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鋼鐵俠》Elon Musk:“兄弟們,我覺得我們可以自己造火箭。”

SpaceX將用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運送兩名美國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縮寫ISS)。

根據此前公佈的消息,這兩名宇航員分別爲鮑勃·貝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利(Doug Hurley)。

SpaceX由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2002年創立,該公司期望通過重複使用一級火箭和飛船,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此外,馬斯克還提出了殖民火星的構想和計劃。


馬斯克坐在他們前面一排,正在電腦前打字。“我們心想,“這個呆子,他現在還能幹嗎?”這時馬斯克突然轉過身來,亮出了他製作的電子表格。“兄弟們,”他說,“我覺得我們可以自己造火箭。”

馬斯克把他的筆記本電腦遞給格里芬和坎特雷爾,他們驚呆了。表格裏詳細列明瞭建造、裝配和發射一枚火箭所需的成本。根據馬斯克的計算,他需要建造一枚大小適中的火箭,以滿足那些搭載小型衛星和研究設備的細分市場的需求,這樣就能節省一筆發射費用。他在表格中還列出了假設的火箭性能特性,內容十分詳細。“我說,‘埃隆,你從哪裏得到這些數據的?”'坎特雷爾說。

馬斯克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研究航天工業及其背後的物理原理。他從坎特雷爾和其他人那裏借來了《火箭推進原理》( RocKet Propulsion E1ements)、《天體動力學基礎》( Fundamentals of Astrodynam-ics )、《燃氣渦輪和火箭推進的空氣動力學》( Aerothermodynamics of Gas Turbine and RocKet Propul-sion ),還有其他各種專業書籍。馬斯克彷彿又找到了童年時的狀態,他努力吸收關於太空的一切知識,在這一系列近似冥想的學習過程中,他終於意識到,自己製造的火箭可以,而且也應該比俄羅斯人的更便宜。忘了老鼠計劃吧。忘了可以回傳生長影像的植物吧,它有可能在火星上死掉。通過更低的太空探索成本,馬斯克可以激發人們重新思考太空探索。

——摘自《硅谷鋼鐵俠》

造火箭這種事,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也就吹吹牛逼而已。但馬斯克勇於挑戰,最後還真讓他幹成了。

對於跨學科的領域知識,馬斯克也是花了不少時間先從基礎教科書入手,然後將知識點與現有知識和經歷進行關聯,以轉化爲自己的知識,再作遷移學習與應用。哪怕最後他搞出來的可回收火箭比NASA還牛逼,技術上更加創新,但他也是先從底層的基礎技術入手,以不變應萬變。像計算機科學迅速發展了這麼多年,出現了許多新技術,但底層的那些基礎知識還是那一些,變化不大。

返璞歸真,從最基礎的開始

通常每個學科領域都有一些基礎專業課,比如醫學有四大基礎課程:藥理、病理、生理、解剖;計算機也有五大基礎課程:操作系統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絡、數據結構與算法、編譯原理。

不過,對於剛接觸新領域的人,一般不知道剛開始要學什麼,這時搜索引擎就派上用場了。如果有認識的專業人士,問下自然是最快的,但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所以還是老實地google下吧。

參考資料

https://www.spacex.com/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I0Hodo5o5dUb67FeUjDe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Bgsf8jWY&feature=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SwFU6tY1c&feature=emb_rel_end
https://mp.weixin.qq.com/s/gBgFyy4MMrF5vn-8NGEVQw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