀升上去。記得網絡泡沫破碎後的兩年,在硅谷中心的聖塔克拉拉縣(惠普、Google、英特爾、蘋果、Yahoo、Ebay、微軟、太陽等公司都在該縣),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七,遠高於全國百分之五的平均水平,這還只是有資格領救濟的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即拿綠卡的),並不包括很多持有 H1B 工作簽證的人。很多人一年以上找不到工作,被迫離開硅谷,有的去了美國東部,很多移民回到自己的祖國。中國海歸的高潮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很多人爲了使技術不荒廢,寧可不要工資工作。(在硅谷,如果僱人的公司發現一個申請者半年以上沒有工作,就會很不願意僱傭這些人,因爲公司會覺得這個申請者要麼技術已經荒廢、要麼自身條件不強,否則爲什麼半年還找不到工作。)我的一個朋友在 2002 年創立了一個小公司,打出招人的廣告,講明是沒有工資的。(當然,用了一個好聽的說法叫“合夥創業”,可以得到一些可能有意義,也可能是廢紙的股票)居然在短短的幾天裏收到上百份簡歷,其中很多是水平超出要求的(Over Qualified)工程師。即使有工作的人,也會擔心什麼時候裁員裁到自己頭上。很多時候,不是個人本事濟不濟的問題,而是整個部門被裁掉甚至整個公司關門。覆巢之下無完卵。

阿巴度(Claudio Abbado)指揮的音樂會、多明戈的歌劇或者看莫斯科大芭蕾舞團的演出,不過幾十到一百美元。而在硅谷,這種文化生活是根本沒有的。硅谷人最常去的解壓度假的地方只有塔戶湖(Lake Tahoe)的滑雪場和拉斯維加斯的賭館。

由於生活所迫,硅谷的人在外人眼裏都相對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圖。在硅谷不提供股票期權的公司,幾乎找不到技術人員。按規定,一個僱員工作滿一年就能按期權的價錢買下股票(這個過程叫 Exercise ),因此形成了一種在某公司工作滿一年,拿到股票期權立刻走人,再到第二家、第三家公司的風氣。如果說風險投資是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成本,那麼很多硅谷僱員這是分散他們的生命來期望有朝一日在一家公司能中上硅谷彩券。在硅谷一兩年換一個工作是很正常的,員工也就沒有忠誠度可言。這不是個人的問題和錯誤,是生活壓力使然。

硅谷就是這樣一個“嗜血”的地方。坦率地講,硅谷的生活質量達不到美國的平均水平。但是,幾十年來總有無數的年輕人把這裏當作開拓自己事業的首選地,因爲它給人機會和夢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