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VS阿里,本地生活的战争要结束了吗?

                      — 1 

年初写的那篇《新美大和阿里本地生活的竞争趋势是如何的?》,后来被潘乱老师引用了下,给拉了不少关注度,现在回看难免还是逃不开视角的绝显,如今判断上还是有了些变化,在这里做一些交代。

标题照例写的挺大的,实际上呢,也就是看了美大的财报,跟身边朋友们聊了聊本地生活市场的竞争态势,不出意外的观点依然分歧很大,任何人看大公司都逃不开视角的局限性,即便是跟创始人聊完,再跟CEO聊,获得的信息和观点也可能是有差异的,但即便是瞎子摸象也可以多摸几处,写写感想嘛,至于结论观点,反正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看完美大的财报,了解了下阿里本地生活近期的动态,我的感想是:

确认了「障碍物」的尺寸,美团就走上康庄大道了。

从阿里成立口碑、收购饿了么,整合本地生活,一路干下来都能感受到阿里对本地生活市场志在必得的雄心,整个市场自然也对一路披荆斩棘过来的美大有些担忧,资金、资源都不缺的阿里,讲了好几年整合大阿里资源狙击美大的故事,重投入的结果看上去并不理想。

当初「拦路虎」的风险,会体现到美大在资本市场的价格上,可如今当「拦路虎」变成「障碍物」,甚至是已经搞清楚尺寸的「障碍物」时,确定性也会体现到资本市场的价格上了。

美大这个季度财报超预期,最重要的地方是外卖的亏损,只亏了7000万;

疫情期间很多投资人跟我聊起,疫情是否给饿了么一次新的机会,让双方的差距缩小,尤其是在B端,结果实际情况并未如此,借着疫情美团顺利升级高端商户「原本还扭扭捏捏的中高端餐饮纷纷外卖自救」,客单价提升了14% yoy,前所未有,而且从Q2来看持续性依然很强,并不是一波流,饿了么对美大的竞争压力实在有限。

到店综合业务依旧是盈利大头,虽说恢复缓慢,但货币化能力依旧是很强,广告引流对疫情后商户自救很重要,去年阿里口碑就开始考核商业化收入了,减少了补贴并开始收费后,它在到店的市场份额上,对美大的压力更小了,后面到综业务收入的逐渐恢复,应该就是时间问题。

当下的竞争趋势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一季阿里的财报里核心业务电商的利润率是下降的,面对PDD的竞争,不出意外利润率应该会继续降,但为什么总体利润超这么多呢?因为非电商的所有业务,全部都在大幅度减亏,大文娱、本地生活等也都背上了收入的KPI,调整了单量的KPI;

在停止大规模撒钱补贴的背景下,本地生活这条线的竞争态势由什么决定呢?

运营效率,「骑手」「用户」「商家」这三条线的运营「补贴」效率。

对用户端的补贴一直以来阿里都是高举高打,不吝啬的补贴的,补贴效率上我没数据佐证,大家用常识品一品好了。

商家端的运营,我从业内了解到很多细节,美大的运营要精细化的多。

在配送这一端,第三方的履约服务商被培养成了基础设施,跟四通一达一样;但服务商的逻辑,怎么用,怎么用的更好,饿了么比阿里懂,服务商比饿了么懂,美团比服务商懂,蜂鸟到现在并没有规模效应,成本比「第三方」还要高1-2元,现在阿里要用这个基础建设,还有不少课要补。

我有限的片面的信息看下来,这三条线阿里其实都没优势。

孙权主导的支付宝大改版,给本地生活灌入更大量级的流量,但也需要足够的基础设施和运营效率才能承接得好,这个课题一直有待解决;昨儿又看到支付宝首次成立搜索事业部,聚焦搜索智能化和个性化,这个变化带来的影响倒是值得期待一下。

最后

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的市场份额分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或许餐饮外卖的战争,胜负已经逐渐明了,

但围绕「即时配送能力」的扩品类竞争,应该才刚刚开始。

题外话:

美大疫情期间面临的佣金扣点争议,实际上是商业地产的房租+平台佣金在相互博弈,之前店租的主要构成是客流因素,由它决定租金,现在店铺客流收益部分是由美大决定了,成本最终会经过几轮博弈,转嫁到合理的一方的头上。

疫情会让餐饮业洗牌,但需求恢复后很有很多新店重开,它们会更加重视外卖,甚至在店铺厨房设计上就作出调整,这会进一步提升外卖的经营效率,所以我猜,最后会是商业地产的店租来买单这部分成本,外卖平台的佣金长远来看只升不降。

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以上。

热门文章

直戳泪点!数据从业者权威嘲讽指南!

数据分析师做成了提数工程师,该如何破局?

全栈型VS专精型,团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数据驱动业务,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转变

最近面了十多个数据分析师,聊一聊我发现的一些问题

【您的在看,我的莫大鼓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