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簡史

鋼筆書法

鋼筆的歷史

鋼筆是一種主要以金屬當做筆身的筆類書寫工具,通過中空的筆管盛裝墨水(多爲黑或藍),通過重力和毛細管作用,再經由鴨嘴式的筆頭書寫,寫時輕重有別,可說是西方書法的書寫工具。大部分鋼筆的墨水可再填充,一般使用如眼藥水的小瓶或是吸管來填充墨水。關於蓄水鋼筆最早的歷史記錄可追溯到10世紀,這種最早的蓄水鋼筆一直使用到18世紀。發展進程很緩慢,不過,直到第19世紀初期,在生產過程中發明了一種穩定加速流的鋼筆。只有3點關鍵的發明,卻使鋼筆成爲廣泛受歡迎的書寫工具。這些發明就是:銥制的金鋼筆尖、硬橡膠和自由流動的墨水。

第一種使用了上面三大關鍵發明的鋼筆,約在1850年代被製造出來。但直到1880年代時,纔開始大量生產。法國的Waterman(威迪文)和Wirt是當時主要的生產者。
20世紀初期,美國鋼筆陸續輸入中國,並在沿海城市設點經銷。繼後又有“康克令”(Conklin)、“愛弗釋”(Eversharp)、“百利金”(Pelikan)、“犀飛利”(Sheaffer)和“派克”(Parker)各種品牌的鋼筆相繼涌入。

1809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於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標誌着鋼筆的正式誕生。
在早期的貯水筆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動。寫字的人壓一下活塞,墨水纔開始流動,寫一陣之後又得壓一下,否則墨水就流不出來了。這樣寫起字來當然很不方便。
1829年英國人詹姆士·倍利成功地研製出鋼筆尖。它經過特殊加工,圓滑而有彈性,書寫起來相當流暢,深受人們的歡迎。然而,這種筆必須蘸墨水書寫十分麻煩。
到1884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一個叫華特曼的僱員,發明了一種用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種筆的筆端可以卸下來,墨水用一個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夠自己吸墨水的筆出現於20世紀初期,採取了一個活塞來吸墨水。當筆中採用了皮膽後,就要用一個鐵片插入一個縫中去擠壓皮膽來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現了用一根管子伸進墨水中吸水的施諾克爾筆,直到1956年,才發明了常用的毛細管筆。還有一些美術鋼筆等。

結構組成

筆尖

鋼筆筆尖,可以說是鋼筆的最關鍵的部分,從細到粗,各種變化都有,一般最常見的鋼筆筆尖尺寸以“B(Broad粗)、M(Medium中粗)、FM(Fine-Medium中細)、F(Fine細)以及EF(Extra-Fine特細)”爲主,由粗到細是 B > M > F > EF,筆尖尺寸每家筆廠在規格上也會都有些許的差異。而在相同尺寸單位下,日本鋼筆的筆尖會比歐洲鋼筆筆尖細。

依通常的書寫習慣,西方人在使用鋼筆上多以 M 筆尖爲主,而簽名時選用 B 筆尖。中文書寫上因爲筆劃繁雜,一般可採用 F 或是更細的 EF 筆尖。

墨囊

盛放墨水的容器,分筆膽式、活塞式、螺旋式和墨囊式。

握位
用管狀材料包覆、固定筆尖與筆舌形成的組件稱爲握位。 握位與握持之舒適性關係密切,除常見的圓型斷面外,各種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也常蘊藏着設計者的巧思,另握位之摩擦力、軟硬、尺寸、形狀與書寫之手感關係密切。
筆桿
連接握位包覆貯墨裝置之管狀構稱爲筆桿。 筆桿材質、造型多變。設計上有一般尺寸與短杆之分,短杆之筆桿書寫時將筆蓋套在筆桿之尾部,增加的長度使握持、書寫更爲舒適。
上水/儲墨機制
上水/儲墨機制有滴入式上墨、卡匣式墨水管、活塞上墨、吸墨器、壓囊上墨、拉桿上墨、潛艇上墨等方式。
滴入式上墨的墨水直接儲藏在握位後方的筆管內,補充墨水時旋開握位直接以滴管將墨水注入筆管,優點是儲墨量大,缺點是容易滲墨造成污染。
卡匣式墨水管是將墨水封裝於密閉的墨水管,使用時再安裝於握位後方,利用突出於握位後方的導墨管刺破墨水管的封口,或頂開封閉墨水管的小珠讓墨水得以沿着導墨管流向筆尖。封閉墨水管的小珠另有一個功能: 由於墨水管容積不大,所存的墨水的重量可能不足以克服墨水與墨水管璧間的附着力(毛細現象),導致墨水積存於墨水管上方無法流入筆尖,此時墨水管內的小珠隨著書寫動作在墨水管內的運動即足以破壞墨水附着於墨水管璧的附着力。
活塞上墨,握位後方連接一段中空套筒,套筒內有一活塞連動於筆尾之旋紐可受該旋紐之控制於套筒中前後作動,當活塞後退時便於套筒內行程負壓,便可經由筆尖將墨水吸入並儲存於套筒中。
壓囊上墨, 握位後方連接一橡膠或硅膠材質之墨囊,墨囊內部即爲儲墨之空間,通常墨囊外側會有一U形簧片保護墨囊,上墨時透過簧片擠壓墨囊排出空氣,解除壓力後利用墨囊回覆原來形狀的負壓吸入墨水。
拉桿上墨爲壓囊上墨的一種變形,在筆桿上裝設一支拉桿,上墨時扳動拉桿壓迫筆桿內之墨囊上墨。
月牙上墨亦爲壓囊上墨的一種變形 ,在筆桿上裝設一弧形(月牙狀)之按鈕,平時平貼於筆桿之弧形卡榫穿過筆桿與弧形按鈕間之縫隙,以防誤觸上墨機制,上墨時移除卡榫使月牙形卡榫得以下壓,壓迫筆桿內之墨囊上墨。
錢幣上墨亦爲壓囊上墨的一種變形,在筆桿上開一長孔,上墨時將錢幣插入長孔以壓迫筆桿內之墨囊上墨。
吸墨器,可視爲卡匣式墨水管與活塞上墨或壓囊上墨的複合體,,前方爲與握位結合之卡匣,後方爲壓囊或活塞只上墨機制,不用吸墨器時亦可拆下換裝相同規格之卡匣式墨水管。

種類

鋼筆的種類和型號很多。根據鋼筆筆尖的成分不同,可分爲金筆、銥金筆兩種。
金筆
筆尖採用黃金合金,筆尖較軟,彈性好,手感舒適。但金筆的價格較貴,筆尖軟,而且不好掌握,初學者不宜使用。
銥金筆
筆尖不含黃金,部分筆尖鍍金,筆尖較硬,但物美價廉,是初學寫字比較合適的工具。
金筆尖、銥筆尖之所以比鋼筆尖耐用,祕密都在鋼筆尖上的小圓粒。這小圓粒是銥釕合金做的,它非常堅硬耐磨。據上海金星金筆廠實驗,如果把金筆尖和鋼筆尖同時放在油石上磨,一小時後,金筆尖只磨損0.07毫米,而鋼筆尖磨損達5毫米之多!
雖然價格相差懸殊,但是筆尖的銥粒都是特種合金"銥,釕"的合金!之所以順滑度相差那麼多那是因爲打磨方式和精細程度不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金筆和銥金筆是一樣的。但是製作材料和手感不同,這就導致了價格上的差距!

墨水裏含有少量硫酸,但是這點腐蝕性的硫酸,會給鋼筆帶來嚴重的威脅。如果鋼筆尖是普通的鋼鐵做的,經不住硫酸的腐蝕,壽命長不了。什麼金屬能抗拒腐蝕呢?黃金、銥和不鏽鋼。黃金是耐腐蝕的金屬,人們想到用它來製造鋼筆尖,不過,純粹的黃金太軟,不能直接用來造筆尖。我們平常說的金筆,筆尖都是合金。比較好的金筆的筆尖上標有14K的字樣,表示含黃金58%,另外還有白銀和紫銅:標有12K的,表示含黃金50%。這樣,不但提高了硬度,彈性還特別好。金筆尖上的那個銀白色的小圓粒,叫銥金粒。它是一種合金,以銥爲主,還有其他稀有金屬,特別耐磨。因爲寫字的時候全靠它在紙上劃過,它的一生往往要“行萬里路”。銥金筆尖是用不鏽鋼做成的,幸好,銥金筆尖上的小圓粒與金筆上的完全相同。因此,銥金筆的使用效果與金筆差不多,價錢卻便宜得多。所以價廉物美的銥金筆十分受歡迎。普通的蘸水筆和鋼筆,它們的筆尖上沒有鑲嵌銥粒,使用壽命就短多了。

世界鋼筆藝術大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