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經典算法 | 粒子羣算法詳解

粒子羣算法(PSO)基本思想

粒子羣(PSO)算法最早是由美國電氣工程師Eberhart和社會心理學家Kennedy在1995年基於羣鳥覓食提出來的。

羣鳥覓食其實是一個最佳決策的過程, 與人類決策的過程相似。Boyd和Re chars on探索了人類的決策過程,並提出了個體學習和文化傳遞的概念。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常常會綜合兩種重要的信息:第一種是他們自己的經驗,即他們根據以前自己的嘗試和經歷,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知道怎樣的狀態會比較好;第二種是其他人的經驗,即從周圍人的行爲獲取知識,從中知道哪些選擇是正面的,哪些選擇是消極的。

同樣的道理,羣鳥在覓食的過程中,每隻鳥的初始狀態都處於隨機位置,且飛翔的方向也是隨機的。每隻鳥都不知道食物在哪裏,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初始處於隨機位置的鳥類通過羣內相互學習、信息共享和個體不斷積累字覓食物的經驗,自發組織積聚成一個羣落,並逐漸朝唯一的目標-—食物前進。每隻鳥能夠通過一定經驗和信息估計目前所處的位置對於能尋找到食物有多大的價值,即多大的適應值;每隻鳥能夠記住自己所找到的最好位置,稱之爲局部最優(p best) 。此外, 還能記住羣鳥中所有個體所能找到的最好位置, 稱爲全局最優(g best) , 整個鳥羣的覓食中心都趨向全局最優移動, 這在生物學上稱之爲“同步效應”。通過鳥羣覓食的位置不斷移動,即不斷迭代,可以使鳥羣朝食物步步進逼。

在羣鳥覓食模型中,每個個體都可以被看成一個粒子,則鳥羣可以被看成一個粒子羣。假設在一個D維的目標搜索空間中,有m個粒子組成一個羣體,其中第i個粒子(i=1,2,…,m)位置表示爲Xi=(xi1xi2,xiD)X_{i}=(x_{i}^{1},x_{i}^{2},…,x_{i}^{D}),即第i個粒子在D維搜索空間中的位置是XiX_{i}。換言之,每個粒子的位置就是一個潛在解,將X,代人目標函數就可以計算出其適應值,根據適應值的大小衡量其優劣。粒子個體經歷過的最好位置記爲Pi=(Pi1Pi2,PiD)P_{i}=(P_{i}^{1},P_{i}^{2},…,P_{i}^{D}),整個羣體所有粒子經歷過的最好位置記爲Pg=(pg1pg2,pgD)P_{g}=(p_{g}^{1},p_{g}^{2},…,p_{g}^{D})。粒子i的速度記爲Vi=(vi1vi2,viD)V_{i}=(v_{i}^{1},v_{i}^{2},…,v_{i}^{D})

粒子羣算法採用下列公式對粒子所在的位置不斷更新(單位時間1):
vid=ωvid+c1r1(pidxid)+c2r2(pgdxid)(81) v_{i}^{d}=\omega v_{i}^{d}+c_{1}r_{1}(p_{i}^{d}-x_{i}^{d})+ c_{2}r_{2}(p_{g}^{d}-x_{i}^{d}) (8-1)
xid=xid+αvid(82) x_{i}^{d}= x_{i}^{d}+\alpha v_{i}^{d} (8-2)
其中,i=1,2,…m;d=1,2,…,D;w是非負數、稱爲慣性因子;加速常數c:和ca是非負常數;r1r_{1}r2r_{2}是[0,1]範圍內變換的隨機數;α稱爲約束因子,目的是控制速度的權重。

此外,vid[vmaxd,vmaxd]v_{i}^{d}\in [-v_{max}^{d},v_{max}^{d}] 即粒子i的飛翔速度V, 被一個最大速度Vmax=(vmax1,vmax2,vmaxDV_{max}=(v_{max}^{1},v_{max}^{2},…,v_{max}^{D})所限制。如果當前時刻粒子在某維的速度v1dv_{1}^{d}更新後超過該維的最大飛翔速度vmaxdv_{max}^{d}則當前時刻該維的速度被限制在vmaxdv_{max}^{d}vmaxv_{max}爲常數, 可以根據不同的優化問題設定。

迭代終止條件根據具體問題設定,一般達到預訂最大迭代次數或粒子羣且前爲止搜索到的最優位置滿足目標函數的最小允許誤差。

PSO算法的優化

近年來, 一些學者將PSO算法推廣到約束優化問題,其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好約束, 即解的可行性。如果約束處理得不好,其優化的結果往往會出現不能收斂和結果是空集的狀況。基於PSO算法的約束優化工作主要分爲兩類:

  • ①罰函數法。罰函數的目的是將約束優化問題轉化成無約束優化問題。
  • ②將粒子羣的搜索範圍都限制在條件約束簇內,即在可行解範圍內尋優。

Parsopoulos等採用罰函數法,利用非固定多段映射函數對約束優化問題進行轉

圖解Python數據結構與算法-實戰篇


化,再利用PSO算法求解轉化後的問題,仿真結果顯示PSO算法相對遺傳算法更具有優越性,但其罰函數的設計過於複雜,不利於求解;Hu等採用可行解保留策略處理約束,即一方面更新存儲中所有粒子時僅保留可行解,另一方面在初始化階段所有粒子均從可行解空間取值, 然而初始可行解空間對於許多問題是很難確定的,Ray等提出了具有多層信息共享策略的粒子羣原理來處理約束, 根據約束矩陣採用多層Pareto排序機制來產生優良粒子、進而用一些優良的粒子來決定其餘個體的搜索方向。

PSO算法的優缺點

PSO算法的搜索性能取決於其全局探索和局部細化的平衡,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算法的控制參數,包括粒子羣初始化、慣性因子w、最大飛翔速度vmaxv_{max}和加速常數c1c_{1}c2c_{2}等。PSO算法具有以下優點:

  • 1)不依賴於問題信息,採用實數求解,算法通用性強。
    1. 需要調整的參數少,原理簡單,容易實現,這是PSO算法的最大優點。
  • 3)協同搜索,同時利用個體局部信息和羣體全局信息指導搜索。
    1. 收斂速度快, 算法對計算機內存和CPU要求不高。
  • 5)更容易飛越局部最優信息。對於目標函數僅能提供極少搜索最優值的信息,在其他算法無法辨別搜索方向的情況下,PSO算法的粒子具有飛越性的特點使其能夠跨過搜索平面上信息嚴重不足的障礙,飛抵全局最優目標值。比如Generalized Rosenbrock函數全局最小值在原佔附近.但是此函數全局最優值與可到達的局部最優值之間右一條獨長的山公,曲面山谷中點的最速下降方向幾乎與到函數最小值的最佳方向垂直,找到全局最小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PSO算法完全有可能找到全局最優值。

同時, PSO算法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1)算法局部搜索能力較差,搜索精度不夠高。

2)算法不能絕對保證搜索到全局最優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①有時粒子羣在俯衝過程中會錯失全局最優解。粒子飛翔過程中的俯衝動作使搜索行爲不夠精細,不容易發現全局最優目標值,所以對粒子的最大飛翔速度進行限制既是爲了使粒子不要衝出搜索區域的邊界,同時也是爲了使搜索行爲不至於太粗糙。
②應用PSO算法處理高維複雜問題時,算法可能會早熟收斂,也就是粒子羣在沒有找到全局最優信息之前就陷入停頓狀態,飛翔的動力不夠,粒子羣喪失了多樣性,各粒子之間的抱合力增強,緊緊地聚集在一起,並且它們的飛翔速度幾乎爲零,雖然此時粒子距離全局最優解並不遠,但是幾乎爲零的飛翔速度使其跳出停滯不前的狀態,各個粒子力不從心。這些停滯不前的早熟點未必都是局部最優點,也可能是位於局部最優點鄰域內的其他點,這一點與梯度搜索法不同,梯度搜索法如果出現早熟,通常只會陷人局部最優點,而不可能陷人局部最優點鄰域內的其他點,這一點與梯度搜索算法不同,梯度搜索算法如果出現早熟,通常只會陷入局部最優點,而·不可能陷入局部最優點領域內的其它點。
3)算法搜索性能對參數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對於特定的優化問題,如果用戶經驗不足,參數調整的確是個棘手的問題。參數值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算法是否收斂以及求解結果的精度。
4)PSO算法是一種概率算法,算法理論不完善,缺乏獨特性,理論成果偏少。從數學角度嚴格證明算法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還比較困難;缺少算法結構設計和參數選取的實用性指導原則,特別是全局收斂研究和大型多約束非線性規劃的研究成果非常少。

PSO算法程序設計

PSO算法實現的流程圖如下圖所示:

程序設計流程圖

PSO算法設計的具體步驟如下:

  • 步驟1:初始化粒子羣(速度和位置)、慣性因子、加速常數、最大迭代次數、算法終止的最小允許誤差。
  • 步驟2:評價每個粒子的初始適應值。
  • 步驟3:將初始適應值作爲當前每個粒子的局部最優值,並將各適應值對應的位置作爲每個粒子的局部最優值所在的位置。
  • 步驟4:將最佳初始適應值作爲當前全局最優值,並將最佳適應值對應的位置作爲全局最優值所在的位置。
  • 步驟5:依據式(8-1)更新每個粒子當前的飛翔速度。
  • 步驟6對每個粒子的飛翔速度進行限幅處理,使之不能超過設定的最大飛翔速度。
  • 步驟7依據式(8-2)更新每個粒子當前所在的位置。
  • 步驟8比較當前每個粒子的適應值是否比歷史局部最優值好,如果好,則將當前粒子適應值作爲粒子的局部最優值,其對應的位置作爲每個粒子的局部最優值所在的位置。
  • 步驟9在當前羣中找出全局最優值,並將當前全局最優值對應的位置作爲粒子羣的全局最優值所在的位置。
  • 步驟10:重複步驟(5)~(9),直到滿足設定的最小誤差或最大迭代次數
  • 步驟11:輸出粒子羣的全局最優值和其對應的位置以及每個粒子的局部最優值和其對應的位置。

python簡單實現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class PSO(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opulation_size, max_steps):
        self.w = 0.6  # 慣性權重
        self.c1 = self.c2 = 2
        self.population_size = population_size  # 粒子羣數量
        self.dim = 2  # 搜索空間的維度
        self.max_steps = max_steps  # 迭代次數
        self.x_bound = [-10, 10]  # 解空間範圍
        self.x = np.random.uniform(self.x_bound[0], self.x_bound[1],
                                   (self.population_size, self.dim))  # 初始化粒子羣位置
        self.v = np.random.rand(self.population_size, self.dim)  # 初始化粒子羣速度
        fitness = self.calculate_fitness(self.x)
        self.p = self.x  # 個體的最佳位置
        self.pg = self.x[np.argmin(fitness)]  # 全局最佳位置
        self.individual_best_fitness = fitness  # 個體的最優適應度
        self.global_best_fitness = np.min(fitness)  # 全局最佳適應度
 
    def calculate_fitness(self, x):
        return np.sum(np.square(x), axis=1)
 
    def evolve(self):
        fig = plt.figure()
        for step in range(self.max_steps):
            r1 = np.random.rand(self.population_size, self.dim)
            r2 = np.random.rand(self.population_size, self.dim)
            # 更新速度和權重
            self.v = self.w*self.v+self.c1*r1*(self.p-self.x)+self.c2*r2*(self.pg-self.x)
            self.x = self.v + self.x
            plt.clf()
            plt.scatter(self.x[:, 0], self.x[:, 1], s=30, color='k')
            plt.xlim(self.x_bound[0], self.x_bound[1])
            plt.ylim(self.x_bound[0], self.x_bound[1])
            plt.pause(0.01)
            fitness = self.calculate_fitness(self.x)
            # 需要更新的個體
            update_id = np.greater(self.individual_best_fitness, fitness)
            self.p[update_id] = self.x[update_id]
            self.individual_best_fitness[update_id] = fitness[update_id]
            # 新一代出現了更小的fitness,所以更新全局最優fitness和位置
            if np.min(fitness) < self.global_best_fitness:
                self.pg = self.x[np.argmin(fitness)]
                self.global_best_fitness = np.min(fitness)
            print('best fitness: %.5f, mean fitness: %.5f' % (self.global_best_fitness, np.mean(fitness)))
 
 
pso = PSO(100, 100)
pso.evolve()
plt.show()

輸出

參考文獻

《matlab在數學建模中的應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