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SNAP處理Sentinel-1 IW SLC數據(極化SAR預處理)


(碼字不易,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

前言

網上有一些關於SNAP處理Sentinel-1 數據的例子,但是處理的數據基本是都是GRDH級的數據,很少處理SLC級的數據(有些是針對InSAR應用進行處理的)。現階段多數人處理Sentinel系列數據大都是利用ENVI等軟件進行的,然而ENVI等處理軟件都是商業軟件,儘管可以使用破解版或免費申請使用,但是總是有點限制,或是功能受限或是時長受限,總之,使用起來也是不便。本篇文章是爲了填補這個空白而創作,一方面是爲了促進SNAP軟件和免費Sentinel系衛星的使用,另一面也是爲了答覆一些朋友的疑問。

這裏的處理是針對PolSAR分類而進行,探討的是利用SNAP對Sentinel-1 衛星數據雙極化處理操作

記得在去年GIS大會程曉教授說過1999年在北極(還是南極)科研考察時遇到海面結冰現象,需要尋找一條破冰道路(還是不結冰的路線),當時,加拿大航空局免費提供了幾景Radarsat-1 SAR衛星影像(那時候,一景SAR影像比現在貴得多相對購買力而言),好事啊,但是,非常遺憾,當時居然沒有人懂得處理與分析該SAR影像,相當於這幾景SAR影像全廢了(至少當時沒有發揮其作用)。現在已經過去了20年,我國也有自己的SAR衛星(高分3號,GF-3),儘管還有不少問題。毫無疑問,SAR(星載也好,機載也好)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對於軍用(許多隱形飛機攜帶的就是高精度機載SAR)還是民用,至少敵對勢力在研究這個,你就不能不能不研究這個。雖然有些感概,但更希望這樣的事情可以避免。搞SAR前景是美好的(至少國家是需要的),但現階段是艱苦的,還在追逐西方的腳步。

希望本文能給各位帶了一些收穫!

基本認識

在博主第一篇博客中是利用PolSARpro進行處理的,本質上說,PolSARpro是通過調用SNAP(早期是通過ASF的MapReady)來對Sentinel-1衛星進行預處理的,當然,它們都是歐空局授權開發的軟件,僅僅針對的重點不同,PolSAR封裝了許多極化SAR相關函數(多於1500個),SNAP僅能實現一些比較基本的極化SAR處理,就是常見的幾種極化分解,Freeman,H-A-α\alpha等極化分解,沒有辦法深入進行PolInSAR/PolTomoSAR處理。

Sentinel-1數據產品模式簡介

網上已有介紹,不再重複贅述,請看有道雲筆記哨兵1號(Sentinel-1)數據的介紹,
歐空局官網也有對Sentinel-1數據產品模式介紹。

Sentinel-1數據文件名命名規則

網上也已有介紹,不再重複贅述,請看博客Sentinel 1文件名命名規則的講解或者參考歐空局官網關於Sentinel-1數據命名規則的介紹。

Sentinel-1數據文件組織結構

下載並解壓Sentinel-1 IW SLC(或GRD)級產品數據的壓縮包,進入解壓後的文件夾,可以看到如下的文件組織結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與下圖是一一對應的: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它包括:

  • 一個manifest.safe文件(元數據文件,本質上是一個.xml文件);
  • 測量數據的子文件夾measurement,存放的是真正影像數據(.tif格式的文件);
  • 一個包含KML和HTML預覽文件的預覽子文件夾preview(存放的是與預覽圖有關的文件);
  • 一個註釋子文件夾annotation(存放是衛星拍攝以及定標時的相關數據說明等元數據);
  • 包含XML模式的支持子文件夾support(對.xml文件的擴展支持文件)
  • 此外還有一個關於數據質量的說明文件。

或者參考歐空局官網SAFE(Standard Archive Format for Europe, 歐洲標準存檔格式)的介紹

快速預覽數據

利用preview子文件夾下product-preview.html文件(可以用瀏覽器打開), 可以快速看到該影像數據的預覽圖以及文件組織結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如果你點擊某個圖中藍色標記鏈接,會自動跳轉到該文件,很方便查看該文件內容。

數據源

本文用的數據是剛好覆蓋上海市全境(指陸地區域)的兩幅2019年8月22日Sentinel-1B(IW SLC,干涉寬幅模式斜距單視複數)衛星影像:
S1B_IW_SLC__1SDV_20190822T095402_20190822T095429_017697_0214B5_658C.SAFE
S1B_IW_SLC__1SDV_20190822T095426_20190822T095453_017697_0214B5_5B01.SAFE
如下圖所示: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SNAP對Sentinel-1A或Sentinel-1B數據的預處理功能是比較成熟,這裏選擇的是Sentinel-1B, 因爲有人反映處理Sentinel-1B有時會遇到問題。不過,我覺得這種可能性很低,如果你遵循較規範的處理流程的話。

預處理

(注,博主筆記本電腦windows10系統,i7, 運行內存16G,應該是足夠處理兩景數據集的)

導入影像

在SNAP導入Sentinel-1影像,有2種方式:

  • 拖動方式
    可以將Sentinel-1影像數據壓縮包(.zip)直接拖入SNAP的左側的Product Explorer窗口,稍後SNAP會自動導入該壓縮包裏面的數據。(可以按Ctrl鍵選擇多個,並一次拖動多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可以將解壓後Sentinel-1影像數據的.SAFE後綴文件夾直接拖入SNAP的Product Explorer窗口,稍後SNAP會自動導入該文件夾裏面的數據(可以按Ctrl鍵選擇多個,並一次拖動多個);

  • 利用SNAP的菜單欄功能:File—>Open Product
    在彈出窗口中選擇Sentinel-1影像數據壓縮包(可以按Ctrl鍵選擇多個,並一次拖動多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在彈出窗口中選擇Sentinel-1影像數據解壓後.SAFE文件夾下的manifest.safe文件(一次只能選擇一次)。

顯然,拖動方式更方便一些。

SLC影像通道介紹

導入Sentinel-1B IW SLC影像後,展開其下方的文件(點擊文件夾名前面的“+”號),再把Bands文件夾展開,如下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其中,文件夾Metadata存放是影像的元數據文件;文件夾Vector Data 存放的是矢量數據(如大頭針pin標記點,控制點,還可以添加ROI等矢量數據);文件夾Tie-Point Grid存放的是與地理編碼有關的網格數據(如經緯度,入射角等信息);文件夾Quicklooks存放是Quicklook圖(快視圖);Bands存放是SAR的極化通道(波段)數據。

IW模式SLC數據名及構成的解釋

SLC(Single Look Complex,單視複數),SAR影像是比較複雜的,SAR影像比光學影像有許多優點,其中,SAR影像可以攜帶相位和極化信息,這是SAR影像區別於光學影像的重要特性,使得SAR影像有許多有別於光學影像的應用。

Sentinel-1發射的電磁波屬於微波的C波段頻段範圍。電磁波(可見光也是一種電磁波)是橫波,極化信息只有橫波才能攜帶。波的方程表示可以由頻率,振幅,相位確定三角函數和複數表示,複數表示更加簡潔一些。(這段話希望勾起你學過的數學複變函數學以及物理電磁學,深入理解建議看相應的參考書或者SAR或微波遙感的教材)。

Sentinel-1 SAR IW SLC數據包含3個子帶(IW1,IW2, IW3),在一個IW產品中總共有三個(單極化)或六個(雙極化)極化通道圖像。每個子帶又由9個burst帶(脈衝帶)構成。

IW 模式 TOPSAR(Terrain Observation with Progressive Scans SAR )成像技術來拍攝3個子帶,該技術可以獲得和ScanSAR成像技術一樣的分辨率和拍攝範圍,但是獲得影像質量更高,影像噪聲更易處理。後面,我將SNAP對這種TOPSAR技術得到的IW影像的預處理稱爲TOPSAR預處理,TOPSAR預處理的操作都在SNAP的Radar—>Sentinel TOPS菜單欄下

如果你對TOPSAR 技術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下這方面的論文。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詳見歐空局Sentinel-1衛星IW拍攝模式介紹

Bands波段說明:

i_IW1_VH:IW1子帶VH極化通道實部,字母i表示in_phase(同相, 波的實部),IW1表示第1個子帶,VH表示VH通道,H極化通道發射,V極化通道接收
q_IW1_VH:IW1子帶VH極化通道虛部,字母q表示quadrature(正交分量, 博得虛部),IW1表示第1個子帶,VH表示VH通道,H極化通道發射,V極化通道接收
Intensity_IW1_VH:IW1子帶VH極化通道強度,Intensity表示強度,IW1表示第1個子帶,VH表示VH通道,H極化通道發射,V極化通道接收(“Intensity_IW1_VH”最前面的V字母表明該波段是虛擬波段,也就是導入影像後臨時計算存在運行內存的波段)。

大概一年前多,有人問我“i_IW1_VH”中的字母i表示什麼意思,我當時在研究PolSARpro的結果圖像,該軟件用i表示複數虛部(imaginary的前綴),我錯把這個移到SNAP軟件上,實際上不是。這點可以通過將鼠標移動到高通道上提示的信息得到確認: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但是,你可以還是很好奇,爲什麼是這樣表示?

衛星上的檢波器一般都是平方律檢波器,使用它可以得到與波的功率(瞬時能量)成正比。之所以稱爲平方律檢波器,是因爲波自身的瞬時電壓本身是E(t)E(t)振幅, 但檢波器的輸出電壓是E2(t)E^2(t)----波的功率。

SAR測量系統是相干測量系統,既測量入射電磁波輻射振幅,又測量其相位。相干測量系統的戲法是進行兩次功率測量:當信號與某種參考信號混合,進行一次測量,然後將同樣的信號與同第一種信號之間存在π/2(90°)\pi/2(90^{\degree})相位差的另一種參考信號混合後,再進行測量。

將接受到的信號與兩個相差爲π/2\pi/2的信號混合,轉爲同相(in_phase,I, 波的實部)和正交(quadrature,Q,波的虛部)分量(就像複平面上的虛軸可以由實軸旋轉π/2(90°)\pi/2(90^{\degree})得到)。I和Q通道的信息組成了相干系統的原始數據(複數數據)。SNAP這樣的表示遵循雷達信號處理的表達規範,從信號處理方面可以清楚地區分開。

說了那麼多,下面,終於可以進入正題了。接下來,將對其中一個數據集的預處理操作進行較詳細的分步驟介紹和分析,結合另一個數據使用TOPSAR操作和流程圖功能處理。

軌道校正

這步需要聯網,因爲需要下載精確軌道數據,否則可能報錯
這裏以數據集S1B_IW_SLC__1SDV_20190822T095426_20190822T095453_017697_0214B5_5B01
爲例來演示。可以關閉另一個數據集。分步處理,會產生許多臨時的文件,所以最好選擇一個容量更大的文件夾來保存數據

(菜單欄Optical指的光學衛星影像的操作,Radar指的是雷達衛星影像的操作,Sentinel-1的處理基本上全在Radar菜單下面)

選擇:Radar—>Apply Orbit File。Sentinel-1元數據也是有軌道相關參數的。這一步,背後是將元數據.xml的描述軌道的參數值(例如星曆數據等)用更精確的軌道文件(精確的軌道文件通常需要影像產生兩週後才能計算得到,可以在Sentinel-1質量控制報告網址下載,但是SNAP中是直接從歐空局Sentinel-1軌道文件服務器下載的)替換掉。如果你想手動下載,可以可以ENVI官方下載Sentinel-1衛星精密軌道數據的博客。
(I/O Parameters參數面板一般默認即可,當然,你可能需要修改輸出的目錄路徑,默認得到的數據集名會添加上後綴“_Orb”,表示已做軌道校正)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對於InSAR或是多時相SAR應用等,軌道數據不準確,將會給後續數據處理帶來不少誤差。嚴格來說,對於一幅SAR影像用於SAR分類目的處理,這個步驟不是必須的,也就是這個軌道沒有得到修改,分類不會有明顯的影響,但是,如果可以做的更好,還是要做一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點擊Run,大概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取決於你的網速和電腦配置)。

這個步驟對原始的影像是沒有任何影響的,修改的是元數據xml文件。

輻射定標

選擇:Radar — > Radiometric —> Calibrate,打開輻射定標的參數面板:
(注意在I/O Parameters面板的源數據集選擇上一步軌道校正的結果,當然你可以修改輸出的目錄,通常默認就可)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第二個參數面板比較重要,對於極化SAR處理而言,其輻射定標是復定標,分別對複數的實部和虛部進行定標。
極化SAR處理必須選擇復定標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這裏,不會探討後向散射係數sigma0(σ0\sigma_0),gamma0(γ0\gamma_0)和beta0(β0\beta_0)的區別,後兩者是在σ0\sigma_0上做了一點修正後得到,具體的修正可以參考微波或者雷達遙感的教材。這三者由對複數的振幅定標後得到。對於極化SAR的定標而言,這樣會丟失相位信息,最終得不到散射矩陣S的元素。

確認無誤,點擊Run即可。因爲通道多(雙極化,實、虛部等),數據量大可能需要耗費一定時間(博主花了50多分鐘)。需要耐心等候。完成後,可以看到Bands子文件夾下保留原來的複數數據組織形式(原始數據集1一樣)。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這個步驟之後,最好關閉SNAP,重新導入復定標後的數據進行操作,因爲前一步會耗費較大的內存,SNAP是Java代碼寫的,Java的垃圾回收機制,經常不會馬上回收內存,會導致後面的速度變慢甚至失敗。關閉重新導入是最有效最快的釋放內存的方法。另外,前一個步驟的文件(包括後面分步驟的操作得到的結果),也可以刪掉,避免佔據大量的磁盤空間。

Deburst

這個操作去除的是Sentinel-1 IW SLC影像帶有burst帶(脈衝帶)的暗帶部分(黑色背景,無信號部分),效果就是合併所有burst帶有效信號部分,也就是說包括IW1,IW2,IW3子帶全都會被合併起來。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原始影像中,相鄰的burst帶會有一個細小的黑色暗帶,對應的是連續發射脈衝信號的無信號部分(TtpT-t_p),脈衝信號示意圖如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脈衝信號示意圖
(由於數據量(14G左右,很恐怖)比較大,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博主耗費了近4小時)
操作如下:Radar—>Sentinel-1 TOPS —> S-1 TOPS Deburst:
(I/O參數面板確認源數據集,保持默認即可)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Processing Parameter參數面板保持默認就行,處理全部的極化通道: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點擊Run即可,接着便是漫長的等待。完成後打開i_VH通道的效果。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可以看到影像主要呈現在中間位置,上下兩邊的背景很大,這主要是因爲距離向(分辨率爲2.3米)和方位向(分辨率約爲14米),像素表示不是方形區域導致,很容易知道沿行方向爲距離(斜距)向,沿列方向爲方位向(因爲swath子帶IW1,IW2, IW3是沿行方向拼接起來的,當然也可以從這個方面看出(不計背景區域),沿行方向像素數較多,表明這個方向分辨率高,距離向分辨率高,因此這是斜距向,沿列方向,像素數較少表明這個方向分辨率高低,so,這是方位向):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還有一個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檢驗這個判斷,影像的大小(在多視的時候,我們對比一下他的影像大小變化),顯然影像寬度像素數多(列數多):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成極化矩陣C2
(由於上一步耗費較多的運行內存,建議關閉SNAP重新導入deburst後的數據集來進行後面的步驟)
由於Sentinel-1 衛星最多隻有雙極化通道,這裏的只能生成C2協方差矩陣。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Processing Parameters參數面板選擇C2: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確認無誤,點擊Run,接着便是漫長的等待,約耗費了5小時(數據量很大約14G)。由於C2是複共軛對稱矩陣,只需記錄C11(實數), C12(複數,分實部和虛部存儲)和C22(實數)元素即可。如下圖左側方框所示: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影像效果不明顯,但是SAR的相干斑現象比較明顯(許多地方表現出亮的斑點)。後面經過多視和極化濾波會還會許多。

多視

(注意多視一定要放在生成極化矩陣C2之後。先做多視再做生成極化矩陣C2,得到的結果是錯誤的)

多視的作用,在我的第一篇PolSARpro的博客有提到。除了消除或減弱相干斑噪聲,多視,大大減少了後續數據量。

具體操作:Radar—>Multilooking:
(I/O參數面板保持默認即可,注意選擇上一步生成的C2數據集)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Processing Parameters參數面板:
(SNAP自動計算多視的參數,無特殊需求,保持默認即可)。多視視數計算在我的PolSARpro第一篇博客中有詳細介紹。
(默認,斜距向視數爲4, 方位向視數爲1,GR Square Pixel指像素地面正方形範圍之意,更多參數說明查看Help幫助)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確認無誤,點擊Run即可,大概耗費約4小時,數據量約變爲上一步數據量的總視數(n=4x1)倒數1/n(這裏1/4)。打開RGB圖看下效果(影像範圍覆蓋了全境,背景很少):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檢驗之前的距離向和方位向的判斷(其中,斜距向視數爲4, 方位向視數爲1):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這證實,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實際,多數SAR影像沿行方向(左右或者說東西向)是斜距向,列方向(上下或者說南北向)是方位向。

升降軌左右視判斷

有經驗的SAR專家,看着SAR影像就可以判斷出SAR衛星在拍攝影像時的情況,究竟是升軌還是降軌?左視還是右視?
一般地可以通過SAR的幾何畸變判斷的,如透視收縮,疊掩等,但這是需要當地的地形地物有一定的認識以及對SAR成像以及幾何畸變理論的理解。
這裏,提供的一種較簡單判斷的方法。

記住,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首先,我們知道,降軌指的是衛星從北(地球北極)往南(地球南極)運動,升軌指的是衛星從南(地球南極)往北(地球北極)運動;左視指的是衛星拍攝方向爲左邊(指的是衛星前進方向的左邊),右視衛星拍攝方向爲右邊(衛星前進方向的右邊)。下圖是升軌左視的情況:
升軌左視
其次,我們需要知道,SAR影像,方位向(Azimuth)爲飛行方向,斜距向(Slant range)爲衛星的拍攝方向(垂直於飛行方向)。下圖是降軌左視的情況: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升降軌判斷:
考慮順軌相鄰兩幅影像的情況(可以視爲兩行像素),升軌的時候,衛星先拍攝的是下面一幅影像(南邊的),再到上面一幅影像(北邊的),也就是下面的地物像素點先記錄,最終效果是記錄的影像與實際地物上下顛倒;降軌的情況正好相反,衛星先拍攝的是上面一幅影像(北邊的),再到下面一幅影像(南邊的),和地物正好對應。

其次,我們知道SAR影像記錄的先記錄的是(斜距上)距離衛星更近地物點成像的像素(距離短的先接收到)。若是衛星拍的是西邊,東邊(我們理解的右邊)的先記錄,西邊(我們理解的右邊)的後記錄,與影像實際地物左右相反;若是衛星拍的是東邊,西邊(我們理解的左邊)的先記錄,東邊(我們理解的右邊)的後記錄,與影像實際地物左右分佈一致。

(左右視沿衛星前進方向來區分,而不是我們常認爲左右方向)兩者結合就可以得出結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示意圖見下:
升軌左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降軌左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升軌右視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降軌右視的情況: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我們利用多視操作後的影像和導航圖裏面的實際地物來判斷: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影像崇明島跑到了上方[原來在下面],海還在右邊[左右沒有倒置])
影像上下倒置,說明這是升軌右視拍攝的影像。我們可以通過查看影像的元數據,來確認我們的判斷: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地形校正

有一些SAR軟件(例如PolSARpro)將地形校正校正功能命名爲地理編碼,可以接受,但是更嚴格來說,這是不嚴謹的,地形校正除了地理編碼(賦予影像實際座標信息)外,還會做地形輻射校正。這是搞SAR需要區分的地方之一。

操作:Radar—>Geometric—>Terrain Correction—> Range-Doppler Terrain Correction(距離多普勒法地形校正):
(這一步需要聯網,因爲需要下載DEM數據,否則可能會報錯(儘管允許使用外部的DEM,但是這很容易出錯))
I/O參數面板: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Processing Parameters參數面板:
(要注意去掉默認勾選的Mask out選項,否則會將無DEM的區域掩膜掉,更多的參數介紹請看Help)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確認無誤後,點擊Run,大概需要1個小時多,可得到結果(下圖爲C2矩陣的假彩色合成圖,可以看到和左下方的導航圖實際情況一致):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由於影像是WGS84座標系,我們可以加上歐空局自帶的NASA world map底圖(導航圖的底圖)看看,驗證一下其地形校正的效果(也可以導出爲kmz格式到Google Earth Pro中,這個耗時比較長,而且導出的數據比較大,很可能Google Earth Pro打不開,不建議做)。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觀察圖中岸邊以及河道的三個紅色圈,可以看到地形校正(儘管world map底圖分辨率較)是以底圖相吻合的,地形校正是成功的!

導出爲PolSARpro格式

PolSARpro和SNAP同爲歐空局組織開發的軟件,同源同宗,關係密切,自然可以轉換,PolSARprod的數據格式有些獨特,將Sentinel-1 的極化矩陣數據導出,還需要做一些修改,PolSARpro才能識別。

一定要做在SNAP中做地形校正之後才導出到PolSARpro,在之前的話,導出到PolSARpro,在PolSARpro中無法在做地理編碼,因爲一些元數據丟失了

操作: File—>Export—>SAR Formats—>PolSARPro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使用默認的方式(按默認文件名)導出數據(這裏保存在PolSArpro_test文件夾中):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修改一

導出後的文件夾名,修改爲C2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修改爲C2(因爲PolSARpro按極化矩陣識別數據):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修改二

進入該重命名爲C2的文件夾,把config.txt文件中的PolType的“dual”修改爲“pp2”。pp2表示第二種部分(雙極化)極化,即VH和VV。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打開PolSARpro V6.0或者PolSARpro V5.1.3,導入C2文件夾數據集: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確認後,點擊Save&Exit。

PolSARpro自動識別C2數據集(數據量比較大,需要等待一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讀取成功後,PolSARpro會爲之創建掩膜圖像: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創建一個RGB圖,顯示一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結果(生成的RGB圖有點不一樣,因爲RGB合成方式的差異以及沒有分貝化,不過,不重要,這只是檢查PolSARpro是否成功識別數據而已):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如果想利用PolSARpro進行後續處理,請看我之前寫的兩篇PolSARpro處理的博客:
PolSARpro v5.1.3 處理Sentinel-1A SLC數據
PolSARpro v6.0之Sentinel-1A Wishart與SVM監督分類

回看PolSARpro的預處理

觀測中間那個框,上面注有其操作流程:
S1 TOPS Split —>Apply Orbit File —> Complex Calibration—>Deburst
(這分別對應SNAP中的S1 TOPS Split ,Apply Orbit File, Calibration, S1 TOPS Deburst操作,)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Terrain observation by progressive scans( TOPS)是一種成像技術,TOPS和TOPSAR兩個詞在文獻可以混用,一般都是指這種成像技術。

事實上,利用SNAP中的TOPS操作可以實現Sentinel影像的裁剪和鑲嵌操作。而且這種效果比普通的柵格鑲嵌和裁剪要更好,這種TOPS處理方式就像鋪地磚一樣。

TOPSAR Split操作

即S1 TOPS Split操作(Split, 分割之意),這個操作是用來選擇一副Sentinel-1 SLC影像的子帶(即9個burst)或者某幾個burst帶。實際上,可以認爲這是一種裁剪操作
我們利用上面演示原始的一景做演示:S1B_IW_SLC__1SDV_20190822T095402_20190822T095429_017697_0214B5_658C.SAFE

這裏把崇明島區域分割出來。
具體操作:Radar—>Sentinel-1 TOPS—>S-1 TOPS Split:
(這裏打開的是原始數據壓縮包,沒有經過任何預處理)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Processing Parameters參數面板: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點擊一下放大到研究區全圖的放大鏡圖標(在底圖上按住鼠標滾動可以進一步控制底圖的縮放),這裏選擇的是子條帶IW2的編號爲2-5burst帶影像。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確認無誤點擊Run即可。結果如下:效果
我們發現子條帶IW1也有覆蓋了部分崇明島區域,我們再利用S1 TOPS Split從數據集1(原始數據集)中將IW1的2-5burst帶分離出來,爲後面演示S1 TOPS Merge操作做準備(注意修改一下默認的數據集名,避免覆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TOPSAR merge操作

TOPSAR merge操作是一種合併操作,是S1 TOPS Split(分割)的反操作,可以將原先的TOPS Split提取的數據集S1 TOPS Deburst後合併起來(經過S1 TOPS split分割的數據集必須經過S1 TOPS Deburst纔可以用這個操作)。可以認爲這是一種拼接工具。合併的數據集需要有交集(或者相鄰)。

S1 TOPS Split 數據集預處理

按照Apply Orbit File—>Calibration—>S1 TOPS Deburst的步驟處理。
這裏是使用流程圖工具進行預處理。流程圖工具使用介紹,請看博客04-SNAP處理Sentinel-2 L2A級數據(二)波段疊加那步流程圖創建過程。
創建的流程圖(流程圖的節點均在Radar菜單欄下找,位置是對應的)如下:
(因爲用到軌道校正,所以需要聯網)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需要注意的Calibration操作,需要選擇復定標: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其它節點(Apply-Orbit-File,TOPSAR-Deburst)的參數保持默認即可。上述的兩個子帶IW2,IW1分割後的數據集均使用該流程圖處理, 爲後面的TOPSAR merge做準備。

TOPSAR Merge

具體操作:Radar—>Sentinel-1 TOPS—>S-1 TOPS Merge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ProductSet-Reader參數面板:
(注意選擇的爲上述deburst後的數據集,否則會報錯)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TOPSAR-Merge面板參數保持默認: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確認無誤後點擊Run即可,大約需要1小時多,取決於你的數據量大小。

結果(可以看到IW1和IW2確認鑲嵌起來,並且看不出拼接痕跡):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鑲嵌

上面討論的是一景Sentinel-1 SLC影像,但實際有時我們的處理範圍比這幅影像的範圍大得多。之下來的這個操作,可以實現將兩幅(或者多個)Sentinel-1 SLC影像預處理。

TOPSAR Assembly操作

TOPSAR Assembly操作(assembly,組裝之意)是將同一天順軌的兩個(或者多個)Sentinel-1影像組裝起來,這個組裝可以認爲是一種鑲嵌,這個鑲嵌比普通的柵格鑲嵌和SNAP中的SAR Masaic效果要好, 組裝起來的數據,拼接邊界上看不出拼接線。但是這個操作在SNAP V6.0中一定要在地理編碼前面(否則會出錯,據說SNAP7.0已經修復這個bug,但我沒有測試過)。如果要拼接(鑲嵌),一般這個步驟放最開始的步驟。

流程圖處理

這裏使用流程讀入上述兩幅原始Sentinel-1 SLC影像,並實現極化SAR的預處理,最終得到覆蓋上海市全境的地形校正後的C2矩陣數據集。

使用流程處理大大加快了處理時間,處理兩幅Sentinel-1B 影像(壓縮包,約7個G),整個處理僅需70分鐘左右,可見流程圖處理的效率之高(其原因是避免了每步的生成的大影像數據的磁盤讀寫操作),並且還節省了大量的存儲空間。如果你熟悉了每步操作的參數,中間過程的產生的文件(多是影像)不重要,強烈推薦你使用流程圖工具或者SNAP命令行工具gpt處理。

當然,流程圖的缺點也是明顯的,主要是丟失中間過程的文件,而且一步出錯,後面全錯。SAR的新手還是建議分步跑過一遍處理流程,熟悉每步操作的參數,意義,結果,後面遇到問題才容易分析出來。

創建的流程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每個節點的參數設置(特別注意Calibration,Polarimetric-Matrices,Terrain- Correction兩個節點的參數,其它的參數基本上保持默認即可):(Read,Read2讀入的是原始數據集,Write需要保存爲自己的文件名)
Read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Read2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TOPS Assembly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Apply Orbit File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Calibration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TOPSAR Deburst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Polarimatric Matrices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Multilook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Terrain Correction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Write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確認各個操作參數無誤後,點擊Run,等待1個小時多即可,很快(儘管兩景影像加起來有近14G的數據量)。我們利用鑲嵌後並經過地形校正後的C2數據集,生成一個RGB看看效果(加上了底world map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Perfect! 流程圖高效地完成了預處理操作。

TOPSAR Assembly合併起來的數據集,可以繼續使用 TOPS split, TOPS merge工具進行分割,合併操作。這意味着我們利用S1 TOPS Assembly, TOPS split, TOPS merge可以獲取覆蓋我們研究範圍最小burst集數據。這樣,可以減少我們數據量,並且可以避免一些常規柵格裁剪,鑲嵌,掩膜處理時邊界問題。

後語

這篇博客應該可以加深你對SAR圖像以及SNAP中的SAR預處理操作的理解,我希望你知道每個預處理步驟的意義,爲什麼要做,如何做,結果是什麼,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預處理的順序爲何是這樣的,可以交換順序否。你應該知道SNAP的設計應該根據SAR成像及其預處理理論設計,這是有別於別的遙感處理軟件的特別之處。

雖然這篇博客僅僅討論了極化SAR的預處理操作,後續的極化濾波,分類等沒有提及到,但SNAP中是可以直接做的,當然SNAP的功能不止這些,SNAP有些功能缺少,但是目前的功能足夠你做些東西。記住,SNAP可以原生態地支持Sentinel衛星數據的處理,歐空局後面還會對其功能進行完善。

下篇博客,介紹一下SNAP中Sentinel-1 GRD級數據的預處理。雖然前面介紹花了不少筆墨介紹Sentinel-2 光學影像在SNAP中的處理,但是實際SNAP對Sentinel-1的處理功能更齊全一些。博客早期是搞極化SAR,相對而言,對SAR遙感的熟悉程度優於光學遙感。

最後,如果你對歐空局開源軟件處理軟件SNAP及其snappy開發處理感興趣,可以加入博主創建的歐空局SNAP處理交流羣(QQ羣:665903216)。

抱歉,又寫的太多了。祝好!

參考文獻

[1] 歐空局Sentinel-1 SAR User Guide網址:https://sentinel.esa.int/web/sentinel/user-guides/sentinel-1-sar
[2] 劉保坤,禹衛東.ScanSAR與TOPSAR的對比研究[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28(03):360-365.
[3] lain H. Woodhouse著;董曉龍,徐星歐,徐曦煜譯. 微波遙感導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 3.
[4] 微波遙感-3.2側視雷達圖像的幾何特徵
[5] sentinel-1-slc-polarimetric-decomposition:https://forum.step.esa.int/t/sentinel-1-slc-polarimetric-decomposition/307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