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位數增長,蘇寧銀行金融科技之花結出普惠金融之果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美聯儲無限QE,2020年中國不設GDP目標,2萬億直達基層扶危紓困……國內疫情已經基本控制,經濟基本面迎來全面復甦階段,作爲市場中最活躍的存在之一,小微企業在復甦過程中,面臨的融資難等問題也被熱議。

在中國有一羣喊着幫助小微企業融資的民營銀行,五年多來也一直以此爲目標踐行。

那麼,多年前喊着普惠金融的衆多民營銀行,現在做得怎麼樣了?

一、喊了這麼多年普惠金融,民營銀行開花結果

在我國,民營銀行有着非常特色的定位,雖然線下物理網點不多,但線上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業績增速堪稱直線上升。

事實上,歷經5年的發展,民營銀行資產規模已經形成了“三強鼎立”的格局,網商銀行、微衆銀行、蘇寧銀行率先突圍,成了行業中的領頭羊。

三強之中,網商銀行和微衆銀行是2014年首輪獲批的民營銀行,有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平臺背書,2018年營收率先突破十億。不過,蘇寧銀行作爲2017年纔開業的“後來者”,能在短短兩年間超過一衆“先行者”,實在是堪稱一匹黑馬。

從年報來看,2017年和2018年蘇寧銀行營收規模分別爲1.4億元和4.5億元,2019年,該行營收同比增長126%超過10億元。而內部人士傳出,蘇寧銀行2020年制定了20億元的營收翻番目標。

根據新網銀行、三湘銀行、億聯銀行、金城銀行、振興銀行等民營銀行披露的2019年財報,從增速上來看,蘇寧銀行在資產、營收、增速上都要強上一大截,基本上已經坐穩了三強位置。

不管怎麼說,行業整體都走在一條快車道上,並且從各家銀行的增速來看,行業的二八效應逐漸明顯,集中度在進一步提升。

從蘇寧銀行的經驗來看,其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與其“科技驅動”的屬性有很大關係,在特殊的金融背景下,“場景金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經營發展理念恰好契合大環境,從而把握了市場的脈絡。

爲什麼這麼說呢?在2017年成立初期,蘇寧銀行從一開始就明確了要服務小微、服務供應鏈企業的路線,這意味着他們從一開始就志不在最容易賺錢的消費金融領域,而是擼起袖子給自己選了最苦的活、最難的路。

這是一種不注重短期盈利的路,卻暗合了民營銀行的發展潮流,真正在做普惠金融的實踐。當然,這種長期主義帶來的效果也非常明顯,2019年蘇寧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增幅接近500%,小微企業貸款戶均不到10萬元,在金融科技和場景金融的雙驅動下,蘇寧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持續投入,結出了普惠金融之果。

當然,蘇寧銀行的“超車”也是行業的一個拐點,說明普惠金融的黃金時代已經快到了。

二、做實普惠金融,是三個能力的合力

從2014年以來,普惠金融實際上經歷了設想、探索、實踐、驗證幾個階段,從蘇寧銀行的成功也可以看出,能否將三個方面的能力合而爲一至關重要。

1、場景力,場景既要跨行業也要跨生態

蘇寧銀行之所以能夠在普惠金融上率先開花結果,與其背靠蘇寧產業生態圈,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是分不開的。

在全國,蘇寧擁有上萬家各業態的門店,包括蘇寧廣場、零售雲加盟店、家樂福、蘇寧小店,以及面向不同興趣羣體所開設的各類專業店等,能夠在不同的業態之間爲客戶提供服務。

而長期以來,蘇寧一直在推行線上與線下的全渠道融合,這些零售場景來自於家用電器、數碼3C、家裝建材、日化快消、飲料等各個行業,所在產業鏈上的供應商、加盟商、消費者等等都可以成爲蘇寧銀行可提供服務的羣體。

除此之外,蘇寧也與生態內外的各夥伴,結合彼此的優勢資源,形成金融+教育、金融+醫療、金融+製造業、金融+社交等各種跨界金融服務,目前,途虎養車、美團、獅橋等平臺已成爲蘇寧銀行的合作伙伴,通過API技術,金融機構與商業場景連結成密不可分的生態網絡。

基於生態圈的優勢,蘇寧銀行利用專業化的服務、端到端的用戶體驗以及各業務條線緊密聯動等配套服務的一體化,建立了自己的壁壘。

2、市場力,用戶市場做小才能做大

普惠金融強調的是長尾效應,做小微市場其實就是做大用戶規模。

比方說,衆多的批發商、個體戶店主、以及央行徵信尚未覆蓋的個人消費者等,這類“普惠客羣”往往有較強的金融需求,但由於難以提供靚麗的財務報表,也沒有傳統金融機構看重的抵質押物,金融服務需求往往得不到滿足。

蘇寧銀行恰恰瞄準了這一塊的空白,在用戶授權後對商戶和消費者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大數據風控、金融AI、區塊鏈、物聯網金融”等核心金融科技,有效地甄別風險,將監控難度大的小微市場的風險降低,自然也就將用戶規模做大了。

據瞭解,蘇寧銀行2019年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到78.95億元,較上一年增長48.36億元,增幅達到158.1%,普惠型小微貸款餘額達到43.71億元,增幅更是達到474.3%。

從“普惠”的角度來看,戶均貸款是衡量銀行是否切實服務“小微”的關鍵指標。2019年,蘇寧銀行對公貸款戶均貸款金額爲24.35萬元,而小微客戶戶均貸款金額爲9.01萬元,服務對象稱得上是小微中的小微。

3、技術力,技術可控背後要求成本效率可控

長久以來,困擾銀行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將線上和線下系統融合,消除割裂,達到研發和運營一體,降低研發和運維成本,提升承載能力。

在這一塊,民營銀行既然要做普惠金融,降本增效就成了重中之重。

蘇寧銀行在研發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從產品上看,開發了很多優勢系統。而且從宏觀數據看來,2019年末,蘇寧銀行信息科技方面的員工佔比達到了50%以上,全年研發費用佔營收的7%以上,而A股上市銀行中,這一比例最高的也僅3.7%左右。

但是,在強大研發下,蘇寧銀行的成本和效率控制能力也有目共睹。

以2019年8月蘇寧銀行自主研發的“雲開”系統爲例,它是一套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系統,也因此讓蘇寧銀行成了第2家成功自主研發核心系統的民營銀行。

在效率上,它幫助把產品交付週期縮短50%以上,並且還能將批量處理性能提升近5倍;成本上,硬件全部採用國產的X86服務器,大量使用JBOSS、MYSQL等深度定製的開源軟件,全部軟硬件採購成本控制在1000萬元以內,且維保費用低廉,較同等規模銀行核心系統的軟硬件採購成本節約1500萬元以上,後續每年可節約維保成本500萬元。

三、新經濟週期下做好普惠金融,依然有三大前提

2020年,疫情是全球經濟社會中的一隻黑天鵝,銀行業務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在新經濟週期之下,普惠金融也迎來新的挑戰,蘇寧銀行作爲行業中的探索者和挑大樑角色,更是責無旁貸。

1、要賺錢的前提是不賠錢,抵禦風險的能力成第一生命線

2019年,蘇寧銀行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17億元,同比大增126%,這一營收水平在民營銀行中已經處於前五的位置,而且相比於其他民營銀行來說,蘇寧銀行在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用業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在資產質量上,2019年不良率爲0.88%,低於民營銀行1%的平均水平,資本充足率12.39%,這足以看出蘇寧銀行整體經營穩健,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強。

另外,蘇寧銀行自主研發了徵信系統,把線上推送預警信息與線下強大貸後管理雙線融合。比方說,線上徵信系統會對授信企業不間斷實時的貸後監控,一旦發現預警信息,以秒級速度推送預警信息,而線下貸後管理也及時響應,科學審慎地排除預警信號,另外線下管理團隊還會定期對客戶、同業等進行走訪,及時獲知企業最新經營情況及財務情況。

除此之外,依託供應鏈和蘇寧體系,對於某些沒有固定資產抵押的企業,可根據企業經營模式進行動產動態質押。依據供應鏈模式,強化風控抓手,使用動產質押系統及時監控,增強貸後管理能力。

這一些抗風險手段和能力,無論是應對疫情之下的經濟震盪,還是未來業務開展,都顯得遊刃有餘。

2、安全的前提是用戶感覺到安全,要技術佔位,也要細節到位

民營銀行發展歷程較短,物理網點也很少,解決用戶的信任問題,讓用戶感覺到安全必須要在技術和細節上雙線發力。

蘇寧銀行構建了包括“星象”精準營銷系統、“天衡”小微審批模型體系、“多普勒”小微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千尋”智能催收系統,涵蓋了從營銷獲客、審批、貸後預警、逾期催收的全流程,實現了金融科技對微商金融業務的全流程賦能。

在對行業和企業風控分析的時候,包括但不限於行業供需、發展前景、CAGR、頭部企業及市場佔有率等維度,甚至是對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經營情況、財務情況、盈利模式及現金流進行全面剖析。

同時,蘇寧銀行也通過手機銀行APP、微信銀行、企業網銀等線上自助渠道,爲客戶提供24小時不間斷服務。

這既是技術的體驗,也深化到了每一個細節和流程,儘可能降低銀行的損失,從而在特殊時期獲得更好的經營能力。

3、好產品的前提是特殊時期也能特殊照顧,產品既要“堅守”也要“靈活”

疫情期間引出了很多小微企業的問題,比如復工復產難、個人信貸緊張等。

在此情況下,蘇寧銀行在疫情期間迅速推出一系列定製化產品,例如專門針對個人“升級貸-復工款”、專門針對小微企業的“微商貸-復工款”系列產品。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微商貸(復工款)是蘇寧銀行爲江蘇地區誠信納稅的小微企業提供的純信用融資產品,額度最高爲200萬,利率在現行利率基礎上統一下降0.5%;針對民生類的小微企業和優質存量客戶,額度較基礎產品還能加20%。

結語

總而言之,普惠金融的開花結果並非一日之功,方向和決心很重要,科技和場景能力也不可忽視,蘇寧銀行在普惠金融上已經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路,面對新的疫情形式,相信也能夠通過自身強大的合力,成功度過這一次“大考”!

*此內容爲【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誌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爲“自媒體”,成爲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