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做人做事之道: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除了這些因素,自身的心態同樣十分重要。曾國藩天資平庸,卻位極人臣,被譽爲近代唯一的聖人。他的成功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具有十足的借鑑學習意義。
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農家子弟出身,最終卻成爲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進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被封爲一等毅勇侯,成爲整個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並在晚清惡劣、劇變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時獲得清廷國葬的最高優待,還讓子子孫孫都能獲福。
這個人就是曾國藩。縱觀曾國藩一生經歷,曾國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體現在這九個字裏: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一、事不拖:一勤天下無難事
曾國藩天生的資質就很一般,相傳曾國藩某晚在家中讀書,來了一個賊,趴在房樑上,想等曾國藩溫習完功課離去後再行竊,但曾國藩搖頭晃腦半天背不下來,不知不覺天色漸漸發白,小偷再也看不下去了,噌的從樑上竄下來,把曾國藩溫習的功課從頭到尾背誦一遍,指着他的鼻子說:“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推門揚長而去。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屢次赴京趕考不中,直到二十八歲才考中進士。有點兒笨笨的曾國藩,是什麼使他實現華麗的逆襲,成爲事功、學問、修養俱佳的聖人?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勤奮。
他對兒子說:“ 爾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習慣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他也告誡子弟們:“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曾國藩如此強調勤奮,如何才能做到勤呢?從治懶開始!治懶,“以不晏起爲第一義”,就是從不睡懶覺開始。曾國藩帶兵,早晨五點多鐘就得起牀,六點左右就得吃完早飯,然後有仗打仗,沒仗訓練。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光陰有限,只有抓得住時間的人,才能成就事業。

二、話不多:爲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
嘴茬子厲害未必是好事,留起一些話,也是一種境界。說話需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不要把自己置於進不可攻,退不可收的境地,一個劍拔弩張、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淺薄俗氣、缺乏涵養而不受歡迎的人。
曾國藩: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羣聚守口,獨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務實。
在生活中,精闢的、有價值的見解才能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招人生厭。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他在日記裏反思自己有三大錯。一是平常就自以爲是;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爲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裏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他不僅對自己有這個“戒多言”的要求,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尤其是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幾個弟弟反覆灌輸、強調這一點。
“立身以不妄語爲本”,俗話說,“禍從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輕浮和自滿,從而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話,或者爲了自我誇耀而撒謊吹牛。因爲這樣一來可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而來也會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的人,最終都難成大事。

三:人不作:有智者,方圓有度
不作,就是要把握好“度”。曾國藩家訓中有一言,傲爲凶德,惰爲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轎。此舉可謂福不可受盡也。
在爲人處世中,事事斷然不可冒進直擊,當拿捏有度。
縱觀歷史,不乏才華橫溢者因“作”而遭貶謫,丟命,比如水滸裏面:牛二面對楊志,喊你來砍我啊!結果是一刀斃命!或許,有時一味的直與進看似一種忠貞、一種激昂,但如能審時度勢,掂量片刻,就會發現,某些場合下,與其相對的軟與退也不失爲另一番智慧。
韓信的胯下之辱,蘇武的茹毛飲血,是在掂量完小辱與大節後的以退爲進;東方朔的機智幽默,春秋晏子的巧言詼諧,是在掂量完直言與婉言後的迂迴才能,而魏徵的剛毅納諫,狄仁傑的清廉直抒,則是在掂量完君心與民意後的激進慷慨。
無論是以退爲進、迂迴婉轉還是激進慷慨,用對時,則爲良方,用錯時,都是足以致命的武器,而其中平衡的度,則着實需要用者親自掂量纔可拿捏得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