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普及型BI關鍵成功因素

部署普及型BI
what is it?
傳統的BI系統更多的是給後臺分析人員使用。普及型的BI是向所有用戶(包括前臺員工,供應商,客戶和業務合作伙伴)提供集成的適時DW信息的能力。
它爲企業提供了必須的可視性,洞察力和事實,以隨時在所有流程中作出更明智的決策。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於前臺的工作者(比如客服),也可以提供策略支持,從每個小點提升決策的正確性以及效率,進而影響整個公司業務。
又比如:傳統BI用戶(例如業務分析師)可能會以交互方式執行根本原因分析並構建綜合模型來進行預測分析。隨後,前臺用戶可無縫地再策略實時請求
中使用預測模型。

 

what we need to do?
對普及型BI的要求:
新的工作負荷插入到主要BI子系統中。傳統的BI,只需要提前將數據計算好,無需太實時。面對新的需求,傳統的ETL子系統現在必須處理來自多個
連續數據源的接近實時的數據集成。DW必須支持連續不斷的數據裝載,複雜報告和策略請求的混合工作負荷。接着,BI平臺必須分析
所有數據並通過報告,警告,儀表板和可操作應用程序及時提供信息。必須建立新的信息供應鏈才能交付普及型BI解決方案。

 

referrenced Architecture

普及型BI參考體系結構
縱觀整個圖,我覺得還是比較清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可以對用戶進行開放的。具體可以參看附件中的文檔。
附圖



 
左邊的事務資料庫,對應的業務數據,屬於操作性。
中間,經過初步轉化,業務規則的配置,可以衍生出一些應用出來對外提供服務。比如預警,消息通知,流程管理,批處理等。
右邊,更多的是提供決策支持,數據時經過特殊處理過的。可以單獨提供數據決策服務,也可以結合中間的集成服務,用戶體驗更好。

CRM從操作性向分析性轉變,普及型BI的架構可以借鑑。

 

differences

區分戰略決策和策略決策
戰略決策:是長期的一個行爲。及時性的要求不高。
測略決策:用於增強現在決策制定者得能力,要求速度快,及時。關注數據新鮮度,性能和可用性。

策略決策的側重點通暢比戰略決策窄,需要掃描,排序和分析的數據也較少。
任務關鍵性數據倉庫:策略決策,如果停機一天,影響很大。而戰略決策則影響不大。

 優先考慮混合工作負荷(區別於傳統的一視同仁)


傳輸模型:
拉/推(推模型由系統本身啓動,根據一些例外或規則向用戶發出警告,警告也可由ESB上的發生的事件直接觸發)

三類主要的傳輸機制:
1,傳統BI接口(基於web的報告和儀表板),其他的諸如電子郵件傳輸和無線BI界面,SMS實時預警
2,複合BI應用程序(支持一組特定的業務流程並將操作工作流與普及型BI分析聯合起來),結合web服務,面向服務的體現架構和開放標準
3,普及型BI平臺無縫集成到現有操作應用程序中(個人感覺是在工作人員在處理任務的過程中,可以適時的給予支持,有點像埋點),結合企業級開發
技術和BI平臺開放大量的公共API供操作應用程序調用

 

 

成功因素總結(着重於正式的SLA):
1,數據新鮮度,清洗,準確度和完整性
2,傳輸機制並行用戶的可擴展性
3,混合工作負荷管理以確保實現服務等級性能目標
4,策略查詢相應時間,以用戶和分析的類型衡量
5,高可用性指標,以用戶團體和傳輸機制衡量

 

YY下,要是淘寶的CRM系統做到普及型BI的支持,每個小二在工作時 ,都有人給他提供建議,引導其作出最優的決策,那將是多麼美好的畫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