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VS阿里,本地生活的戰爭要結束了嗎?

                      — 1 

年初寫的那篇《新美大和阿里本地生活的競爭趨勢是如何的?》,後來被潘亂老師引用了下,給拉了不少關注度,現在回看難免還是逃不開視角的絕顯,如今判斷上還是有了些變化,在這裏做一些交代。

標題照例寫的挺大的,實際上呢,也就是看了美大的財報,跟身邊朋友們聊了聊本地生活市場的競爭態勢,不出意外的觀點依然分歧很大,任何人看大公司都逃不開視角的侷限性,即便是跟創始人聊完,再跟CEO聊,獲得的信息和觀點也可能是有差異的,但即便是瞎子摸象也可以多摸幾處,寫寫感想嘛,至於結論觀點,反正我說的也不一定對。

看完美大的財報,瞭解了下阿里本地生活近期的動態,我的感想是:

確認了「障礙物」的尺寸,美團就走上康莊大道了。

從阿里成立口碑、收購餓了麼,整合本地生活,一路幹下來都能感受到阿里對本地生活市場志在必得的雄心,整個市場自然也對一路披荊斬棘過來的美大有些擔憂,資金、資源都不缺的阿里,講了好幾年整合大阿里資源狙擊美大的故事,重投入的結果看上去並不理想。

當初「攔路虎」的風險,會體現到美大在資本市場的價格上,可如今當「攔路虎」變成「障礙物」,甚至是已經搞清楚尺寸的「障礙物」時,確定性也會體現到資本市場的價格上了。

美大這個季度財報超預期,最重要的地方是外賣的虧損,只虧了7000萬;

疫情期間很多投資人跟我聊起,疫情是否給餓了麼一次新的機會,讓雙方的差距縮小,尤其是在B端,結果實際情況並未如此,藉着疫情美團順利升級高端商戶「原本還扭扭捏捏的中高端餐飲紛紛外賣自救」,客單價提升了14% yoy,前所未有,而且從Q2來看持續性依然很強,並不是一波流,餓了麼對美大的競爭壓力實在有限。

到店綜合業務依舊是盈利大頭,雖說恢復緩慢,但貨幣化能力依舊是很強,廣告引流對疫情後商戶自救很重要,去年阿里口碑就開始考覈商業化收入了,減少了補貼並開始收費後,它在到店的市場份額上,對美大的壓力更小了,後面到綜業務收入的逐漸恢復,應該就是時間問題。

當下的競爭趨勢是由什麼決定的?

這一季阿里的財報裏核心業務電商的利潤率是下降的,面對PDD的競爭,不出意外利潤率應該會繼續降,但爲什麼總體利潤超這麼多呢?因爲非電商的所有業務,全部都在大幅度減虧,大文娛、本地生活等也都背上了收入的KPI,調整了單量的KPI;

在停止大規模撒錢補貼的背景下,本地生活這條線的競爭態勢由什麼決定呢?

運營效率,「騎手」「用戶」「商家」這三條線的運營「補貼」效率。

對用戶端的補貼一直以來阿里都是高舉高打,不吝嗇的補貼的,補貼效率上我沒數據佐證,大家用常識品一品好了。

商家端的運營,我從業內瞭解到很多細節,美大的運營要精細化的多。

在配送這一端,第三方的履約服務商被培養成了基礎設施,跟四通一達一樣;但服務商的邏輯,怎麼用,怎麼用的更好,餓了麼比阿里懂,服務商比餓了麼懂,美團比服務商懂,蜂鳥到現在並沒有規模效應,成本比「第三方」還要高1-2元,現在阿里要用這個基礎建設,還有不少課要補。

我有限的片面的信息看下來,這三條線阿里其實都沒優勢。

孫權主導的支付寶大改版,給本地生活灌入更大量級的流量,但也需要足夠的基礎設施和運營效率才能承接得好,這個課題一直有待解決;昨兒又看到支付寶首次成立搜索事業部,聚焦搜索智能化和個性化,這個變化帶來的影響倒是值得期待一下。

最後

四六開、三七開、二八開的市場份額分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或許餐飲外賣的戰爭,勝負已經逐漸明瞭,

但圍繞「即時配送能力」的擴品類競爭,應該纔剛剛開始。

題外話:

美大疫情期間面臨的佣金扣點爭議,實際上是商業地產的房租+平臺佣金在相互博弈,之前店租的主要構成是客流因素,由它決定租金,現在店鋪客流收益部分是由美大決定了,成本最終會經過幾輪博弈,轉嫁到合理的一方的頭上。

疫情會讓餐飲業洗牌,但需求恢復後很有很多新店重開,它們會更加重視外賣,甚至在店鋪廚房設計上就作出調整,這會進一步提升外賣的經營效率,所以我猜,最後會是商業地產的店租來買單這部分成本,外賣平臺的佣金長遠來看只升不降。

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對。

以上。

熱門文章

直戳淚點!數據從業者權威嘲諷指南!

數據分析師做成了提數工程師,該如何破局?

全棧型VS專精型,團隊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

數據驅動業務,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思維的轉變

最近面了十多個數據分析師,聊一聊我發現的一些問題

【您的在看,我的莫大鼓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