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姝媚·当下向孩子学习

​ 【三姝媚·当下向孩子学习】

                 士儿

爱长涛去浪。纵醉眼周郎,风波无恙。

戏水白云,避风尘魔域,碧天凝望。

遥对岸花,绿茵梦、低徊难忘。

猿鹤声声,花鼓匆匆,待幽人赏。

春水一波同酿。目送信鸿归,浩歌清朗。

风弄明纱,海天开窗入,任潮来往。

叹镜中人,莫若早、携儿闲访。

数浪花轻开口,安然绽放。



看到 迪恩·德尔·赛斯托在《快行动,慢思考》(Shift Your Thinking)提到对岸的幻想,不禁想起自己曾经无数次在海滩的这一边眺望另一边时,尤其对面有山有岸有绿植时都会忍不住地想,不知对岸的风光是否比我们这边的好?

确实,生活中偏偏有“爱长涛去浪”,喜欢追逐过去,沉迷过去辉煌和惊险的人,也有喜欢“纵醉眼周郎,风波无恙”,即便专业人士明确告诉你,大可放心,你正处于没有风险的境地,却还是忍不住会杞人忧天的人。

即便自己正处于“戏水白云,避风尘魔域”的仙境,却依然不知足,只顾着“碧天凝望”而“遥对岸花”,为“绿茵梦”而“低徊难忘”。隔壁老王家的孩子为何如此优秀,别人家的豪车豪宅不知有多少,为何自己连月供一套小蜗居都供不起?……

对岸”的梦想让我们急急忙忙地和时间赛跑,可是如果我们的快行动只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快思考,总觉得时间不够。尤其对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一早起被闹钟闹醒的你就仿若“猿鹤声声,花鼓匆匆”。

唐代南卓的《羯鼓录》就有记载:

明皇通晓韵律特别喜欢羯鼓和玉笛,常称它们为八音的领袖,其他乐器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有一年二月初的一个清晨,夜雨才放晴不久,景色清明流丽,小殿庭院里,柳芽杏蕊将放未放。明皇上目睹此景由然感叹:‘面对此情此景,怎么能不欣赏,不为他们助兴呢?’左右侍从彼此相顾,都争着准备酒食,只有高力士叫人去取来羯鼓。

皇上马上就命上在轩亭中放情击鼓一曲,定曲名叫《春光好》。明皇神思悠游其中,自得其乐。等到再看柳芽杏蕊时,他们都已经舒展开来了。皇上指着柳杏笑着对嫔妃侍从们说:‘就从这一件事看,还能不叫我天子吗?’由此有了流行至今的“催花鼓”游戏。


不过,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压根不需要像明皇一样利用催花鼓来巩固皇权。为何需要如“催花鼓”那样急促的心情呢?

说得夸张一点,大多数都市人一只脚还没穿好袜子,另一只脚已在门外了。如此仓促的脚步,不禁让人怀疑莫非“对岸”有“待幽人赏”的绝色佳人?

真的到了对岸后,可能你所收获的除了大失所望还是大失所望。正如赛斯托所总结的:

我们眼里的‘对岸’,往往是一种海市蜃楼,一种对‘新得便意味着伟大’‘、改变就一定能扫除障碍’、‘改变就能开发我们的新潜能’的当下累赘。如果将做白日梦的时间利用起来,专注于当下事物,我们这里的草地就可以马上被浇灌,并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得更加鲜绿。”


想想也是,“春水一波同酿”同样的春水酿就的风光,两岸即便有些微的差别也不过大同小异罢了。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就曾言:“我们是愚蠢的,我们在不属于我们的时间里闲逛,却从来没有思考过那些属于我们的时间。


确实,我们应该有意地将生活放慢一点,即便不能找到一整段的时间,最起码可以享受“目送信鸿归,浩歌清朗”的瞬间。

当然,假如有难得的休息,为何要在昏昏沉沉的睡梦中度过呢?最惬意的莫过于在海边找一清净之地,风要来就来呗,“风弄明纱”是一种美妙,“海天开窗入,任潮来往”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享受呢

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又何尝不如此呢?与其躲避在过去和未来中,为何不怀着一颗享受当下的心呢?梁冬在《庄子》导言中就提到“慢慢来更快”的概念,可在现代社会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史蒂夫·泰勒(Taylor,S.)在《时间心理学》(Making Time)一书中就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结论:

我们成年人对过去和未来的概念也会变得很敏感。我们仔细而富有逻辑的思考能力意味着,我们将过去和未来看得和现在同样重要。

在小孩子眼中只有此时此刻——他们从不担心在下周的生日派对上会和他人相处不愉快;也不会不断去回想上周在托儿所发生的事情。与之相反,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现在,现在正在做的事,现在的人和物,以及现在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

而我们成年人是活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不是这个世界之中,也不在此刻——我们开始做白日梦,深思熟虑,活在担心和计划之中。我们的注意没有集中在此时此刻,而是“彼时彼刻”。我们花费太多时间思考未来和过去,为此便对现在视而不见。

故而,与其“叹镜中人”惋惜时间的流逝,或只顾“遥对岸花”沉迷于未来,而在不属于自己的时间里闲逛,为何不“莫若早、携儿闲访”多和生活在此时此刻的孩子们在一起“数浪花轻开口,安然绽放”呢?


笺 注

①醉眼周郎:《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郎顾便被后人用来咏乐曲或知音。唐李端《听筝》:“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此处借指专家。

②花鼓匆匆:唐南卓《羯鼓录》:"上(唐明皇)洞晓音律……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后用作酒令。"催花鼓"亦用作游戏。此处借指为了海市蜃楼般的目标而形色匆匆。

③目送信鸿归:源自魏晋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其十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备 注


1、此诗词押中华新韵,毕竟新时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词汇。按史达祖的《三姝媚·烟光摇缥瓦》格式填词,并已通过“诗词吾爱网”的在线检测。

2、图源自网络。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古典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自听了余秋雨先生关于《秋雨书院: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座后,不再纠结诗词后面的白话文是该起名为“创作背景”还是“诗词自评”。中华古典诗词是思想的礼花,后面的白话文则是思想的礼花引发的欢宴。也就是说中华诗词+现代散文就是士儿的个人标签。

6、以诗为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艾略特在一九三0年为约翰逊博士的《伦敦》和《人生希望多空幻》两首诗的合订本作序时写道:“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现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诗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敏感和意识来发现他们与前一代人感觉不同,必须使用不同的词汇。”——告诫自己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更要有代表我们时代的语言。

7、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8、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对现代心理学知识的消化而进行积极自助的同时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这也不违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

9、南怀瑾在《庄子南华》中就提到:“我经常说,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都在文学里面,尤其诗词里哲学思想非常多”。其实,也有更多的经典书籍成为了诗词的典故,应该说诗词最大限度地囊括了中华文化。因为喜欢上诗词,以前枯燥无味的传统经典变得生动可爱起来,或许这便促使我不由自主地去涉猎除了历代诗词外的典源——《庄子》、《世说新语》、《史记》、《论语》、《论语》、《山海经》等。同样地,既然古代诗人能将本土的百家思想入诗词,也能将外来的佛教入诗词,为何我们不能在写作古典诗词时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全球化特色呢?希望自己的诗词能够尽量地挖掘出能代表古今中外的多个维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