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ERP应用绩效的评价

 

61 Shang & Seddon ERP利益框架

 

运作利益

Operational Benefit

。降低成本

。提高周转周期

。提高生产力

。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管理利益

Managerial Benefit

。优化资源管理

。提高决策和计划能力

。提高监督能力

 

 

战略利益

Strategic Benefit

。促进业务增长

。支持业务联盟

。促进企业创新

。带来成本优势

。形成差异化

。带动与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联系

IT 利益

IT Infrastructure Benefit

。提高IT基础设施的能力

。降低IT成本

。提高IT适应业务变化和企业创新的能力

 

组织利益

Organizational Benefit

。支持组织变革

。促进组织学习

。促进授权

。有利于形成共同愿景

 

 

6-2 第二版ABCD检测表

指标分组

问题

技术

主生产计划及物料需求计划的计划时区是周或更短

 

 

主生产计划以物料需求计划至少每周运行一次

 

 

系统具有确认和跟踪计划订单的能力

 

 

主生产计划以可见的方式管理而不是自动生成的

 

 

系统包括能力需求计划

 

 

系统日常派工单

 

 

系统包括投入/产出控制

 

 

数据完整性

库存记录准确度达到95%或更高

 

 

物料清单准确度达到95%或更高

 

 

工艺路线准确度达到95%或更高

 

 

教育和培训

至少80%的员工参加了初始教育

 

 

有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

 

 

系统的使用

不再使用缺料表

 

 

供应商按时交货率达到95%以上

 

 

使用采购计划法

 

 

车间按时交货率达到95%或更高

 

 

主生产计划完成率达到95%或更高

 

 

定期(至少每月一次)召开有总经理及各主要部门经理参加的生产规划会议

 

 

有以书面形式表述的主生产计划策略,并坚持执行

 

 

系统不仅用于订单编制,也用于排产

 

 

生产、市场、工程、财务各部门及决策层的关键人员充分理解ERP

 

 

高层领导确实使用ERP进行管理

 

 

能有效地控制和实施工程改变

 

 

在库存减少、生产率提高及客户服务水平3项中至少有2项获得明显改善

 

 

运营系统用于此物计划过程

 

 

总分

 

 

 

  应用MRPIIERP的企业每年都应当运用ABCD检测表至少进行两次自检。对于25个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评价人员应当取得一致的意见。对任何一个得到否定答案的问题,应当考虑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否定的答案?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何时能够解决问题?要确定时间,不能放任拖延。

自检评分可按100分计,每题4分。如果有的问题对有的企业不适用,可将其所占的分数分配到其他问题。根据评分结果,90分以上为A级,71分-90分为B级,50分-70分为C级,低于50分为D级。其中A级企业相当于实现了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集成,B级企业相当于实现了闭环MRPC级企业相当于实现了MRP,而D级企业仅仅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

 

 

四、Benchmarking Parners ERP项目评价体系

 

1996年,美国著名的标准化研究机构 Benchmarking Partners SAP公司之邀,对用户项目的投资回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同时提出了一套ERP项目评价体系。在这套评价体系中,包括项目驱动因素、事务处理指标和关键成功因素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  项目驱动因素

对不同行业的研究项目表明,实施ERP项目主要有三个驱动因素。

A、对于那些市场较为成熟、产品变化相对稳定的行业,比如化工、半成品加工业等,驱动他们实施ERP的原因在于业务成本的降低。

B、 对于那些产品急剧变化、市场高速增长的行业,比如高新技术行业、电子行业等,这些项目关注的是提高相应市场和技术的能力。

C、 对于那些综合性的集团型企业,他们关注的是全面、高速和标准化的管理流程。

对项目的驱动因素的评估,实际上就是为了整个项目寻找到了一个基点和一个总体目标。

2.  事务处理指标

对于事务处理的评估,可以分为战略性收益和经济性收益。

战略性收益: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项目的收益,比如业务处理的集成性、信息利用度、对客户的响应度和灵活度、成本和业务活动以及新应用的基础构架等。

经济性收益:是用价值来评估项目引起的业务流程变化而产生的效益,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管理、IT成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

3.  关键成功因素

根据ERP项目实施的过程,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评估是从项目管理、高层支持、培训、管理改革、合作伙伴管理和流程重组等方面进行的,其中又包含对每个因素具体化的衡量,比如项目管理的衡量就有资源、团队、技能管理;高层支持有目标、活动等参与度指标;培训有费用、内容和时间;管理改革有交流度、期望度、阻力和可见度等;合作伙伴管理有角色、价格和经验等,流程重组则有费用和时间。

该评估体系由三个层面构成,即评估目标、关键要素、关键绩效指标。比如,销售和分销是评估的目标,销售周期管理、订单履行、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是在行业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而对这些关键要素,必须有可量化的绩效指标来明确地进行衡量,比如订单输入时间、及时交付率、最佳销售时间和询价周期等,这些关键绩效指标又有相关的行业基准和实施经验做为参考,以帮助用户在实施过程中把握方向,保证项目的成功。

 

 

五、国内对ERP应用绩效评价的一些研究和方法

 

这些研究大多结合 D&M 模型的评价思路,并以ERP带来的商业利益为评价的重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案有:

西安交通大学的曹玉俊认为,ERP的基本功能或期望功能是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更好地支持决策、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压力是企业应用ERP的直接动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应变能力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两个基本手段。计划控制水平表现为企业的内部监控能力,监控能力是应变能力的基本保障。更好的决策支持和信息系统特征可归结为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他认为应将运营成本、信息质量、监控能力、应变能力4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进行评价,并以“应达结果”和“应做事项”并重的原则,设计了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则应结合行业特征另行确定。指标表述形式采用直接陈述句形式,指标得分由评分人员判断评分,采用5级评分(04分)。各指标权数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Delphi法确定。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如表6-3所示(表中三级指标以制造业为例)

 

 

6-3 曹玉俊提出的ERP应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权重

得分

运营成本

存货周转率

 

 

 

销售毛利增长率

 

 

 

期间费用降低率

 

 

 

信息质量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库存记录的准确率

 

 

物料清单的准确率

 

 

工艺路线的准确率

 

 

业务与财务数据的集成性

成本核算和车间成本管理的数据集成

 

 

应收账款与销售管理的数据集成

 

 

应付账款与采购管理的数据集成

 

 

客户订单履行情况可实时跟踪

 

 

管理人员对ERP数据的依赖性

高层管理人员使用ERP使用数据辅助决策

 

 

中层管理人员使用ERP数据编写分析报告

 

 

监控能力

管理人员数量

人员数量比列

 

 

管理层次多少

 

 

计划编制能力

车间作业计划依靠ERP编制

 

 

能力需求计划依靠ERP编制

 

 

预防控制能力

营销费用、管理费用等费用性开支实行事前控制

 

 

客户订单的确认受客户或销售机构信用控制

 

 

采购订单的确认受供应商信用控制

 

 

预防控制水平

主生产计划完成率

 

 

产品合格率

 

 

费用开支计划执行率

 

 

应变能力

计划编制周期

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周期(每周、每旬、每月)

 

 

能力需求计划编制周期

 

 

内部报告编制周期

内部报告编制周期

 

 

会计报表编制田鼠

 

 

准时交货率

客户准时交货率

 

 

车间准时交货率

 

 

供应商准时交货率

 

 

运营协调水平

停工待料次数

 

 

资金到位率

 

 

 

 

 

 

 

 

中山大学的陈志祥和吴俊峰认为,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评价ERP系统的应用水平。他们提出了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其中两个一级指标:应用能力水平与应用效果水平。应用能力水平指标下设定两个二级指标:战略地位与硬件支持度,应用效果水平指标下设定两个二级指标:计划效果和执行效果,二级指标下又分别设立多个三级指标,最终的三级指标有27各。整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6-4

 

6-4 陈志祥等提出的ERP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

权重

得分

加权分

应用能力水平(W1

ERP战略地位(W21

ERP重视度

 

 

 

硬件支持度(W22

系统投资比重

 

 

 

计算机普及率

 

 

 

网络性能水平

 

 

 

计算机联网率

 

 

 

应用效果水平(W2

计划效果(W23

利润计划实现率

 

 

 

销售计划准确率

 

 

 

生产计划准确率

 

 

 

计划完成率

 

 

 

订单执行率

 

 

 

工作中心能力准确率

 

 

 

物料清单准确率

 

 

 

库存记录准确率

 

 

 

工艺路线准确率

 

 

 

ERP技能普及率

 

 

 

执行效果(W24

供应商按时到货订单比率

 

 

 

物料验收合格率

 

 

 

完成计划按时率

 

 

 

按时发货履约率

 

 

 

销售订单可执行率

 

 

 

产品不合格率

 

 

 

生产速率水平

 

 

 

生产费用百分比

 

 

 

库存资金占用率

 

 

 

企业财务结算速度

 

 

 

效益综合增长指数

 

 

 

 

 

总分

 

 

 

 

 

    此外,内蒙古大学的张学军将 D&M 评价模型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的ERP绩效考核评价模型(ERP/BSC绩效评价模型)”,如图 6 – 2所示。该模型包括主要模块的辅助模块两部分。主要模块采用了平衡计分卡的方式,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考察ERP的应用绩效,从整体上把握ERP的应用情况。辅助模块是对主要模块进行修正。ERP实施的任务就是处理好人、数据、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以教育培训、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系统使用组成辅助模块对主要模块进行修正,避免同时采取其他措施对ERP实施绩效产生干扰,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辅助模块

主要模块

系统
质量

信息
质量

系统
使用

教育

 

培训

财务

顾客

内部
流程

学习
成长

ERP实施的战略与目的

辅助模块

主要模块

系统
质量

信息
质量

系统
使用

教育

 

培训

财务

顾客

内部
流程

学习
成长

ERP实施的战略与目的

6-2   ERP/BSC 绩效评价模型

 

    ERP/BSC 绩效评价模型的主要模块及辅助模块的指标体系分别见 6 – 5 6 – 6

    65   ERP/BSC绩效评价模型主要模块的指标

方面

具体目标

评价指标

财务

降低运营成本

1.存货库存成本降低

2.采购成本的降低

3.产品运送成本的降低

4.销售管理费用的降低

5.运营资金成本的降低

增加营业收入

1.营收成长率

2.订单成长率

顾客

缩短与顾客交易时间

1.缩短提前期

2.缩短市场预测时间

3.缩短产品运送给顾客的时间

满足顾客

1.产品合格率

2.顾客对最终产品的接受度

3.顾客抱怨次数

4.市场占有率

5.顾客延续率

6.顾客争取率

7.顾客对公司形象的看法

内部流程

整合各部门流程,增加运营流程弹性

1.物料采购适应需求的弹性变化程度

2.制造适应客户需求的弹性变化程度

3.订单接收到交货的时间

4.应付临时订单的能力

通过部门整合,实现资源的整体规划

1.公司内部处理订单的时间

2.产品定价所需时间

3.紧急采购原材料的次数

4.规划公司生产所属的时间

5.利润管理和分析能力

建立公共资料库,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

1.业务资料传送步骤的变化

2.公司资料查询的时间

3.公司资料更新的速度

4.提取产品生产相关资料的时间

5.搜寻业务相关资料所需的时间

学习成长

提升员工生产力

1.员工满意度

2.员工延续率

3、员工平均营收

4.员工平均附加价值

提高中高级主管的决策能力

1.主管作决策所需的时间

将组织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

1ERP相关工作流程的技术手册数目

 

65   ERP/BSC绩效评价模型主要模块的指标

 

方面

评价指标

系统质量

1.软件功能合理性

2.开发先进性

3.软件文档完整性

4.软件维护及时性

5.硬件质量评估

信息质量

1.库存记录准确度

2、物料清单准确度

3.工艺路线准确度

系统使用

1.主生产计划完成率

2.供应商按时交货率

3.车间按时交货率

教育培训

1.参加初始教育培训的员工比例

2.决策层关键人员对ERP的理解程度

3.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完整性

 

 

 

(摘自《企业ERP应用研究》 第六章 企业ERP应用绩效的评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