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闲坐小窗读《周易》---最感性的生命之理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三字经》的诉说为我们揭开了《易》的第一层面纱:《易》有三部,分别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然而,时间犹如大浪淘沙,《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亡佚在了历史的洪流中,我们最多只能在其他书中瞻仰他们的遗容,所幸的是《周易》一直流传到了今天。现在想想,这实为民族之幸。

据现有资料可知,《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艮卦代表山,象山之出云,所以叫《连山易》,那是神农时代的易。《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以坤卦为第一卦。我们手里的《易经》——《周易》,则是以乾坤两卦开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周易》据传为周文王所写,周文王被关在牢房中,对着伏羲的八卦,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推演和思考,他这么一写,就写出了大半个中华民族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母亲河,那么《易经》就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母亲河。天文地理、医卜星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等都从《易经》中汲取精华来开山立宗,名传天下。特别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丝毫离不开《易经》。

“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体现的对立和谐的精神:事物总是寓含着对立的两方面因素,而真正的和谐又往往于对立之中求得。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所体现的变化发展的精神: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正确处理变化的关系,在变化中发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体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君子奋发向上精神的深切期盼,中国历代有多少卓越之士,便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体现的厚德载物的精神:对君子宽和厚实胸怀的高度赞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所体现的居安思危的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中立身。

“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所体现的近朱远墨的精神: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亲君子而远小人。

还有“三才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原始要终”的精神,“未济终焉”的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来领会《周易》思想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时,会发现又有更深一层的寓义。面对世界文化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我们期盼着振兴中华“国学”,期盼着挖掘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价值,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建立健全富有东方思维特色的华夏国学体系,甚至期盼着我们的国学思维足以为新世纪所亟需创立的“人类生存哲学”的肌体注入不可或缺的思想理论的基因——对《周易》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入细密的探讨,显然十分有益于诸方面“期盼”的实现,这无疑也是我们拥有悠久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

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周易》没有那么宏大,只是午后空闲时,坐于小窗旁,慢慢品味的意蕴悠长的人生长卷。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看着那生涩难懂的语言、犹如天书的符号,说实话,有点望而却步,但是我坚持看下来了,是一个个和它相关的传说般的故事给了我动力。但是当我真正开始理解它的时候,我被震惊了,它就是一本天书,一本经天纬地的书!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人可以写出如此深刻的话语,还是在那遥远的几千年前。我越来越发现,对于《周易》,我竟丝毫提不起与之比肩的勇气,唯一的感受,只有敬畏。如此究极天地的语言、透彻古今的思想,只能让我一遍遍的高山仰止,然后慢慢地将自己的一切融入这座山中,是全身心毫无保留的融入,仿佛唯有如此我的心才能得到它的一丝共鸣。

“干上干下”、“坤上坤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从上古传来的卦象一次次将其蕴含的天地至理带给我们,一次次让我们沉浸在玄奥的思想隧道里,就是这样的一次次累积成了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明,沉淀出了我内心对它的执着。

看完《周易》(我不敢说读完,我知道就算用一生也无法读完它的一角),闭上眼睛细细回味,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三段话,我想它们之所以会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与我现在的人生观和知识体系有关联。

这三段话都是来源于《系辞上》。

第一段是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一读到这句话,就感觉磅礴之气扑面而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铿锵有声的八个字好像带我重新回到了天地初开混沌生的场景:天地之间一片玄黄,不知过了多久,混沌中清者上升化为天,浊者下沉化为地,继而风雨雷电、花草树木一一出现,乾坤安定,生机盎然。这是多么遥远而又神秘的画面,但是《周易》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你在轻轻的诵读声中领略太古洪荒的奥秘

这段话中列出了天地、尊卑、贵贱、动静、刚柔、吉凶等相对的意象,最终将其归于两个字——变化,这或许就是《易》的本意吧。记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么一个概念,这与《周易》不谋而合。天地万物,包括日月星辰甚至时间空间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而这些变化表现在天上的象和地上的形是相互对应的,这应该是对《周易》最基本的解释。

用现在很流行的话说,就是世间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不变的只有变化

第二段是“《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段话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字——道,天地之道的道。《系辞》据说为孔子所写,是对《易经》的解释,我觉得孔子在这段话中对《易》的解释就是“道”。《易》与天地是同步的,所以它包含着天地变化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可以用于天文、地理、死生、鬼神等各个方面。想到这里,我不禁再次问自己:“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

接下来的话我觉得是对《易》的合理性的描述,与天地相似、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乐天知命、安土敦乎仁是性质,导致的结果是不违、不过、不忧、能爱。这是一种博大,一种融于天地而又用于天地的海涵。然而,它又是有度的,不因为自己包含天地至理而肆意妄为,就像母亲的怀抱,永远是那么的温暖和安全。

就是这段话让我体会到了它是那么的高不可攀,又是那么的平易近人。

第三段话其实只有五个字“生生之谓易”,但我觉得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话。

面对浩瀚星空,像屈原这样的大文人能写出《天问》这样的千古名篇,而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感到的只是自己的渺小。像大多数人一样,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到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不知困惑了多少人,也不知有多少人似有意似无心地回答过这个问题,不过对我来说这一直是个谜。或许我能刻意回避这个问题,但不可否认,在内心深处依旧有着一种仿佛本能似的冲动,想要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问苍天此生何必?”是啊,无论短暂还是长久,一切都终将逝去。对于人来说,既然出生时就注定了死亡,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看到“生生之谓易”这五个字时,我感觉内心深处好像有什么东西破碎了,是枷锁吗?是一直束缚着这个问题答案的藩篱吗?可笑,真是可笑,当我们迷茫于自以为高深难懂的问题而四处彷徨时,殊不知答案却早已放在我们的面前。

生生之谓易,生的目的不是死,是生生不息!

夕阳西下是为了第二天的朝阳初升,花儿枯萎是为了来年的百花争艳,生的意思是让生命永远传递下去,去创造更多的辉煌。

我的理解未必会是对的,但至少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或者说我找到了现在的自己的答案,这就是《周易》的魅力。

不过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总有一些人曲解《周易》,或者利用它做一些鸡鸣狗盗之事,这不是《周易》本身的错。所以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清明,明白一个道理:永恒的东西,有的时候未必适合每个时代,所以时代的弄潮儿大可嘲笑他的落伍,却不知道,千百年后,永恒依旧,潮却早已经退了。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时光荏苒,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上,而我依然坐在窗边,望着干枯的枝条,沉浸于《周易》的世界中,殊不知,春天早已过去很久了……

--------我是萌萌哒的分割线---------

自己打理的小店,一些小清新生活用品,请大家多多关注哦~

【小学二年级宿舍之家】

https://m.tb.cn/h.3ySqMsh?sm=f5eecb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