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除了这些因素,自身的心态同样十分重要。曾国藩天资平庸,却位极人臣,被誉为近代唯一的圣人。他的成功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具有十足的借鉴学习意义。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农家子弟出身,最终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还让子子孙孙都能获福。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纵观曾国藩一生经历,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在这九个字里: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一、事不拖: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天生的资质就很一般,相传曾国藩某晚在家中读书,来了一个贼,趴在房梁上,想等曾国藩温习完功课离去后再行窃,但曾国藩摇头晃脑半天背不下来,不知不觉天色渐渐发白,小偷再也看不下去了,噌的从梁上窜下来,把曾国藩温习的功课从头到尾背诵一遍,指着他的鼻子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推门扬长而去。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屡次赴京赶考不中,直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有点儿笨笨的曾国藩,是什么使他实现华丽的逆袭,成为事功、学问、修养俱佳的圣人?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勤奋。
他对儿子说:“ 尔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也告诫子弟们:“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如此强调勤奋,如何才能做到勤呢?从治懒开始!治懒,“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就是从不睡懒觉开始。曾国藩带兵,早晨五点多钟就得起床,六点左右就得吃完早饭,然后有仗打仗,没仗训练。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光阴有限,只有抓得住时间的人,才能成就事业。

二、话不多: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嘴茬子厉害未必是好事,留起一些话,也是一种境界。说话需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自己置于进不可攻,退不可收的境地,一个剑拔弩张、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的人。
曾国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务实。
在生活中,精辟的、有价值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俗话说,“祸从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轻浮和自满,从而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或者为了自我夸耀而撒谎吹牛。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会给自己招致灾祸,而来也会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最终都难成大事。

三:人不作:有智者,方圆有度
不作,就是要把握好“度”。曾国藩家训中有一言,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此举可谓福不可受尽也。
在为人处世中,事事断然不可冒进直击,当拿捏有度。
纵观历史,不乏才华横溢者因“作”而遭贬谪,丢命,比如水浒里面:牛二面对杨志,喊你来砍我啊!结果是一刀毙命!或许,有时一味的直与进看似一种忠贞、一种激昂,但如能审时度势,掂量片刻,就会发现,某些场合下,与其相对的软与退也不失为另一番智慧。
韩信的胯下之辱,苏武的茹毛饮血,是在掂量完小辱与大节后的以退为进;东方朔的机智幽默,春秋晏子的巧言诙谐,是在掂量完直言与婉言后的迂回才能,而魏征的刚毅纳谏,狄仁杰的清廉直抒,则是在掂量完君心与民意后的激进慷慨。
无论是以退为进、迂回婉转还是激进慷慨,用对时,则为良方,用错时,都是足以致命的武器,而其中平衡的度,则着实需要用者亲自掂量才可拿捏得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