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千萬不要隨便走出舒適區!

《認知覺醒》:揭祕你想努力卻有心無力的真相!

 

《認知覺醒》:千萬不要隨便走出舒適區!



這是2021年閱讀的第5本書(早起共讀第3本)



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覺醒認知》。


爲什麼說很有意思?


這是我看過的第一本,沒有作者自我介紹,也沒有名人推薦,要知道,現在的出書市場,沒請三五個名人爲自己的書推薦打廣告,簡直都不好意思發,但這本書在豆瓣獲得8.4分評分,在微信讀書上被評定爲“好評如潮”,這就很意外了。


特意去查了下作者周嶺,36歲前是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每天熬夜晚睡,從沒辦法早起,起來也是渾渾噩噩刷手機,但突然有一天“認知”覺醒了:


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爲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於是,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


他連續三年,每天花兩小時學習書籍,並堅持寫每日反思,反思寫多了,愈發覺得對自己的認知和進步幫助非常大,於是,專門開了個公衆號來寫“每日反思“,引起了諸多讀者的共鳴,於是,也就有了這本書《認知覺醒》。

 

《認知覺醒》分爲兩部分:

 

上篇爲“內觀自己,擺脫焦慮“,主要分析個人爲什麼想努力卻無法努力的原因。

下篇爲“外觀世界,借力前行“,主要分析如何抵抗外力盡可能讓自己進步的方法。


因爲是“每日反思“的彙總出書,所以本書在實際的章節中會有不少的重複,相對來說邏輯線不是那麼清晰,而且很有作者的寫作特色:——我看了某本書——實踐——反思。


但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作者提出的很多觀點都會讓人耳目一新。

確實有非常多可以促進我們“認知覺醒“的內容。


01

想努力卻有心無力

是大腦的錯


你是不是很討厭現在的自己?明明不滿意現狀卻又無法努力?


買了一堆書想學習進步,卻連書都沒有拆封?

想着早起運動或學習,卻死活改不掉熬夜刷手機早上賴牀的壞習慣?

本想着利用碎片化時間寫點字,最後卻還是沉浸在無休止的手機抖音裏?


你一定很討厭這樣的自己是不是?


因爲討厭,所以越發想改變,可不管睡前下定了怎樣的決心,發現堅持不了幾天又再次陷入原來的懶惰裏,於是,更陷入到自責和焦慮中,覺得自己這輩子就這樣沒希望了。


想努力,卻總是無能爲力,自責之下,帶來更多的焦慮。

 

但是,親愛的,這不是你的錯,愛享受,這是我們所有人的本性。


作者明確指出,“想努力卻總被惰性打敗“其實不是我們”惰性“,而是我們的大腦天然使然。


我們的大腦分爲理智腦,本能腦,情緒腦。


如果用時間軸來表示的話,理智腦不到1歲,情緒腦55歲,而本能腦已經100歲了,於是,每每理智腦期待進步,呼籲大家:“我們來讀本書學習下吧?“


情緒腦馬上鬧情緒:“我都這麼累了,只想葛優躺刷手機。“

理智腦想再掙扎一下,本能腦已經攤在沙發上了。


不管理智腦多理智,本能腦和情緒腦只希望呆在舒適區,怎麼舒服怎麼來。


換句話說,我們“不努力”不是懶,而是“生理原因”。


當然作者並不是用此理論來爲“不努力”找藉口,而在於分析“無法堅持努力”背後的理論原因:

 

不要討厭“惰性”,因爲這是人的天性,畢竟咱的理智腦就是個不到1歲的小寶寶。

接納“惰性”再前行,反而會有意外收穫。



02

走出舒適區

找到拉伸區


最近,有個非常流行的詞彙——舒適區。


雞湯總是告訴我們,千萬不能呆在自己的舒適區,一定要努力走出舒適區才能進步。


於是,無數想進步的人,趨之若鶩的爬出舒適區,努力發揮理智腦的作用,期待成長爲更好的自己,結果本能腦和情緒腦開始扯後腿,不但沒進步,還開始後悔爲啥不留在舒適區?


基於內觀的理論,考慮到最大化提高理智腦的力量,作者的建議是:

 

走出舒適區(在舒適區,容易因爲無聊而走神);

不要去困難區(在困難區,容易因畏懼而逃避);

要去拉伸區(處於舒適區邊緣,既有成就又有挑戰,進步最快)。


舉個栗子:


書中提到一個叫AMY曹的讀者,她給自己制定了跑步的計劃:


“之前我要求自己每天跑步1小時,靠意志力,我堅持了蠻長一段時間,但是最後還是中斷了,最近我調整了跑步時間,改爲每次30分鐘,最好不要少於一週4次,調整後發現,我可以不用太靠意志力去做這件事,而且會主動想辦法堅持,跑完後會很放鬆,不像之前那樣連續跑1小時會很累很難受,我真的能感覺到這種‘主動做‘和原先’靠意志力做‘完全不一樣。”


她的實操很好的說明了一個問題:

 

好的成長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


作者表示,AMY曹一開始就處在困難區,由於想快速看到改變,她制訂了遠超自身水平的學習,訓練計劃,結果因爲體驗太痛苦而中途放棄,這非常像我們常見的激勵模式。


很多缺少經歷的年輕人都這樣,總想同時實現太多太大的目標,還希望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於是不自覺把自己推到困難區內,於是,總是興沖沖開始,又很快半途而廢。


那麼,如何確定我們不在困難區,而在拉伸區呢?


答案很簡單——憑感覺。


舒適區:天性會選擇你喜歡的。

拉伸區:感性會選擇你觸動的。

困難區:理性會選擇你想要的。


以讀書爲例,天性不想讀書,理性會要求你必須一週掌握一本書,但實際上我們只需要取一個全書最觸動自己的點,然後儘可能去實踐,改變,這樣讀書不僅收穫大,還不會焦慮。

 

所謂成功=好的方法+刻意練習。

 

而刻意練習的核心正是在拉伸區(舒適區邊緣)學習!


想起我的“早起讀書”掙扎,去年一整年我掙扎失敗無數次,因此,我今年調整的方向是,每個月共讀3本書,早起21天,剩下的時間自由安排,可以閱讀小說,也可以偶爾睡懶覺,也奇了怪,到現在爲止,十幾年無法早起早睡讀書的我,在2021年的1月份,已經讀完了6本書,共讀了3本書,完成4篇書評,早起絕對不止21天啦!


而且目前我早起讀書的時間其實只有半小時,若我慢慢進步,能再早起一點我豈不是要飛起?哈哈哈,這個時候,理智腦說話了:“咱天性懶惰,幹不過本能腦就不要那麼誇張,能保持現在的堅持就很棒啦。”


現在想來,這次之所以能成功,原來是因爲我與“拉抻區”的觀點不謀而合!


太幸運了!



03

早冥讀寫運+每日反思

是人生最快捷的加油站


在拉伸區確認自己的奮鬥目標之後,又該怎麼實操呢?


作者認爲,早起,冥想,讀書,寫作,運動,加在一起就是人生最快捷的加油站。


這些每個人都能理解,但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這些理論可不是作者憑空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找到觸動自己的點——實踐——每日反思得出的。


再舉個栗子!

不是錯別字,就是可愛的栗子。


作者閱讀了《四點起牀:最高效的養生和時間管理》,裏面談到的早起對他觸動非常大。


首先:


把時間分成三段:


凌晨4點-中午12點,做當天的工作;

中午12點-晚上8點,做對未來的預測;

晚上8點-凌晨4點,睡覺;


還是擁有八小時的睡眠,但整整比別人的作息多出一天。


其次:


書中提到芝加哥大學的克雷特曼與德門克在實驗中發現,人的眼球會在睡覺的時候來回運動,他們根據這個運動規律發現了“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規律。


健康的成年人睡覺時大多是1.5小時快速眼動睡眠、1.5小時非快速眼動睡眠,兩種模式不斷切換,並且在最初的兩個單位時間內,也就是睡着之後的前3小時中,會進行高質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動睡眠等於熟睡),之後則是淺層非快速眼動睡眠與快速眼動睡眠的組合。


根據這一規律,人在睡眠後的3小時、4.5小時、6小時、7.5小時這幾個節點醒來,就會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作者看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始實踐,發現確實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好處,讓他能夠做規劃,跑步,反思,讀書或寫作,解決困難的工作!


最直觀的就是,早起讓作者寫每日反思,然後匯聚成了這本書。


順便誇一下,作者的每日反思模板也非常nice。


①描述經過——以便日後回顧時能想起當時的場景;

②分析原因——多問幾個爲什麼,直到有深度的啓發;

③改進措施——儘可能提煉出一個認知點或行動點。


僅此而已。“每日反思”有時候只有幾句話,有時候長達數千字,視心而動,視情而定,只要能讓自己更好地看清問題併發生改變就好。


本書共讀結束!


大力推薦此書,原因是:

 

作者彙集,歸納,總結,反思了諸多經典書籍的精華理論;

昇華成讓你扎心的“認知覺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