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的肺腑之言 荀子 比喻論證 勸學詩

學習是一個人一生的事業,也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

在荀子的時代,儘管戰亂頻仍,但是已經允許底層人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努力實現階層的跨越。

因此他言辭懇切地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荀子

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是先秦時期儒家學派最後一個代表人物,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他特別強調教育的作用。主張選賢任能,兼用禮、法、術治理國家。

他的許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他主張“人性惡” ,強調後天的環境和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惡的本性(明禮儀而化之);

他還主張“人定勝天”,認爲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但人可以靠主觀努力去認識、改造、利用它。

比喻論證

本文用的最多的論證方法就是比喻論證。

設喻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於論證,即通常所說的“比喻論證”。

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如“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同樣也有深入淺出的效果。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並且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爲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另外,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

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勸學詩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古樂府詩

《長歌行》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陶淵明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蘇東坡

發 奮 識 遍 天 下 字,立 志 讀 盡 人 間 書


對於學生來說,讀書是改變未來最有效的捷徑,哪怕苦,但是值得。

對於成年人來說,讀書是改變人生軌跡最有可能的途徑,可能難以堅持,但是隻要堅持學習,終會撥雲見日。

如果自己力量有限,那就去求助,去借助一切可以藉助的外力幫助自己。

如果堅持不下去了,就想想誘人的結果,如果自己不努力,就被別人搶走了。

也許道理很老套,卻是至理名言。

人生的結局如何,就看你如何鞭策自己,如何面對當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