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與梅堯臣:逢君伊水畔,一見已開顏

三月入洛陽,春深花未殘。龍門翠鬱郁,伊水清潺潺。逢君伊水畔,一見已開顏。不暇謁大尹,相攜步香山。

作爲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可謂名滿天下,他不僅詩文功夫一流,而且好交朋友。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就是歐陽修的一位至交好友,在古代朋友間的聯絡並不像今天這樣容易,當好朋友之間不能朝夕朝夕相處的時候,遙寄錦書邊成爲了表達思念的方式。歐陽修十分注重書信,認爲書信是互通近況,傳遞思念的使者。在歐陽修所寫的書信中,要寫給梅堯臣的數量最多,寫信數量的多少,代表着朋友間的親親疏程度。因爲梅堯臣對歐陽修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那麼,歐陽修與梅堯臣是如何相遇的?這段友誼又爲何被傳爲佳話呢?

詩書知音

在沒有電子郵件,沒有微信的時代,古人靠什麼來維持聯繫呢?答案就是書信。所以現在我們整理故人的文集,往往有一類就叫書信。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之一歐陽修的文集後面就附了專門的一類叫書信。這個書信裏面寫個誰的信最多呢?梅堯臣。歐陽修覺得兩個好朋友又不能朝夕相處,分居異地,哪通過什麼來表達情感呢?他說只有書信啊。他說書信可以:

通相思,知動靜,是不可忽

就是通過書信能夠來表達情感,能夠了解對方最近的情況,所以“是不可忽”,書信那是不能少的。歐陽修對書信的重視可見一斑。那麼在歐陽修的朋友圈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誰呢?我覺得同樣就是剛纔說的寫信最多的那一位梅堯臣。把梅堯臣排在第一位是不是有點勉強?我想勉強不勉強,我們後面再下結論,我們至少從歐陽修與梅堯臣他們怎麼結識,結緣來看出來他們的友情是怎麼開始的。

歐陽修與梅堯臣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天聖九年,也就是公元1031年。這一年年初,梅堯臣被任命爲河南主簿。此後不久,歐陽修就戴着新科進士的這麼一個光環到了洛陽,擔任西京留守推官。在洛陽城東有一條河,這條河叫伊水。河的兩岸每到春天,那真是風景如畫。天聖九年,上巳節,也就是農曆的三月初三,按照慣例,歐陽修要穿上官服,然後去拜見西京留守,所謂留守就是行政長官。春天的伊水兩岸花紅柳綠,一片春色,歐陽修走着走着,剛剛走到了一個叫午橋莊的地方,遇到了一個人,也是行色匆匆,所以就攀談了起來,結果一攀談,才知道對方原來是梅堯臣。
歐陽修一見這個梅堯臣,他首先就被梅堯臣的外表震驚住了。他後來寫了一首詩,他說見了梅堯臣以後,他覺得:

玉山高岑岑,映我覺形陋

說這個梅堯臣個子高高的,身材又好,一表人才很瀟灑。我自己跟他一對比,我自己就覺得這個外表就太醜陋了。那麼兩個人認識以後,就一邊走一邊聊了。午橋旁邊是一個叫綠野堂的地方,此處是唐朝的宰相裴度的私宅,然後他們又聊到寫詩,現在最流行的是西昆體,沒想到兩個人的話題非常一致,觀點也非常一致。所以不僅僅是一見如故,簡直是相見恨晚。聊的這麼好,但是歐陽修公務在身,歐陽修也覺得聊得這麼好的時候中斷了這個聊天有點掃興。梅堯臣也覺得見到了這麼一個心儀的歐陽修,他也很想把這個天就一直聊下去。所以梅堯臣就試探性地對歐陽修說要不今天我們就不去留守府了吧,你看旁邊就是香山,我們不如一起去逛逛香山。因爲梅堯臣其實很清楚,歐陽修今天去拜見西京留守,這同樣是個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他沒有想到歐陽修滿口答應。兩個性情中人馬上就改變了自己原來的計劃,就沿着性情往前走了。
四年之後,歐陽修對這場與梅堯臣的初見記憶深刻,專門寫了一首詩,詩歌裏面有這麼幾句:

三月入洛陽,春深花未殘。龍門翠鬱郁,伊水清潺潺。逢君伊水畔,一見已開顏。不暇謁大尹,相攜步香山。

講完了上面的故事,這首詩大概不需要多說了,要說的大概就是龍門,龍門跟香山是隔着伊水的兩座山,龍門山在伊水河的河西,香山在伊水河的河東。所以在香山這裏看到對岸的龍門山,就看到了這麼一種非常蒼翠的一個景象。“不暇謁大尹”的這個“大尹”就是西京留守錢惟演,把拜見長官的這個事情也放在一邊了。所以這第一次見面,如果不是特別震撼的話,大概也不至於把兩個人原來的計劃全部給它改變了。從這兩個人的第一面就可以知道這兩個人他們以後的友情註定是不平凡的。
初次見面之後的十九年,梅堯臣也寫了一首詩,同樣回憶他跟歐陽修的第一面,其中有這麼幾句:

春風午橋上,始迎歐陽公。我僕跪雙鱖,言得石瀨中。持歸奉慈媼,欣詠殊未工。是時四三友,推尚以爲雄。

“春風午橋上”就是說兩個人初見面的地點,然後去玩。回來的時候他的僕人在石瀨上抓到了兩條鱖魚。然後三四個朋友就要寫詩了,梅堯臣說我自己的詩覺得很不好,但是在坐的三四個朋友都認爲我寫得最好,我也覺得很慚愧。其實關於詩歌的評價我們倒可以不大在意,在意的是梅堯臣對於當天的事情,這些細節記得這麼清楚。


歐陽修的危機

梅堯臣是歐陽修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朋友,“逢君伊水畔,一見已開顏”二人初見的那天,更是相逢恨晚,其實梅堯臣當時的社會地位並不高,而且仕途失意,但是歐陽修絲毫不在意這些外在因素,而是發自內心地欣賞梅堯臣的才華,視其爲“詩文知音”。他們在洛陽度過了一段非常難忘的歲月,隨着時間的流逝,梅堯臣和歐陽修先後離開了洛陽,未來的路上一個巨大的坎坷正在等待着歐陽修。那麼,歐陽修將遭遇什麼?梅堯臣在這段特殊時期是如何做的呢?

從景祐三年也就是1036年,到慶曆的五年,也就是1045年,這十年是歐陽修生命當中十分艱難的十年。這十年爲什麼十分艱難呢?其實與一個人有關係,這個人就是范仲淹。景祐三年也就是1036年,年輕的進士范仲淹,對於當朝的這些官僚制度深感不滿。他極力主張要進行人事改革,但是范仲淹言辭過於激烈,而且宋仁宗也隱隱地感覺到范仲淹的批評對象裏面也包含着他,就誒過當然是范仲淹出師不利,被宋仁宗貶到了饒州,饒州也就是現在的江西鄱陽。
范仲淹要求進行人事改革,這個事情一開始其實與歐陽修的關係不大,那歐陽修怎麼會與這麼一個重要的事情發生上關係的呢?原來歐陽修他就有一種非常正直和耿直的性格,因爲他也感受到人事制度中存在和那麼多的問題,他覺得范仲淹提出的這些措施不僅有針對性,而且切實可行,所以就多次地上疏宋仁宗,要求採納范仲淹的種種主張,結果剛纔說了范仲淹的主張沒有被採用。那麼這個時候要玩就這個局面,就要有一種身份的人出來說話了,就是諫官。當時的諫官有一個叫高若訥的人,這個人他如果仗義執言,如果從國家整體的角度來說,來幫范仲淹說兩句話的話,那麼北宋政壇的走向有可能發生變化的,但是這個高若訥不僅不幫范仲淹說話,而且落井下石,這下就激怒了歐陽修。
歐陽修就專門給這個高若訥寫了一封信,這就是現在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與高司諫書》,裏面就激烈地批評了高司諫。用的話大家難以想象,比如說像你高司諫這樣的人在關鍵的時候不說話,而且還落井下石,“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你已經不知道這個人間還有像你這麼一個羞恥的人才能做出的羞恥的事。說了夠重的話就要對這個話負責的,所以在范仲淹被貶了十多天以後,歐陽修也被貶到了夷陵,就是現在的宜昌。那麼獲悉歐陽修因爲范仲淹的事情被貶了,他的朋友梅堯臣以及其他人一方面讚歎歐陽修的這種仗義執言,不畏權貴的這麼一個精神。另外一方面因爲歐陽修打抱不平,所以寫了很多詩歌,寫了很多書信去安慰他。

在景祐的四年,也就是在公元1037年的末,歐陽修的職務又發生了變動,他從夷陵縣令調任到了哪裏呢?調任到了乾德,就是現在湖北的老河口。之後梅堯臣準備出知襄城,梅堯臣在去襄城任職的路上,趕緊就寫信給歐陽修,你過來我們見見吧。歐陽修想很多年沒有見過了,有這個機會見,當然很高興,所以他們兩個人又見面了,一邊聊天一邊喝開了,說說對方的一個情況。其實歐陽修這次來還有一個想法,他就希望梅堯臣跟着他回乾德待上一段時間。但是沒有想到,梅堯臣因爲公務的原因不能耽擱。臨分手,梅堯臣知道歐陽修一貶再貶,而且很多時候不是因爲自己,是爲了別人才被貶的。他很敬佩這樣的人,所以專門又寫了一首詩送給歐陽修,這個是個裏面有這麼幾句:

淵明節本高,曾不爲吏屈。斗酒從故人,籃輿傲華紱。悠然目遠空,曠爾遺羣物。飲罷即言歸,胸中寧鬱郁。

我們先從後面說,“飲罷即言歸,胸中寧鬱郁”,我們喝完了以後各奔東西。你歐陽修不會再鬱悶了吧,我們老朋友聊了那麼多,讓你煩惱的,讓你憂傷的這些事情應該都可以放下了,所以梅堯臣這首詩主要是來安慰歐陽修的。當然安慰歐陽修他得先誇誇歐陽修,說你歐陽修想誰呢?就像歷史上陶淵明,歷史上的陶淵明,就是因爲氣節高,不願意向權貴低頭哈腰,所以寧願不做官。他覺得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人物,所以“淵明節本高”,他說現在我們都處於艱難之中,但是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傲氣在達官貴人面前也是沒有絲毫改變的。其實梅堯臣也鬱悶,梅堯臣也不順,但因爲是朋友,所以先放下自己的鬱悶和不順去安慰自己的朋友,這次俺是一種非常真誠的故人之情。

歐陽修的邀請

歐陽修被貶謫時,梅堯臣懂歐陽修的剛正不阿,稱“淵明節本高,曾不爲吏屈”。梅堯臣懷才不遇時,歐陽修懂得梅堯臣的才華,稱“聖俞翹楚才,乃是東南秀”,他們二人相知相惜,莫逆於心。短暫的相見後,他們二人又奔赴兩地,雖聚少離多,遙寄着思念之情。歐陽修寫下“行當買田清潁上,與子相伴把鋤犁”,邀請梅堯臣與自己,比鄰而居共度晚年。那麼,歐陽修的願望能否實現呢?

我們知道有一篇散文叫《醉翁亭記》,這篇文章就是歐陽修被貶滁州的時候寫下的。好在這次歐陽修心態還是不錯,他去了滁州沒多久,就寫信給梅堯臣。他對他說,你放心啊,我到這裏來了以後一切也覺得挺好的,尤其是我有了一個新的體會,古人爲什麼很重視小官?就是地方上的小官,並不一定都要去京城做官啊,他說我現在琢磨出來了,原因很簡單,因爲地方小,你要有一個什麼政策很快就能見到效果。他對梅堯臣說,我不到一年在我手下,一切事情都被我處理得井井有條了,所以當個地方的小官挺好的。這個信當然可能也包含了對梅堯臣的安慰的意思。
歐陽修在滁州期間跟梅堯臣的詩歌唱和一直沒有中斷。這個時候梅堯臣的詩也被人整理爲十卷,來送給歐陽修請他寫序。歐陽修看到故人,老朋友分別這麼多年,詩歌寫了這麼多,也就一時很有感慨。他也知道自己身處艱難,梅堯臣其實也很不容易。他在看到梅堯臣的詩歌,發現他的詩歌並沒有因爲他政治上的挫折而少寫,或者說越寫越差,反而是越寫越多,越寫越好。他就琢磨爲什麼一個人生活的種種的不愉快,種種的不順利,但是他筆下的詩歌,卻越來越寫得好呢?他說並不是一個詩歌把一個人變貧困了,而是貧困的生活讓一個詩人對這個生活有很多的感慨。因爲他的詩歌反映了一種貧困的生活,所以也就能感染到更多的人,所以他提出來一個著名的理論叫“窮而後工”,“窮”包括政治,人生上的種種的挫折和艱難。在兩個人都很艱難的年代,都沒有放棄對手,互相之間的唱和非常多。我覺得在這麼一個時候,互相之間的詩歌唱和就相當於各自艱難歲月當中的一種溫暖的關懷。

相知相惜,莫逆於心

洛陽三年,是歐陽修刻骨銘心的三年。歐陽修專門寫了一首詩歌來寄給梅堯臣。這個詩歌當然一方面追憶了當然他們在洛陽的這麼一種快樂的時光,另外一方面,也對未來有所安排。其中就寫了這麼兩句:

行當買田清潁上,與子相伴把鋤犁

因爲年紀也這麼大了,我準備在潁上,潁上就是潁州,也就是現在的安徽阜陽。我準備在那裏買田,我希望你跟我住到一塊兒去,我們兩個人在那裏耕種自給,度過自己的晚年,這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情呢?所以回不去洛陽,但是他找到了新的安身立命的地方,那就是潁州。歐陽修爲什麼對潁州那麼情有獨鍾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潁州這個地方民風淳樸,訴訟簡單,也就是說作爲一個管理者來說,要處理的問題並不多也不多。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這個地方水土好,然後物產豐富,這個地方的蟹特別大,蝦味道特別美,魚也特別大,特別肥美,而且這個地方的稻米非常香,所以選擇一個地方與這個地方的物產是有關係的。

不久他們兩個人又見面了,一見面當然先做下來開喝,聊天,想一想,兩個人從認識到現在十九年了。所以從這個人事的變化真的很快,沒有多久,很多的朋友就一個一個地離世了。在這種情況下,歐陽修很傷感,專門填了一首詞來送給梅堯臣。這首詞的詞牌叫《夜行船》,是這樣寫的:

憶昔西都歡縱。自別後、有誰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細尋思、舊遊如夢。今日相逢情愈重。愁聞唱、畫樓鍾動。白髮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誰相送。

這個詞從十九年前寫到了十九年後,以前當然是這種歡樂的,縱情的這個場面。十九年後,首先兩個人的關係是“情愈重”,感情越來越深厚。因爲情感深厚,所以又擔心,離別多年以後的這次重逢,很快又變成新的離別,所以大家看這首詩歌的最後一句“倒金尊,殢誰相送”,“倒金尊”就是喝酒了,這個“殢”就是糾纏的意思。“殢誰相送”是我送你呢?還是你送我呢?這個地方既不是歐陽修要去的地方,也不是梅堯臣要去的地方,他們都是客人,然後馬上要分別了,所以梅堯臣宋歐陽修,歐陽修送梅堯臣都是可以的,兩個人都推啊,都糾纏啊,這個叫“殢誰相送”,情感的這麼一個濃厚,四個字我們就看得清清楚楚。

梅堯臣的去世,讓歐陽修悲痛萬分

如果要確定歐陽修跟梅堯臣這兩個人好朋友交往當中的一個重要的年份的話,第一個當然是天聖九年,他們認識。第二個重要的年份是哪一年呢?我覺得應該是嘉祐五年,也就是公元的1060年,爲什麼嘉祐五年特別重要呢?原因不外乎兩點。第一點,因爲這一年,梅堯臣被任命爲尚書都官員外郎,這是梅堯臣任過的官職最高的一個官了,雖然級別很低,但是在梅堯臣的一生當中,已經算是一個比較高的職位了。第二個這年爲什麼重要呢?因爲在被任命爲尚書都院外郎之後不久,梅堯臣就去世了,而且從梅堯臣感染了傳染病,到去世不過是八天的時間。

看到二十多年交往的朋友就這麼突然去世了。歐陽修大爲悲痛,寫下了一首長長的《哭聖俞》這首詩歌。這首詩歌內容很長,我們可以選擇其中的幾句,我們來看一下:

昔逢詩老伊水頭,青衫白馬渡伊流。漢聲八節響石樓,坐中辭氣凌清秋。一飲百盞不言休,酒酣思逸語更遒。……命也難知理莫求,名聲赫赫掩諸幽。翩然素旐歸一舟,送子有淚流如溝。

這首詩歌既寫出了梅堯臣當年的青山白馬的這麼一個瀟灑英姿,也寫出了梅堯臣當年喝酒,寫詩,這麼一個充滿豪情的樣子。然後接下來寫,梅堯臣一生備受坎坷,再寫到自己現在頭髮,鬍子都花白了,牙齒也鬆動了,所以梅堯臣去世了,歐陽修也老了。他想到梅堯臣的一生,真的是個壯志未酬的這麼一個人。但是歐陽修覺得這也是一個人的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仕途那麼坎坷,那麼挫折,地位一直很卑微,但是你梅堯臣的詩歌的名聲是名滿全國啊。然後看着河裏面駛過的船,船上有梅堯臣的靈柩,靈柩上掛着高高的這麼一個白幡,悲從中來。“送子有淚流如溝”,這七個字情感不深厚的人那是寫不出來的,“送子有淚”那是可以理解的,因爲是朋友,那“流如溝”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那眼淚根本就收不住啊,那就是眼淚嘩嘩地往下流。因爲梅堯臣在歐陽修的生命當中那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歐陽修纔會寫出這麼一個深重的句子。什麼叫“長歌當哭”?這就叫長歌當哭。

歐陽修與梅堯臣爲何成爲至交

“翩然素旐歸一舟,送子有淚流如溝”,梅堯臣的去世讓歐陽修悲痛萬分,所謂“知音難覓”,喜悅中,他們分享心情,患難中,他們互相安慰,團聚時,他們把酒言歡,共賞詩文,分離時,他們互訴思念。他們的友誼是彼此內心的一道光芒,不會隨着一個人的離去就消失,而會成爲永恆的溫暖和寬慰。回顧他們的一生,真正朝夕相處的日子並不多,大多時間是隔着萬水千山的。那麼爲什麼他們能成爲終身的摯友呢?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能得到哪些啓示呢?
歐陽修與梅堯臣從一見如故到梅堯臣去世,他們一生友情都終身不渝。但是如果我們追問一句,歐陽修跟梅堯臣的友情爲什麼那麼深厚呢?爲什麼能維持獎金三十年而沒有變化,反而是越來越深厚呢?我想他們各人有各人的答案,歐陽修的答案其實就十個字“因嗟與君交,事事無不同”,我很感嘆與你梅堯臣的交往,我們在很多事情的判斷上,我們都是驚人地一致。如果要分析一下他們兩個人能夠成爲一生至交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點就是相似的性格特徵。歐陽修與梅堯臣兩個人性格非常相似,剛直,直率,什麼話都敢說。歐陽修眼中的梅堯臣的性格差不多,他曾經說跟梅堯臣一見面的時候,梅堯臣是什麼樣的呢?

談精鋒愈出,飲劇歡無量

說話非常有鋒芒,喝酒非常豪爽。梅堯臣這個人原來是很有抱負的,從小就喜歡兵法,曾經爲《孫子》這本書加註釋,也一度想從軍。當歐陽修因爲范仲淹的事情被貶到地方的時候,他就爲他打抱不平,所以梅堯臣這個人感覺是專門爲失意的英雄,來唱讚歌,而對得意的小人是極盡嘲諷之能事。這種性格當然有性格的光輝,但是這種性格也給梅堯臣的一生帶來了許多的困難。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共同的詩風追求。宋代在蘇軾之前,誰的詩歌影響最大呢?答案我覺得就是梅堯臣,我們現在都說唐宋的詩歌各不相同。唐代的詩歌像個充滿着情懷的少年,像個蓬勃的春天。那麼宋代的詩歌呢?像一個成熟的中年,成熟,穩重,所以唐詩和宋詩,其實它們各有特點。梅堯臣被認爲是宋詩的“開山祖師”,梅堯臣有這樣的地位離不開歐陽修的大力推薦。梅堯臣進行了大量的詩歌的創作,但是在理論上把梅堯臣的詩歌進行提煉的正是歐陽修。歐陽修自己說他的詩歌是受梅堯臣的影響。他有兩句詩:

嗟哉我豈敢知子,論詩賴子初指迷

所以歐陽修是把梅堯臣當作他的詩歌導師的,這個話當然也有客套的成分,但肯定也有部分的事實。所以宋詩能夠有自己的特點,離不開歐陽修與梅堯臣兩個人的共同的努力。
第三點就是互相的人生慰藉,歐陽修與梅堯臣固然度過了不少幸福和快樂的時光。但其實他們經歷更多的是人生的患難,而在人生的患難當中,他們一直在給對方送上自己的溫暖。比如景祐元年,這一年放榜,梅堯臣又沒有考上進士,梅堯臣當然很沮喪。歐陽修打抱不平,說像梅堯臣這麼一個有水平的人居然考不上進士,而平時我們生活中那些水平明顯比他低的人卻考上了。所以你看歐陽修對於梅堯臣的落榜,是這麼一種激憤之心。當然他還得安慰梅堯臣:

徘徊且垂翼,會有秋風時

你也不要太難過,你不妨調整一下,鯤鵬展翅,你也飛得累了,把翅膀收一收先調整一下,休息一下,你總會有宏圖大展的這麼一個時候。所以爲他抱不平給他送去安慰,歐陽修在着方面做的一點都沒有瑕疵。
歐陽修與梅堯臣,他們一直很慶幸在茫茫人世,他們有機會認識,並且把這種彼此的友情維持了近三十年。遇見了對方,對於兩個人來說都是一生的財富。歐陽修說:

逢君伊水畔,一見已看顏

我在伊水旁邊看到你,我一見到你就高興的不得了,所以“一見已看顏”,心裏樂,這就是自己想要的朋友,現在居然不期而遇了,從此以後,我們雙方在一起都非常愜意。我見到你以後就好像一個原來被關在籠子裏的一個猿猴放歸到山林裏去了,也就是說你的世界纔是我想要的世界,所以梅堯臣在歐陽修的心目中該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我們通過這個詩就應該能感受到其實不僅僅歐陽修對年長自己五歲的梅堯臣始終如一。梅堯臣對歐陽修也同樣是始終如一,我們見多了從起點很快就到達終點的這麼一個有情。但是像歐陽修與梅堯臣這樣把友情停留在生命的終點的這麼一種友情。我想大家即使見過,大概也不多吧。

真正的友情除了持續不斷的付出,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可能經常會發現自己的業績越來越突出,但是人與人的關係卻越來越淡薄。爲什麼豐富的物質生活有的時候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呢?原因很簡單,因爲我們人事有情感的,如果身邊一直有一個知冷知熱的朋友爲自己的生命來鼓氣,來打氣,這樣的人生旅程一定會更有力量的。


梅堯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官員、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
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詩小傳》等。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