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讀莊

近閒時開始讀年初給自己定的年度閱讀目標之一——讀莊子。我選用的這本是比較通俗入門的《莊子全書》,拿到手上也是厚厚的一本。

因爲書纔剛開始讀,這麼厚的一本也不知道要讀到什麼時候(以目前的空閒時間來說)。所以只能一邊按照我閱讀的速度和節奏,一邊跟大家分享一下了(也算是我的一種讀書筆記吧)。

書纔讀幾頁,當然是“逍遙遊”這篇的其中的段落。

這段的原文是這樣的: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譯文是這樣的:

故有些人才智能勝任一官之職,行爲能合乎一鄉人的心願,德行能符合國君的心意,德行能符合國君的心意,取得一國的信任,他們自以爲不錯,也就像小池澤裏的小雀一樣,而宋榮子嗤笑他們。宋榮子能夠做到整個世界都讚譽他而他也不會更加勤勉,整個世界都非議他而他也不會沮喪。他能認定內我和外物的分別,能辨別光榮與恥辱的界限,就這樣而已。他對於世俗的聲譽並沒有汲汲去追求。即便如此,他還有未曾樹立的境界。列子乘風而行,樣子輕妙極了,過了十五天才回來。他對於求福的事,並沒有汲汲去追求。這樣雖然可以免於步行,但還是有所依待。

如果能順着自然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以遊於無窮的境域,他還有什麼必須依待的呢!

所以說,至人無一己私念,神人無功業的束縛,聖人無名聲的牽累。


編者的對這段的解讀是這樣的:

“無己”是指忘掉自我的偏見,“無功”是指不求建功立業,“無名”是說不求名聲流傳於世。三者都是世人難以企及的人生境界,因爲人都是不由自主地迎合世俗觀念,爲自己設定重重目標、種種界限。

列子對世俗種種十分淡然,他乘風而行,自由自在。而人們多隻看到列子飄然風上的灑脫,注意不到列子仍要借風力而行。這就好比現實中,人常常幻想,如果能隨心所欲就好了。卻想不到“隨心所欲”畢竟以“欲”爲前提。心中有欲,則心必隨欲而動,受制於欲。這和莊子理想中的自由相距甚遠。在莊子看來,只有“無待”,即拋開任何外在條件,纔有可能實現真正的自由。雖然對芸芸衆生來說,要達到這種境界十分困難,但人至少可以嘗試着擺脫世俗觀念的束縛,將心思從對功名利祿的渴求中解脫出來,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找尋真我,獲得通達恬淡的內心。心通達了,人生也隨之開闊;心恬淡了,煩惱必然減少許多。


這次想說的便是這段的最後一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編者對他的理解和和解讀當然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每個人的看法、維度與角度是不一樣的。要說明的是,我這裏只摘取了一個段落,爲了避免斷章取義,建議大家先從此篇的開頭來讀。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在想這句話是否有背後(隱藏)的深意,或者說是否具有引申的涵義呢?作者在開篇例舉的鯤、鵬、蜩、學鳩、朝菌、蟪蛄、冥靈、大椿等難道只是單純的爲了對比嗎?我們都知道莊子的哲學的主題是“自由”。那麼這些對比的例子與“自由”又有什麼聯繫呢?

所以根據前後文的邏輯,我作了一下我個人的猜想。以下是我對這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解:

至人無我的“無我”,我認爲是“無分別心”。這種境界的人格局已經非常之大了。在他的眼中,人與萬物皆平等。沒有了分別之心,沒有相互之間的對比,就沒有孰殊孰劣了,因爲萬物皆被他視作平等,你說有多自由?

神人無功的“無功”,我解釋爲“無慾無求”。雖然如此解釋,但是莊子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彼此依附着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的。拿慾望來說,任何欲求都是依附在某種事物上面的,所以莊子真正想說的是,既然我們做不到真正的無所欲求,那麼我能做到的就是將慾望本身看淡,這樣我們才能接近全然的自由。(又,最近不知道從哪裏聽到一句話,大概是這樣說:一個人在跟別人面前吹噓自己沒有慾望,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慾望,所以真正沒有慾望的人是實屬罕見或根本就不存在的。)

聖人無名的“無名”,我解釋爲“無執著心”。沒有了執念,人心便自由了。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淺見,由於學疏識淺,說的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多包涵。那麼,下次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