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生物專業的我,碩士要畢業了。讀研三年到底值不值得?

大家好,好久不見。一不小心,好久沒寫文章了。雖然每天都在心念念着文章的主題和內容,但卻是遲遲沒有寫好。

那在這段消失的日子裏,我到底幹什麼去了呢?

說來慚愧,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事,沒有得新冠,家人朋友也都健康安好。這段時間雖說沒有更新文章,但是每天都在不斷的碼字中。沒錯,我在準備我的碩士畢業論文。

論文虐我千百遍,我待論文如初戀。只求盲審通過,答辯順利。

由於今年形勢比較特殊,再加上學校剛好就在重災區武漢,所以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也變得更爲艱難。無論是數據代碼、結構設計圖紙,還是參考文獻、實驗裝置,都留在了學校。而學校開學無望,畢業設計及論文撰寫也只能硬着頭皮,掙扎着講好一個科研小故事。

所幸的是,論文大體上已經搞定,已經在走盲審的流程,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這麼一來,似乎碩士生活已經快要走到尾聲了,倉促卻又自然。

在臨近畢業之際,我老是在想,自己三年讀研是否真的有意義。如果本科就出來工作,現在就已經擁有了三年經驗,在職場上或許會有更多的技術積累和更大的成長空間。而讀了三年研究生,似乎也只是多拿了一份文憑,年齡多漲了幾歲,多享受了幾年校園生活。

這個問題對於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於我而言,有時候也的確會羨慕本科出去工作的同學在三年內達到的職業高度,但仔細想了想,其實更多時候還是懷着一絲慶幸的。

我本科碩士專業都是生物醫學工程,光專業中帶有的生物二字就已經勸退了不少人。而我校招求職的方向卻是互聯網技術開發。非科班,跨專業,讀研三年的意義在哪兒?這或許就該聊聊我是怎麼度過三年讀研時期的了。

故事得從2016年的夏天開始,保研的前夕。由於我本科的成績比較尷尬,不高不低,處於似乎剛好能夠到保研線的位置,因此在正式的保研資格沒有出來之前,我是最惶恐最不安的那個。如果最終無法保研,那我就得準備考研或者找工作,這對我來說是及其不情願的。

但是那個時候學校的各項政策一拖再拖,要等到九十月份才能出結果。再加上之前申請清華和上交的夏令營時,成績排名不太行,導致沒了下文。所以最終一氣之下,決定留本校原專業以及原來的實驗室,並且暑期放假的之後直接去北京打工去了。(那個時候根本沒想過以後的工作,更沒有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去北京是在通州區的稻香村當客服…要是那個時候可以嘗試一下互聯網公司的實習,或許路子就不一樣了)

打工經歷是悲慘的,住在滿是狼藉的宿舍裏,天天加班給親們答疑解惑,處理月餅爲什麼掉渣,拿破崙爲什麼少了個角等問題。這段經歷其實是對之後的學習工作是沒有任何實質的幫助的,只能算是體驗了一把生活。

回到學校之後,有驚無險倒是獲得了保研資格,從此就開始了實驗室搬磚的生活。那個時候,都說考研的是狗,保外校的是豬,而保本校的是豬狗不如。保本校基本就意味着研究生生活的開始了。

大四上學期我大部分時間基本就投入在實驗室,小部分時間則是跟舍友吃吃喝喝以及LOL。那這段日子我在做什麼呢。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信,我開始是做硬件的。平常就是寫寫verilog,調調板子,做做實驗。那時候我依舊不清楚以後的工作應該走哪個方向,我只想着多爲生物醫學領域做點事情,多發點文章,多參加會議。

後來感覺有點不對勁,自己似乎對硬件沒有天分,更沒有興趣。於是就開始了自己摸魚的生活。

在之後的日子裏,我開始自學python和機器學習,天天拿着舍友的西瓜書和花書偷偷琢磨。那時就是覺得好玩,感覺自己好像抓住了技術的熱點,時代發展的脈搏。賊拉興奮。

只不過熱度持續沒多久,看到實驗室的同學有的開始寫文章,投會議,有研究成果了,我就開始了糾結。我對於職業規劃的意識很落後,不知道學機器學習以後可以去幹算法工程師,更不知道後端開發、服務器開發要掌握什麼知識體系。

我只知道既然是讀研,還是專心做點科研才行。於是乎我又把重心放在了科學研究上。我這個人腦洞比較大,比如看百度百科能看一上午,一個詞條聯繫一個詞條的看。有時候就會對一些奇怪的知識留有印象。這點在科研中倒是有那麼一點幫助,比較容易產生奇怪的想法。只不過,技術能力是硬傷。

因爲一些原因,我在實驗室屬於孤立的存在。因爲我們組就我一個人,我自己在做一個冷門的課題。這意味着自由,但也意味着難頂啊。如果課題要做的完善,從硬件到軟件再到機械控制,都得我自己來。再加上老師的放養政策,我倒是有挺多自己的時間。

在我自己做科研的日子裏,我逐漸嘗試着從軟件算法等方向上去做創新。有同學可能會疑問,我這個專業跟軟件算法有啥關係呢。噢忘了說了,我們實驗室是專門做醫學影像系統的,所以需要使用硬件電子學做數據採集,軟件算法做數據處理和圖像重建和處理的。

所以呢,單從技術層面上來說,我在研究生期間主要的技術棧是Qt/C++和Linux。Qt/C++用來做桌面上的客戶端,Linux是用來做仿真和數據處理的。但是因爲缺乏意識,一直到最後也沒有非常系統的對計算機基礎等知識體系進行系統學習,更多的都是東拼西湊。

除了做科研,研究生主要的一份精力還得放在”寫本子“上。所謂的”本子“指的是項目申請,包括各種專項計劃、國家部門基金等等。寫本子可算是除了科研之外,最勞民傷財的事情了。實驗室的老闆曾說過,博士生是一定要寫本子的,碩士生儘量也得寫。

因此每到項目申請的時節,各種會議各種材料各種通宵達旦四處橫飛。寫本子對於廣大工科生來說,其實是比較煎熬的事情。畢竟

Talk is cheep, show me the code.

而要寫成一個好本子,將研究工作的邏輯、路線、科學問題、技術基礎等等方面講清楚纔是最重要的。我在讀研期間就經歷過不少項目的申請、中期報告、結題等階段,文字功底顯著提升。雖然寫的大部分項目好像都沒申到過…

從踏出校門的那刻起,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職業生涯的起點每個人都不一樣,起點的高低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園裏決定的。那麼就歸納一下吧,多出來的三年校園生活,對我來說,意義在哪兒?

給予意識培養的時間。 很多學生選擇讀研的原因,可能都是因爲本科畢業出去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我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其實這是很多本科專業培養機制的問題,學的太多太雜,有限的時間裏無法精通從而作爲謀生的手段。但是存在便是真理,我相信我的專業學成出來肯定有更好的出路,只是本科畢業的我還沒有看清。因此,讀研讓我對我的專業有了更好的認知,從而校正落後的職業意識。說實話,我情願花這三年來看清更多的東西,做好更多的準備,從而邁出最適合我的道路。

培養項目思維。 玩虛的來了,我要開始講思維培養了。我記得當時本科開學典禮的時候,校長曾是說過一句話,評論華科的學生出去,將才很多,帥才很少。華科是一所典型的工科院校,裏面的學生能力很高,但是卻少了那麼點掌控全局的能力。我自己的本科生活,枯燥無趣,沒有點大風浪,甚至都沒有爲一個人拼過命。沒有組過團隊,沒有經歷過完整的項目和課題,更不懂統籌規劃和時間管理。而我在讀研三年,讓我對立項到結題的整個過程有了清晰的認知,或多或少都培養了我的一絲大局觀和項目思維。

提升表達能力。 這或許也是虛的。對我自己而言,本科畢業的我可能在大衆面前發言、提問和展示都不利索,表達能力十分薄弱。而讀了研的人都知道,讀研最頭疼的時候就是得知要做報告,還是英文報告。我們實驗室由於有外籍教授,所以所有的報告都是英文形式。無數次學術級的報告和答疑對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真的是十分巨大的。即時發言的邏輯和條理都需要經過一次次的訓練才能練就,而這在讀研過程中其實是一種順理成章的成長。除此之外,寫本子的過程也非常磨礪人的文字表達能力。工科生的文字功底普遍比較一般,多寫寫本子能夠很大化的訓練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總結問題的能力,這一方面是邏輯思維的訓練,另一方面就是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

樹立領域認知。 這裏的領域是指專業領域或者技術前沿。讀了研,怎麼都對自己所在的研究領域具備一定的研究和認知能力吧。我一直覺得,世間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相互交融的。曾經看過一位同時獲得生物學和電氣工程學博士學位的科學家,利用生物學中的結構和概念解決了電氣工程中的問題,最後還發了一篇Cell。我學的生物醫學,我瞭解醫療儀器設計,我懂生物醫學信號處理,我熟悉醫學影像系統,但之後我卻要在抖音做軟件開發。這個跨越大不大,很大。那我的所知所學還有意義嗎?我覺得有,只不過不是現在。我還一直覺得,後端開發、客戶端開發等等崗位,只不過是體現的是技術能力工程能力,而研究生期間所學,則是應用領域應用方向。不矛盾不衝突,技術終究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這裏不是鼓吹啥專業都去讀研,而是在說技術終究是用來解決應用中的問題的,熟悉一個應用領域不是壞事。)

精進代碼能力。 前面已經提及過,在研究生期間我是有敲代碼的,不是完全與軟件無關。說到寫代碼,我在本科時期也會寫那麼一點點,但是自知能力還不夠。讀研三年內,其實也沒有在軟件算法上做出過什麼很驚天動地的工作,最多也就是寫了些專業內需要的小工具和小算法,連開源價值可能都沒有。但總是不能跟那些本科就能寫出熱門開源庫的大佬相比的。讀研期間的代碼大部分都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會應用在實際的場景或者系統中,不是寫着能夠運行就行。至少這個過程讓我這個門外漢領略到了軟件開發的美麗,從而順便提升了一丟丟的編程能力。

讀研三年,能夠說得出來的成長還有很多,還包括對科研界有了更多的認識,對從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再到產業發展的整個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知道了知識從創造再到應用的一系列經歷。這些都不是僅僅能夠在簡歷上用寫了幾行代碼,會用什麼技術棧,熟悉和掌握C++來說得清楚的。

讀研嘛,最重要的是開心啦。當然最重要的是因爲讀研找到了女朋友啦!逃 ε=ε=ε=┏(゜ロ゜;)┛

其實無論如何,反正這個研我是讀完了。有意義也好,無意義也罷,賺了這份經歷就不算輸。之前有個學化學的讀者問我,之後想搞互聯網,那還要不要讀研呢?說實話,在讀不讀研這個事情上,我做不了誰的人生導師。但是我覺得首先不應該對任何專業有歧視,也不應該對任何行業有盲目的崇拜和跟風。

拿這個問題來說,如果是當時的我的話,我很有可能會傻傻的先把研讀得差不多了,然後纔開始考慮轉行的問題。但是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我會先明確自己是否真的對互聯網感興趣,然後再考慮讀研實驗室的情況。優先考慮實驗室本身研究工作是否能跟互聯網相結合,不然就考慮實驗室導師的放養政策,是否支持實習和自學等。

如果鐵了心要當碼農,同時實驗室項目是純實驗類型,導師管的又嚴,還不能實習,可以考慮跨專業考研或者準備一段時間先進中小公司積累經驗。我的建議也只是建議,人生的路子很多,千萬不能把自己給限制死了。

聊完乾貨,現在該煽情了。

讀完研,再算上本科的四年,在華科已經呆了七年了。人生的近三分之一都在這裏度過,說沒有感情那是假的。並且這片校園見證了我最大的改變,從一個傻不隆冬的書呆子,變成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

想到一年半前的一個晚上,那時的我還沒有經歷過校招的毒打,也沒有體驗過畢業設計的煎熬,內心憧憬着外面世界的都市繁華,不知愁滋味卻強說着離別的愁緒。一不小心,卻說中了一年後的心境。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那個時候,還不知道996icu,還不知道大小周,還不知道什麼是績效評定,甚至還不知道北上廣深的房價是多少錢一平。如今,艱難的校招挺過來了,令人頭禿的論文也熬過來了,時間也是真的走了,才真正意義上的感受到了愁緒。懷念過往,又有點畏懼將來。

記得高中時期特別喜歡的一句話: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大概無寵不驚的生活終究不適用於大多數人,但是這份淡然處事的態度卻值得學習。過去已逝,未來可期。

現在也只想着早日開學,最後再體驗一把校園生活。


早點起牀,去學一食堂吃一份熱乾麪,再去隔壁的窗口買一杯溫熱豆漿,找個偏僻的能看到初升太陽的位置,安靜的吃完。

悠閒着漫步走去實驗室,踏着兩側魁梧的梧桐樹散落下來的斑駁,吐槽一聲多年未曾治理好的臭水溝,瞅瞅樓下是否停着老闆的凱迪拉克,然後安心的乘電梯去四樓。

到達實驗室,先接杯熱水,沖沖嘴裏瀰漫着的花生醬的味道。輕輕的坐下,靠着皮質的旋轉椅,拉近與兩臺顯示器的距離。

上午的工作多半是腦力活動,偶爾在草稿紙上畫畫,偶爾敲打着啪啪的機械鍵盤。

中午得早點去吃飯,省的跟一羣餓死鬼搶食。不過我決定寵幸一臺坐墊不燙的豬八戒,騎行去西一食堂享受一把麻辣香鍋。

又辣又燙,但很爽,舒服。回去的路上慢慢悠悠,吹着熱風,經過花開一池的青年園和人羣涌動的圖書館。美滋滋。

午休的時光是短暫而愜意的,姑且就在桌上趴着小憩一會。得戴着耳機,挑個適合睡眠的歌單。

下午的工作是體力和腦力同時兼備的,得敲會代碼跑會程序。

晚餐懶得跑那麼遠了,就去東教工食堂應付一頓好了。乾脆來一份雞扒飯,簡單粗暴還帶湯。

晚上的黃金時光適合學習,得鑽研鑽研新東西。偶爾可能得摸會魚,看看哪個大佬又更文章了。內心暗暗爲自己的文章稍稍着急一下。

眼睛大概有點累了,腦子也有些轉不動了,得回去洗洗睡了。不行,還得陪妹子逛逛東操,談談情說說愛。

上牀的時候已經轉鍾,戴上耳機,伸個懶腰,這麼舒服不得刷刷抖音支持一下嗎。不一會,該睡了。


微信搜索 業餘碼農,閱讀更多文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