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回忆:第一次科创比赛项目——风力发电风向跟踪实验改进

2017年,第一次参加科创比赛,前不久翻到了,怕弄丢了,发出来留个纪念,也希望对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提供一点参考。当时这项工作是老师给我的课题,后来就学了机器学习☺。难度不大,没走很远,主要是培养兴趣。内容与 labview和myrio相关的。题目是:《风力发电风向跟踪实验改进》,下面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首先看一下使用的硬件和软件:

1. 相关实验平台简介

1.1 LabVIEW

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ing Workbench,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是由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所开发的图形化程序编译平台,发明者为杰夫·考度斯基(Jeff Kodosky),程序最初于1986年在苹果电脑上发表。LabVIEW早期是为了仪器自动控制所设计,至今转变成为一种逐渐成熟的高级编程语言。图形化程序与传统编程语言之不同点在于程序流程采用"数据流"之概念打破传统之思维模式,使得程序设计者在流程图构思完毕的同时也完成了程序的撰写。


1.2 myRIO

myRIO长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作​为​NI“口​袋​实​验​室”系​列​针​对​嵌​入​式​控​制​学​习​及​应​用​的​学​生​设​备,​低​成​本、​小​巧​便​携、​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和​工​程​创​新​实践。

myRIO-​学​生​嵌​入​式​设​备,​包​含​模​拟​输​入、​模​拟​输​出、​数​字​I/​O​线、​板​载​加​速​度​计、​Xilinx FPGA​以​及​双​核​ARM Cortex-​A9​处​理​器,​一​些​型​号​还​包​括​WiFi​支​持。​可​以​使​用​LabVIEW​或​C​对​myRIO​进​行​编​程。​目​前,​myRIO​配​套​丰​富​的​软​件​App​和​硬​件​附​件​系​统,​以​及​不​同​等​级​的​课​件​和​教​程​库,​可​用​于​实​时​嵌​入​式​控​制、​机​电​一​体​化、​机​器​人、​视​觉​处​理​等​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中。


1.3 风向跟踪风力发电实训装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仪器主要构成:模拟风装置,风向跟踪装置,PLC主机挂箱,系列单片机挂箱,变频器挂箱,被控对象挂箱,正弦波逆变器实验挂箱,检测仪表与负载挂箱。

实验原理: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大约是每秒三米的微风速度(微风的程度),便可以开始发电。 然而风向改变会影响风力发电的效率,因此实现风向跟踪将有效的提高风力发电的效率。

工作原理:按下启动按钮以后,风车以及机舱回到初始化位置,当风车以及机舱都到达初始化左限位以后风车鼓风机启动,风车以60%占空比从左限位处运行到右限位处,在左右限位之间做180度来回运动,风力大小可通过设定值旋钮设定。机舱根据风向标上的限位信号做相应的动作,当风向标碰到左限位时,机舱无条件逆时针向右运行,碰到中间限位以后停止动作,当风向标碰到右限位时,机舱无条件顺时针向左运行,碰到中间限位以后停止动作。当风向标从中间位置向左偏移10个脉冲(偏向信号A/B)时,机舱向右逆时针运行,同理向右偏移10个脉冲时,机舱向左顺时针运行,从而达到了风向跟踪的效果。


2. “稚嫩的”申报书

2.1 项目简介

  1. 研究意义:使同学们在通过此次改进之后,可以更直观地明白风力发电风向跟踪的实验原理
  2. 总体思路:依靠NI公司的myrio学生开发平台和与之配套的labview2013编程软件,首先搞清楚实训装置内部电路和实现的原理,然后在labview上写出控制程序,仿真出实验装置功能模型,并验证控制策略可行性,最后将试验装置连接到myrio,再将电脑与myrio相连,进而控制实验装置。
  3. 研究内容:风力发电风向追踪原理
  4. 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装置摸清原理,再将原理可视化,最后改进实验。
  5. 主要技术:myrio开发端,labview程序
  6. 实施方案:首先要搞清楚实训装置的内部电路,用万用表测量出限位触发与否时的电压值和风机顺逆转动的电压值,由此得到限位触发原理和风机的控制原理。此后通过labview2013写出自动控制程序,再利用labview2013仿真出试验装置的功能模型,并写出控制策略,在一个程序中实现闭环控制,并进行可行性验证,最后将实现装置,myrio和电脑进行连接,进行实验。

2.2 原实验存在的问题

原实验流程为:同学们听老师介绍完实验之后,参照操作手册接好实验装置线路,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并简单地记录数据,结束实验。许多同学在听完讲解后,仍然不明白实验原理,即便是做完了实验也还是有大批同学存在疑问,这是因为实验原理比较复杂、抽象。同时实验装置接线部分复杂,导致原理与装置的对应关系不清楚,学生理解困难,接线容易出错。初次接触根本无暇顾及实验原理,时间大部分都浪费在了接线板上接线上,背离了通过实验摸清原理的实验目的,实验的效果不好。因此,本项目做了一些改进。


2.3 本项目创新性

  • 搞清楚试验装置工作原理后,为了同学们不再把时间耗费在硬件上,在软件方面,用LabVIEW编写程序将实验原理可视化,并设计了清晰的操作界面,帮助同学们快速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 硬件方面,用myRIO作中间端分别连接电脑和实验装置,只需要简单的连接九条线,包含三条风向标限位信号和四条0-180度限位信号。就可以通过电脑LabVIEW操作界面,实现自动控制或者手动控制实验装置,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2.4 设计方案

内部电路
用万用表测量各种情况下的电平,经多次测量得到以下数据:
DLR-A控制底座,pls为电源 DLR-B控制风机,pls为电源
低电位,使底座逆时针转。 低电位,使风机顺时针转。
高电位,使底座顺时针转。 高电位,使风机逆时针转。


myRIO控制程序
思路:接通电源后,风机与底座开始运转,首先检测风向的三个限位是否触发,如果触发左限位,说明底座超前风机此时应该风机应与底座同向运转,直至右限位触发,右限位触发时说明,风机超前底座,此时应让风机改变运转方向,直至左限位触发,如此循环往复,实现风向的追踪。(注: 实际的实验装置中,风机的速度永远大于底座,否则无法实现追踪功能) 但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即底座左限位和风机左限位同时触发或者右限位同时触发时,存在命令覆盖的情况,所以程序中添加了此种情况的解决方案:即当出现该情况时,听从底座限位的信号,亦即底座限位的命令级别是最高的,此举目的是为了保护试验装置,避免损毁,这是符合编程原则和实际应用规范的。程序框图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前面板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所示,接入了myRIO的7个模拟输入口(包括 A/AI 0、1、2;B/AI0、1、2、3)和4个数字输入口(包括 A/DIO0,1、2、3)。其中 A/AI 0、1、2三个模拟输入是风向的三个限位信号,B/AI 0、1是两个底座限位信号,B/AI 2、3是风机限位信号。A/DIO 0、1控制底座,A/DIO2,3控制风机。myRIO提供5V电源,认为当 >3V 时为高电平(实际测量值约为3.34V),当 <3V 时为低电平(实际测量值约为1V)。


编写仿真程序,实现闭环控制,验证控制策略。

为了验证控制策略是否可行,编写了该实验装置的仿真模型来进行理论验证。

思路:根据实验装置,风机与底座在水平面内绕竖直轴在0到180度的范围内转动。并规定垂直于水平轴中心的竖直轴为转动中心,并且左侧为正向,起始位置角度为0,逆时针转动角速度为正,顺时针转动角速度为负;且开始运转后,按逆时针从左侧转动到右侧运转,再由右侧转动回左侧,在此循环往复过程中实现风向的追踪。前面板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程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 工作原理

由程序框图中知,规定风机和旋转中心的连线与水平轴正向为夹角为风机位置,同理可知底座位置。规定风机位置与底座位置的差值为风机与底座夹角,在程序中,程序会判断当夹角大于2度或者小于-2度时,就相当于实际装置中的触发了风向的左右限位,因此此时程序将会做出反应,继续追踪或者改变转向。当风机位置处于0度时,认为此时触发了左限位,程序要改变转速,让风机改变转向,底座亦同理。这就相当于实际装置的追踪功能。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输入控件,分别是底座角速度和风机角速度,这是可以手动输入的,但要注意一点:风机的角速度一定要大于底座的角速度,这也是实际情况,否则无法实现追踪。经过多次测试,请在进行程序验证时,最好将两个角速度分别设置为2和2.2,此时转动速度适宜,便于观察。


2.6 演示视频片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好稚嫩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