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父母前进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父母前进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

文/Gloria



大家看过《超级育儿师》吗?

一档专门解决顽劣孩子的节目,里面的育儿师是个戴着眼镜的胖胖的专家。

她就是本文的作者兰海。

栏目里,不管是爱打人的孩子,粘人粘到把妈妈逼疯的孩子,不吃饭不睡觉的孩子,在兰海的建议下,都能奇迹般的变好。

也因此,我对这本书特别期待,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育儿宝典,里面清晰的列出一二三,我只需要照着做就好,谁曾想,这本书不认真看,根本无法接纳其中的精神,某种程度上,这是兰海的“工作日记”,记录的是她创办上频教育机构过程中,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

虽然都是故事,但你必须深入思考,才能领会到兰海的教育目的。

甚至在一开始,兰海展现出来的完全不像一个育儿专家,在父母的印象中,育儿专家不应该是亲和,温柔,善解人意的吗?但兰海,严肃,甚至有些死板,反其道而行向孩子发脾气。

可看完整本书,才理解,原来兰海也始终认为自己一直在“有成长有痛。”

就像她想通过这本书想家长传达的一样:育儿从来没有可以照搬的宝典,你必须思考,必须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痛,才能成长为合格的父母!

01

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

是最大的伤害

书中有个主人公晓寒,来自单亲家庭。

但成绩非常好,爱阅读,因为看得书多,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

常和老师发生冲突,又好强,从不向老师低头。

妈妈觉得很尴尬,便给晓寒办了转学。

到了新学校,晓寒还是很爱和老师争执。

有一回,班主任气得要叫家长,晓寒拒绝,甚至爬到窗台上威胁老师要跳楼。

事情闹大了,妈妈又选择了给晓寒转学。

结果,到了新学校,虽然晓寒成绩好,但得理不饶人,经常把老师气得半死,老师又知道晓寒的“前科”后,觉得这个不服管教的学生很麻烦,干脆联名让晓寒退学。

晓寒非常生气,回家后,和妈妈讨论要陷害报复这位老师。

妈妈吓得不轻,直接带晓寒去了心理科,做了好多测试,结果医院说晓寒有精神分裂,让她住院。妈妈想都没想,就把女儿留在了精神病院,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女儿去报复老师。

直到第三天,妈妈才醒悟:“我怎么能把女儿送去和精神病呆在一起呢?”

之后,妈妈找到兰海求助。

事实上呢?简单的电脑测试根本不能判断疾病的依据,在兰海看来,晓寒就是个正常的孩子,她说的报复手段,其实全部来自电视剧,也完全没有实施方案。

她为什么要说报复?不过是她委屈:“我心里特别恨那个老师,我如果不说报复,我怕他们都会认为那个老师说的是真的,都以为我是坏孩子,我说报复,他们才相信老师说的是假的。”

你看,孩子所有的异常,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伤和委屈。

幸运的是,有些孩子心里的伤,能被父母看到;有些孩子则被父母推得更远。

兰海说:“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是最大的伤害。”

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妈妈是少数,事实上,晓寒的案例是少数,但不信任孩子的父母很多,我小时候,就曾被父母误会早恋,为此,他们翻看我的日记,还做深入点评,在父母的“不信任”之下,我从完全懵懂男女感情的孩子,故意逆反成早恋的姑娘。

现在想来,如果当年父母给予我信任,我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至于走那么多弯路。

就像晓寒,在兰海的帮助下,她学会思考自己和学校的冲突,学会如何真正对自己负责。

可惜,很多父母不信任孩子,而很多被父母冤枉的孩子没机会遇到兰海。

育儿的根本,永远在于父母始终信任自己的孩子,这信任远比为孩子买学区房更重要!

02

别在孩子出现问题后着急解决

也别在问题刚解决后就停止调整

读书期间,我曾经在一个培训机构兼职。

经常遇到那种,孩子一考差就把孩子送到辅导班,但成绩刚有好转,又马上停止辅导的家长,不管我们怎么劝,孩子需要再辅导一阵才能稳定,他们都不信,总以为我们是为了骗钱。

我一度以为这些家长可能是真的缺钱。

兰海却说出真相:“很多父母总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才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问题刚刚获得解决后又停止了调整,结果导致很多好转后的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又会下滑。这些其实都是成长中出现的正常曲线特征,但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长时间关注的。”

书中讲了林业的故事。

那是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可怜孩子,妈妈病逝,爸爸再婚,从初中开始就把林业送到寄宿学校,一个月回家见爸爸一次,所有人都觉得他不懂事,爱打架,不知道学习。

但林业说:“我很想好好做人,以后找个好工作,能够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为此,他偷偷把生活费攒下,去找兰海求助怎么才可以学习好。

一段时间后,林业学会了找目标,用方法,学习有了进步,甚至,他愿意敞开心扉去袒露心里的伤,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中断了和兰海的联系。

直到两周后,他才出现。

满脸伤痕,是被爸爸打得。

爸爸认为,他现在的成绩挺好,没必要再去找兰海了,林业闹着非要去,父子俩就吵了起来,林业很委屈:“我不明白,我去补习好几个小时才花这么多钱,他请客吃饭也要花那么多钱,现在我好不容易上了轨道,他又觉得我已经好了,不用来了,他怎么能这样呢?”

或许,林业父亲是因为再婚的缘故,忽略了孩子。

但不可否认,很多父母其实都是“林业父亲”。

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着急忙慌找解决方式,孩子一旦有好转,就觉得万事大吉,不是心疼钱,就是觉得不能再浪费时间,又随意中断孩子的调整。

这样的父母,其实并不懂得如何做好父母。

他们只是养活孩子,期待孩子永远听话顺从。

至于孩子的内心伤不伤,他们不理解,也并不是那么在乎。

03

为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门

远比教孩子学知识更重要

兰海曾提到,她去农村支教过。

本来,她是计划去教知识的,可第一节课,看到一群对未来懵里懵懂的孩子,她突然改变了注意,带着一大群孩子去爬山,然后在山顶上,告诉他们,外面是怎样的世界。

兰海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她就和孩子们说德国。

在孩子们惊讶的眼神中,兰海改变了她所有的课程,她一节知识课都没教,每天都在向孩子们灌输外面的世界,最后一节课,她给孩子们上的是“我的愿望。”

初看时觉得挺不理解。曾看过一个新闻报道,很多年轻人会去农村支教,给孩子带去外面的讯息,然后离开,留下怅然若失的孩子,他们会渴望去外面的世界,却没有出去的途径,甚至,曾有孩子偷钱离开农村,只为去见一见高楼大厦。

我常想,如果那些孩子不知道城市的繁华,是否能享受农村的落寞。

或许,这也是让他们获得幸福的方式。

但看到书的结尾,突然明白兰海的目的。或许,了解到外面的美好,会更难忍受现在,可谁又知道,那些透进来的光,会不会也能在某个时刻成为指引孩子的方向呢。

而这也是兰海创办上频教育的初衷,她很少上普及知识,给孩子们上的都是历史辩论课,建筑课,世界艺术课,她会带着孩子们去西安感受文化,也会带着孩子们去德国感受区别。

兰海说:

“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当他们身处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感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时,就能从更多更好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这样就是站得高看得远。”

兰海说,她一直在成长,也一直在痛。

某种程度上,我想这也是很多父母的状态,成长似乎都在痛中才有机会成长。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具体的一二三解决问题的理论,但书中有很多令人惊讶的例子,会让我们看到,育儿专家也有生气的一面,学校也有值得质疑的一面,父母有不可理喻的一面,孩子有令人震惊的一面。

或许,这些都是成长痛的体现吧。

书中提到一个山村老师,教了五十几年的音乐和体育,七十多依然在教体育,兰海带着城里的孩子们去体验生活时,这位老教师,组织学生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让兰海和孩子们惊讶到哭。

我也很感动。更敬佩。

一位老教师,面对学生,在贫苦山村,坚持了五十几年,却依旧对教育充满热情和耐心;而我们做父母的呢,真正教育孩子的时间不过十几年,你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