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就是個創造者

第二天,爸爸爲了讓多多明白觀賞魚是不喜歡喝牛奶的,就特意給多多買了幾條小魚一起做實驗。小魚在有牛奶的水裏不愛活動了,可是一換了乾淨的清水,魚兒便開始快樂的遊動起來,多多在實驗中親自感受到了觀賞魚是不愛喝牛奶的。

  一次原本具有破壞性的活動最終增長了孩子的知識,多多的爸爸說:“兒子雖然弄壞了幾條有價值的金魚,但他卻從中學到了新的常識,豐富了生活經驗,這些都是他今後生活中的財富,這纔是難能可貴的。在多多“破壞”的問題中,他學會了思考,增長了智慧,我們應該爲兒子的進步高興纔對啊!”多多父親的這些話顯然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說: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吧,小孩愛“破壞”,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卻是小孩一生受之不盡的無窮財富——思考、創造和智慧。

  有人說孩子天生就是個創造者,因爲他們生來活潑好動,不被各種各樣的規矩所指控,他們敢於打破常規,不按照成人的模式去思考問題,所以他們常常會創造出與衆不同的事物來。可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創造天賦在一天天減少,這裏面的原因主要在於,很多孩子的創造力被循規蹈矩的父母們在不知不覺中扼殺掉了。對父母而言,“聽話”纔是父母們希望孩子們做到的,“聽話”纔是孩子們應該最先學會的本領。對此,我們不能不說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大悲哀。

  孩子愛搞“破壞”是他們對事物探求的一種表現,是創造性萌芽的基本體現。從孩子一出生,他們就帶着強烈的好奇心來到了這個世界,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新鮮和求知慾,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來探求這個神奇的世界。象愛迪生、牛頓,詹天佑、馮如,在他們幼年的時候也常被人們稱作“破壞”家,他們搞的“破壞”也常讓父母頭痛、老師生氣。可是,正是這些淘氣的傢伙,憑藉着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努力的探知着日常生活。長大以後,他們依靠自己從小養成的探索、思考的良好習慣最終成爲了知名的大發明家,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其實,孩子搞破壞正說明他們的精力充沛,這個時候,正是他們獲取知識的最好機會。如果我們合理的運用孩子愛搞“破壞”的天性,及時的給予、引導,那麼就會從小培養孩子的求知慾望,幫助他們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爲孩子今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爲培養孩子的創造才能,父母需要爲孩子建立一個“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活動空間。在孩子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時,父母千萬不要因爲孩子的行爲、結果過於離奇、幼稚而嘲笑、阻止他們,反之,則會打擊孩子探知事物的積極性,挫傷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當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時,我們要適時給予鼓勵和指導,引導他們在自主自樂的活動中完成屬於自己的想象或創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