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失控》有感




蜂羣思想,有心智的機器人,組裝複雜性,共同進化,自然之流變。

蜂羣思想
根據蜂羣的生活,蜂羣組織等,分析了蜂羣這一集體。蜂羣沒有一箇中央控制的角色,每隻蜜蜂都按照既定的規則行事。他是這麼說的,
蜂羣之所以展示出強大的協作能力,不在於蜂羣有一個出色的領導者,重點是組成蜂羣的每一隻蜜蜂,蜜蜂之道--分佈式管理。把一件大事情分成多個小部
份,由不同的人去完成,最終得到的是高效率高質量的工作。
對於我而言,分佈式管理就是將學習這件大事分成許多小事去完成,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之前我的學習方式是,依靠學習視頻學習,並做一些小題目;
上課的時候還算比較認真的聽課;自己的生活總是機械式寫計劃,計劃時間,計劃作業量等等。但人畢竟不是機器,我在安排時間休息的時候就會特別的無
聊,以至於不能很好的釋放學習時的疲倦,久而久之,學習效率越來越低。
而現在,嘗試着做多種事情,學習多種知識,以某個知識點爲中心,把連續的時間,良好的環境給它;另外,我會看些書,做些建模,算法的題目活躍
思維,不過這不是我的重點,我會把零散的時間分配給它,這樣既充分利用了零散時間,也豐富了知識,活躍思維。其實,知識之間是有潛在聯繫的,當我
在某個問題是持久無法解決時,應該放一放,去看看書,或做做題,暫時緩緩,也許在看書的過程中,會發現一個新的角度去解決問題的,這樣,這個問題
的價值就更高了,而不僅僅只是解決問題,還發散了思維,舉一反三。
這就是分佈式思想,把學習分成多個小塊去完成,最終整體會大於個體之和。


有心智的機器人
這一章講的是對機器人的控制。其實也是分佈式思想。
之前工程師總希望能夠設計出一箇中央處理器,這個CPU,他可以對周邊的所有環境信息集成,並分析,然後統一發出號令給各個部分。用書中話來說,
機器裏面有個,事件處理委員會。但是許多實驗表明,這個目前來說是不容易實現,或者說,這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羅德尼.布魯克斯工程師,在他的
實驗中,並沒有CPU,有的只是某個小程序對某個小事件的處理,多個程序完成不同的任務,最終表現出來的是效果出乎人意料,一個四角機器人可以順暢
的行走。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不改變之前的程序框架上,再去對機器人優化升級。優化升級也是分層次的,每個層次中有分成若干部分,各個部分完成不
同的任務。多個個體共同工作,這個集體展現出的是一個高效率的工作,完成出乎意料的動作。
回到自己身上,我的學習。應該是以某些事基礎,基礎又分成若干,基礎做好,我就是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在基礎上,在分層次的完成不同的工作,每
個層次又分成若干,這是對自己的加強。這些做到位,我整個人給外界的感覺是,這個人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隨着我的進步,會有更多層次的工作
湧現,基礎也在不斷的豐富,但是最基本的原理,是不會變得。我認爲,最基礎,最基本的原理是,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一步步積累的,也是我升
級的基石。
不要想着把所有事都計劃到完美,一切都是中央集權式,生硬的安排時間,精力,結果是事倍功半。將事情簡單化,細小化,任何層次的任何事情,都
細小化完成,要知道,這些事情直接是有潛在聯繫的。既降低難度,有發散思維,將知識都聯繫在一起了,解決問題時,就可以有多個角度,多種思維,舉
一反三。

組裝複雜性 
這一章講的是人工恢復生態系統,其中個體影響整體的事。
生態系統,是一個完成的,多樣性的生物圈。某位生物學家在太平洋的一個生態嚴重破壞的海島上試圖恢復生態系統,許多嘗試都失敗,原因是島上缺乏
某種植物,是恢復原有生態至關重要的植物。最終這種植物成功生長,並大面積生長。就在這個基礎上,自然而然的吸引了許多的動物,這些動物都幾百年未
出現的島上生物,隨着動物的進入,動物帶來了各種植物的種子,漸漸的生態系統自然而然的重建了。另外一個案例是某物生物學家在城郊的一塊荒地試圖重
建某個生態系統,他發現,這片地的基礎環境比億萬年前的好太多。億萬年前,生物是在岩石上發展的,而目前是在現成的土地上。在重建過程中,他發現,
各類生物進入生物圈的次序十分重要,次序打破將難以重建生態。
當我具有一個良好的“基礎”,各類事物會自然被吸引,自身會自然被不斷的豐富,提升。這一切的前提擁有一個良好的“基礎”。這裏的基礎,我認爲,對
我而言,就是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至於如何有一個好的基礎,前面就和我們講過了。另外,當在吸收事物時,應該注意事物的順序,吸收順序直接決定我
是否能夠構建一個良好的知識體系。至於如何使事物的吸收順序合適,在我們分佈式解決問題時,我想就會自動避免。


共同進化
沒有在看完這樣一章節就寫,是因爲心裏暫時沒有太多的感觸。而今,沉澱一段時間後,似乎有了寫想法。
這一章節有個案例,大致講的是變色龍照鏡子,會變成什麼樣的顏色。從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問題。感觸最深的是其中對生命顯著特點的描述--在持久的搖
搖欲墜狀態中保持平衡。處在總在下行卻永遠未曾降低的狀態,都具有那種似是而非的最佳特性--在坍塌中平衡。
現在的對它的理解還是飄忽不定的,沒有一個確切的瞭解。
我覺得,這就是生命的奧妙之處,總是保持在一個相對平衡點,搖搖欲墜卻又永遠掉不下來。那真是一種絕妙的狀態,我目前的感觸只能這麼抽象的描述
了。這狀態使生命生生不息,多姿多彩。這也體現出,生命是脆弱的吧。
對於我而言,我在學習中一直沒有一個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自認爲是好的狀態,總是隻能保持一段不長的時間,然後,又會遇到新的困惑。繼而整個
學習進度或者生活進度再次被打亂,懈怠一段時間,找到新的狀態,再次出發。我知道,一個良好的狀態不可能永遠的保持,但我希望能把狀態轉換的週期拉
長,這樣,因爲懈怠而浪費的時間就越少,我就有更多的時間去發展自我。生命的這一狀態是多麼的美妙,因而生命延續不斷,始終保持着活躍,一個良好的
狀態。那我的良好狀態相比而言應該是個怎樣的呢?我應該時刻的“搖搖欲墜”,而不要期望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狀態。搖搖欲墜代表着什麼,隨時都會崩塌,
想在裏面找到一個平衡點,我想,每件事物都有各自的權利去發展,而不是被我自己,像個君主一樣,安排這安排那的,應該是有自己的發展,應該是市場經
濟,而不是計劃經濟。各個事物必須共同進化,沒錯,共同進化,纔是真正維持這一狀態的根本原因,與動力。
爲什麼我的狀態不穩定,就是因爲各個事物沒有正常發展,我沒有給時間,花精力去做。比如我的算法,題目難,基礎差,我要去補習基礎,但是卻發現
我總是糾結學哪一個視頻,在這個上面話費了過多的時間,影響了我學習算法的熱度,但是算法這個事又一直放在心上,解決不了,心裏鬱悶着,隨之,我在
學習其他知識的時候,心裏不夠純,還是想着怎麼解決算法,我自己就繞進去了,而且是死循環,怎麼破?抓住一件事,做到底。我的狀態就是這樣一點一點
被破壞的,時間就這樣被一點一點浪費了。說到底還是性格的問題,猶豫不決,做事情不抓重點,看重外在的東西,忽略根本的事物。記住,沒有絕對完美的
事物,事物是相對的,事在人爲!完美也是相對的。何必去追去不值一提的完美。

自然之流變
均衡即死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