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報告中的小程序江湖:微信“尖”、百度“均”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在QuestMobile剛剛發佈的《2020移動互聯網全景生態報告》中,從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移動用戶整體時長增長12.9%,繁榮持續。

而QM同時提到,移動互聯網流量競爭日益激烈、全網整體增長放緩,流量的深度運營就成爲趨勢。

所以,作爲平臺流量運營的核心展示形態,小程序的地位不斷提高、BAT持續加碼就在意料之中了。

不過,一邊,是小程序成爲開發者們繞不開的流量通路,另一邊,BAT等幾個主要小程序平臺的某種分化也更爲明顯——不同類型的開發者在普遍多平臺開發的情況下,可能面臨誰是“最優先配置平臺”的問題。

這裏的答案不唯一,卻表現出更強烈的傾向。

一、小程序“頭部效應”不能免俗,但中長尾開發者這次還有機會

小程序的“理想”是替代APP,讓平臺成爲便捷、整合的入口。對開發者而言,它其實有兩重價值——除了作爲新的流量通路在BAT三家的超級APP下“蹭”流量,對很多喪失了移動互聯網APP時代機遇的開發者而言還是全新的機會,幾乎爲它們重開了一次牌局。

只是,一種現象正在阻止這些價值企圖的實現:愈演愈烈的頭部效應。

在小程序平臺上,流量、資源也不可避免出現富集效應,頭部產品、頭部行業不斷湧現,這原本不是什麼壞事,代表了行業的繁榮和某種“成熟”,但是,對那些錯失APP時代機會,或者有志於在小程序時代“大幹一番”的中長尾開發者,則面臨大門“再一次”逐步關閉的現實。

在微信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拼多多、京東、京喜的用戶數在億級,淘寶在支付寶小程序中用戶也接近5000萬,美團外賣、餓了麼在整個小程序世界的流量甚至超過了APP本身。這代表了小程序平臺的成功,但反過來看,又何嘗不在說明小程序世界與APP世界正在“同頻共振”。

QM的報告中給出了這樣一張圖:

 

直觀上看,BAT三家的小程序的差異性特點顯露:

微信“尖”:起步早、類型豐富,結合那些過億用戶的小程序,其實它更像一個有着大量尖峯級頭部產品的平臺;

支付寶“鑽”:支付寶轉向本地生活之前,在“商業”概念下的耕耘就已經很深,相較於微信的產品突出,它聚焦商業的特性使其行業頭部效應更明顯;

百度“均”:整體而言,百度的小程序分佈更爲“平滑”,資源、流量沒有過分富集到特定的產品和行業上。

如果把目光放到中長尾開發者身上,隨着多平臺“下注”成爲常態,要想在頭部效應下博得更明顯的機會,在誰更優先這件事上,最後入局的百度智能小程序反而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即便小程序發展已經超過兩年,中長尾開發者這次還有機會。

二、誰解決了這三大痛點,誰就能俘獲中長尾小程序開發者?

拆分來看,中長尾小程序開發者主要面臨三大痛點問題,百度智能小程序相較於其他平臺更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反過來,其更均衡的佈局亦是中長尾小程序開發者在“更適宜的環境”下扎堆生長的結果。

1、流量荒:小程序“平臺”價值需要回歸

讓小程序們在巨大的流量池裏自由生長,可以催生大量頂尖的產品,但隨着這一進程的繼續,頭部效應也會越來越明顯,小程序僅靠自己的力量越來越難以獲得流量。

如果小程序平臺沒有“平臺化的支撐”,而只是一個自由市場,則開發者在根本上還是要像做APP那樣投入等量的精力和資源,“平臺”的意義對中長尾開發者而言就有點坐不住了。

很明顯,這方面百度、支付寶這樣的中心化流量分發平臺具有優勢,對解決中長尾開發者第一個心腹大難題有直接的優勢,而其中由於支付寶在商業方面優勢明顯,百度的流量分發能力似乎更具有普適性,更能滿足不同場景需求。

更重要的是,中心化流量分發比“自由生長”模式更考驗分發的精確性,因而百度搜索(用戶主動)+信息流(用戶被動)的流量分發會更普惠和更精準——不可能用戶搜到特定的服務你不給他展示,也不可能用戶在瀏覽信息流資訊時明明對他有很深的洞察卻非要推薦一個不相關的小程序,百度只會、也只能根據廣泛多樣的用戶需求分發小程序。

而這無疑利好中長尾開發者,只要他們的產品是用戶所需求的,就不擔心被浩瀚的流量池所埋沒。

在百度平臺上,有個“一起畫電影”小程序,基本的功能是用戶在畫板區隨手畫一筆,就自動補充線條,組成電影的經典海報簡筆畫,並附上原畫對比圖、呈現臺詞以供保存。這個小程序當下已經有超過166萬用戶。

 

可以認爲,在百度這種獨特的小程序生態下,類似的中長尾小程序開發獲得了更多的施展空間。

2、開發難:技術不能仍然是一道門檻

雖然小程序的發展已經超過兩年,但事實上圍繞“技術”的優化從來沒有停止,或者說,很多不足、痛點仍然存在。

對大型、頭部開發者而言,資源足、實力雄厚,即便平臺的開發環境做得不盡如人意,也可以主動去適應平臺,但對中長尾開發者而言,如果開發的便利度太低導致門檻太高,則可能損耗它們本就不算多的資源,甚至影響商業化機遇。

這其中的差別,舉例看就更清晰。

某樂譜小程序開發者2019年在百度和微信分別開發了小程序版本,分別接入百度OpenCard和微信搜一搜,雖然接入流程簡單和相似,但該開發者最終成功接入微信耗時將近2個月,而在百度只用了一個上午就把接口寫好並提交測試迅速上線。

究其原因,百度作爲互聯網公認的技術標杆,小程序技術方面的優勢仍然牢牢把握,無論在開發文檔的全面性還是測試審覈流程的順滑度,相對於業界公認“擅長產品”的微信都有客觀上的優勢。

完成部署後,該小程序在百度DAU達到8W+,PV爲20W+,高出微信小程序5倍。

開發者在公開分享時認爲,曲譜內容數據量級大,用戶習慣於通過搜索的形式獲取內容,搜索的流量大盤是小程序表現的保障,此外,百度平臺爲了豐富移動生態遴選優質內容也讓這些中長尾小程序得到了機會。

可以說,技術不再成爲門檻,是這一切便利的開始。

3、商業愁:孤軍奮戰不應該是小程序的常態

除了給予流量,平臺的價值要體現出來,商業化賦能是另一重重要因素,在拉新、轉化、留存這些環節上,中長尾開發者對平臺的需求顯然要比頭部開發者更迫切。

這仍然是中心化小程序平臺的優勢所在。

或許是由於小程序對移動生態戰略十分關鍵,百度平臺比其他玩家更關注企業、開發者的變現效率,關注他們的實際收益。

例如,在拉新環節,百度智能小程序在線上爲開發者提供的除了搜索和信息流廣告,還有智能小程序獨佔流量的商品卡片位置;在線下,百度聚屏廣告也提供豐富的線下掃碼環境。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智能小程序的智能商品推薦API,能夠結合百度大數據能力和AI算法,幫助商業客戶快速識別用戶畫像並做出千人千面的商品推薦,這對中長尾開發者而言將快速解決十分頭疼的冷啓動問題。

在商業化這件事上,讓小程序自生自滅可以鍛造頂級產品,卻可能忽視大量中長尾開發者的利益,或許,平臺與小程序聯合戰鬥才應該是常態,也更符合一個平臺應有的價值。

三、平臺與小程序的關係,也有新的定義?

私域流量是近一年來的熱門,它的火熱反映了一個根本矛盾:開發者掌控流量的需求日益增長,平臺卻牢牢攥住流量主導權不撒手。現在,小程序已經成爲私域流量的主要通路。

在流量這件事上,公域流量與私域流量似乎有無法調和的矛盾,處處體現某種火藥味,這同樣出現在小程序與平臺的流量歸屬權問題上。

而換個角度看,如果私域不是從公域“切分”走流量,不是無限地從公域索取,而情況變成公域流量就是由私域流量所構成,那麼所謂的矛盾也就根本上不存在了。

以這樣的方式來理解百度智能小程序,它並不是超級APP利用流量優勢搞出來的副產品,而是移動生態的必要環節。百度的所有移動流量,幾乎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小程序“抽屜”,這些流量既屬於百度,在用戶需求下更屬於開發者,是用戶獲得信息、內容、服務閉環的一種必要。

流量的歸屬上,百度讓渡得更明顯,多平臺、開放式佈局下,更多場景的中長尾開發者能從百度平臺獲得更獨特的私域沉澱價值,正在加入進來。例如,百度3月份發佈的《百度智能小程序2019年度榜單》顯示教育類小程序在短期異軍突起且增速較快,其中,有55%的教育類小程序在第四季度上線,加上疫情期間的2月環比上漲30%,這些都說明百度智能小程序已經成爲在線教育企業冷啓動的新選擇。

而從QM過去的報告也可以看出,生活服務、移動購物等在百度智能小程序中的佔比持續位居前列,私域流量正在持續變現,這背後是用戶消費習慣的逐漸養成,也說明百度小程序“更貼近開發者的流量”的商業化價值潛力進一步加深。

總之,中心化分發+全場景佈局對中長尾小程序開發者更爲有利,這方面百度智能小程序佔據了行業獨特的地位,利好大部分開發者以及資源不足、猶豫優先佈局哪個平臺的中小開發者。

只有認清平臺優勢才能不繞彎路,才能避免無效的投入。

*此內容爲【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誌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爲“自媒體”,成爲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