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杆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系由網絡信息轉載,未知出處,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案例一:

“薯條問題”——複雜問題簡單化 簡單問題標準化

    有人曾在某中東國家的一家酒店打工,他把中式的烹飪方法融入西餐,做出的料理頗受歡迎。但他卻常因炸薯條而捱罵,因爲對薯條一點概念沒有,總是難以把握炸薯條的軟硬程度,撒鹽量的多少。“炸薯條真是一件複雜的工作!”

麥當勞的炸薯條讓他十分感慨:“看看人家炸的,每次效果都一樣!”直到有一天他遇到麥當勞的一位高管——

“向您請教個問題行嗎?”

 “好呀,您說。”這位高管十分客氣。

“麥當勞的薯條炸多久?”

“3分鐘!”這位高管脫口而出,陳很驚訝,“這麼快?那油溫是?”

“168攝氏度!”還是脫口而出!

“這麼精確!那這溫度如何控制呢?”

“你控制它幹嘛?設備是恆溫的,時間是定時的,2分45秒機器會叫,這時需要把薯條晃一晃,一會兒就拿出來了。”

這就是麥當勞!它的炸雞、物流、營銷等各個環節全都這樣科學量化,全部標杆化,就這樣做到了世界500強和餐飲行業龍頭老大。

有所思:正因其簡單才得以成功——成功的標杆管理就是要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標準化!

 

案例二:

標杆管理“四化”之“模板化”——各關鍵環節的執行要有明顯的參照標準

標杆管理的真正追求——解決“效率成本”問題

華爲總裁任正非有一次“著名的反思”。他說:華爲的幹部員工喫苦耐勞、戰鬥力強,就像八路軍。但我們十幾位中高管連續加班十幾天還沒做好的事,香港公司的一位女祕書十分鐘就做完了,爲什麼?——原因是香港公司的標準明確,女祕書在工作中大量使用“工作模板”,很大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據統計,中國企業的成本與能耗是日本企業的3—5倍,但中國的經濟總量卻超越了日本。許多人認爲中國企業的優勢在於“勞動成本”(工資)低。是這樣嗎?中國企業的“勞動成本”真的很低嗎?

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從工作效率的角度來看,中國企業的“勞動成本”相當高,至少內地比香港高。上述事例中的女祕書,雖然月薪高達幾萬元,但是平均到一個月內所完成的各項工作上,她花十分鐘做完的這項工作“勞動成本”才幾百塊錢!內地企業的十幾位高管半個月做完一項工作,姑且把這幾位高管的月薪算作三五千元,那麼這項工作的“勞動成本”已是那女祕書的百倍甚至千倍了!

“效率成本”國內企業幾乎無人考慮,“不怕國人漲工資,就怕國人不長效率”。而全方位的創造工作中的模板,並使之不斷升級標準,纔是解決這“效率成本”問題的唯一途徑,這正是標杆管理的真正追求。

案例三:烤鴨問題與中國式的“少許”-----量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次餐飲行業研討會上,有人說起自己的餐廳就在肯德基旁邊,但是客流量比起肯德基卻少的可憐,於是有人感嘆道:“瞧瞧人家肯德基,量化管理,做什麼都有數據有標準,而我們中國餐飲,自古以來都是一律“少許”!我們開總店就賺錢,開分店就破產。”

爲什麼會出現上述問題?因爲我們無法量化:假設總店重金聘請大廚,不同的菜品撒鹽量不同大廚心裏有數。而分店則退而求其次聘請次等的“二廚”,完全按心情撒鹽。菜品或鹹或淡,最終顧客會越來越少。歸根結底,我們缺少量化管理!

中國其實也有堪稱模範的“量化管理”,例如北京烤鴨:所用鴨子全部採用“生塞楞灌”的方式餵養,使其每隻肥瘦均等,相差不過半兩;片鴨子講究每隻都是108片,絕無差池;烤制之前鴨皮刷油均用量杯,放調料也全部量化。經此工序烤制的鴨子,每一隻都是最佳狀態!------正是這種量化式的管理爲全聚德的連鎖發展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有所思:對標管理,正是要在管理工作中找出量化薄弱的環節,進行“烤鴨式量化”,形成標杆來規範全員,以達到管理的最佳狀態!


案例四:異業對標之要素對標法-----美孚石油聚焦“烤鴨問題”

    美孚石油公司曾是全球行業第一,但其管理者仍在加油站爲顧客提供加油服務的過程中發現如下問題:1、加油服務太慢,顧客等不及就流失到別的加油站。2、服務態度差。3、由於前兩個原因而造成的----顧客除非不得已,否則不來美孚。

美孚試圖從日常的工作方式中查找原因並解決問題,但非常困難----因爲身陷廬山。管理層考慮到去對標,可美孚那時是行業第一,很難找到優於自身的同行企業來對標。但美孚的管理者對“卓越”永遠不懈追求,他們把之前提到的現象提煉出三大“要素”:1、加油服務慢----“速度”是要素一。2、服務態度不好----“微笑”是要素二。3、除非不得已,否則不來美孚----“忠誠度”是要素三。最終針對三要素成立三個研究小組,分別去找標杆。

“速度”小組找到了職業賽車隊。在風靡美國的印第500汽車大賽上,他們觀察到車隊人員着裝統一,佩戴無線電耳機,站位標準,動作也有標準化流程----幾秒鐘完成哪些動作。速度小組把這種標準化引入美孚加油站,同時開闢快速加油通道,使服務速度得到提升。

“微笑”小組選擇了“全美最溫馨酒店”----麗嘉卡爾頓酒店。經協商小組成員去做酒店實習生。他們發現麗嘉酒店在個性化服務方面力圖完美,客戶數據庫相當完善----他們存有幾乎所有入住過該酒店客戶的個人信息,竭盡所能關注服務細節。比如某客戶愛喫甜點,他的這一喜好就會錄入數據庫,下次入住酒店就會提供甜點。這一點被美孚公司借鑑。小組成員還發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狀況:酒店每個員工都有超強服務意識,對客戶像親友,微笑發自內心,服務主動而不考慮個人得失,比如顧客租不到車,就有員工會把自己的車租給顧客用。這種事數不勝數。員工們爲何對顧客如此盡心呢?原來麗嘉酒店提倡尊重文化,時時處處爲員工着想,公司有專用的員工應急機制來解員工之難,使員工沒有後顧之憂。這樣員工在這裏工作就會很安心,懷着感恩之心去服務顧客。

“忠誠度”小組選擇了“全美回頭客大王”----家得寶建材超市。這裏的顧客基本都是老主顧,熟悉到可以和營業員拉家常。他們發現一個顧客拿着片葉子在和一位非花卉售賣區的員工聊天,這位員工指導客戶養花竟像花卉售賣區員工一樣遊刃有餘。原來,家得寶的培訓機制非常完善,公司每年都會出資讓員工接受培訓,當然,也規定每位員工受訓回來後作爲講師和大家共享知識,因此每位員工都是多崗位專家,顧客無論在哪個售賣區都會得到超值且貼心的服務。

    麗嘉和家得寶的員工在充分得到公司的尊重後,潛移默化中將“尊重”傳遞給顧客,其服務發自內心,自然讓客戶滿意。

對標之後,美孚把這三項內容(工作標準化、尊重員工、培訓機制)引入管理中,這一系列改造使得美孚第二年的銷售額增加了百分之十!

有所思:

1、通過上述案例理解什麼是要素對標法。

2、此案例可以用來匹配對標管理意義的闡述(管理手段變革創新;效益效率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續:世界著名的星巴克咖啡和美國西南航空公司都向美孚對標,提出了最讓人舒服的口號----員工第一,顧客第二。經過這方面的努力,員工凝聚力形成,企業從中獲益。)


案例五:異業對標——形成核心競爭力

泰康人壽----一家規模不大卻發展奇快的保險公司。其呼叫中心被評爲“中國最佳呼叫中心”,據保監會統計,近幾年保險市場中泰康人壽投訴率最低,客戶滿意度最高。

泰康成立初期,一度因知名度和認可度低而陷入困境。年度指標壓力巨大,造成新員工流失極快。留下的員工爲了完成銷售額不惜連蒙帶騙拉單子,造成泰康人壽口碑極差。總經理陳東昇急了:品牌傳播最好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口碑傳播,而我們的口碑如此差該怎麼辦?

一次偶然,陳東昇聽到一位女員工“吹捧”某品牌家電服務特別好。原來她買了一臺彩電,廠家不但送貨到家,還細心指導她調試使用,離開時還主動幫她把家裏垃圾扔掉。第二天,廠家客服主動電話詢問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態度是否滿意,並承諾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於是這位員工大力推薦同事們都買該品牌家電。

陳東昇聽後馬上聯想到:這不正是泰康所需要的口碑效應嗎?瞧瞧人家家電企業,售中有規範,上門服務有標準,售後有回訪。我們沒有任何標準和規範,怎會有口碑?很快,泰康在經理級會議中確定出相應的標準:如客戶面談的“幾個確認”、成立呼叫中心、增設電話回訪;並將業務話術和工作流程規範化標準化。

很快,泰康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市場快速擴展。從2007年開始,保監會從客戶感受的角度,對行業內保險公司進行大規模評選,其中比較關鍵的指標包括:產品設計的人性化程度、代理人的職業素質水準、服務網絡分佈、理賠服務的方便程度、服務創新能力以及保險公司的未來發展潛力等要素。在該評選中,泰康人壽已蟬聯“最受信賴的壽險公司”桂冠多年,可以說“對標”成就了泰康!

有所思:閉門造車就如“井底之蛙”,應當經常關注外界,嘗試模仿借鑑外行業一些成熟的管理方法。

泰康人壽的對標方式就是典型的異業對標,從家電行業學習和模仿,完善了保險行業“規範化”這一價值要素,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滿意度度最佳,解決了“口碑”難題,從而拓展了市場。


案例六:強者真正的核心能力——“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通用的產品和服務範圍廣闊,從飛機發動機、水處理和安防技術,到醫療成像、商務和媒體,客戶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其在世界500強的排名中始終位置靠前。談到通用的成功就要談到它的三環戰略(保留和增強核心圈、高科技圈、服務圈),而通用能使此戰略成功的必要條件則是——做對事,用對人,拿得起。

做對事:正確的做事——採取“三環”戰略;做正確的事,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

用對人:“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遠比開發一個戰略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通用對做好具體工作有多麼重視,從中體現的是腳踏實地的工作精神,而不僅是選拔好的人才這麼片面。

拿得起:這體現在通用的管理制度及體系,採取了科學的網絡化結構。

通用的以上三個支持因素緊密連接並體現着它的主腦——“基準”,也就是精細、科學的衡量標準,即“標杆”。試想,通用的員工憑藉什麼“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當然不僅僅是憑經驗和態度。

大例子是航空發動機,通用在幾十年前技術就已經相當成熟,而中國的技術卻連仿製都跟不上。原因正在於技術標準,一個航空發動機有數萬個技術環節,再加上設計環節,會有上千萬個環節。每一個環節的細小錯誤都將導致機毀人亡。通用經過幾十年有意識的“沉澱”,建立了項目豐富得令人咂舌的各項標準。而我們沒有這些標準,怎麼能獲得生產能力?

小例子是擦玻璃。有位高管曾抱怨某清潔工玻璃擦得不乾淨,通用的一位高管就笑:“誰擦都應該很乾淨,我們不能只靠態度工作。”這位高管很詫異:“不靠認真的態度靠什麼呢?”

答:“靠科學的標準,在通用,核心區的玻璃按規定要擦三遍,第一遍用按比例稀釋的肥皂水;第二遍用清水,第三遍不用水。最後玻璃要零水漬、無異味、一塵不染。”

問:“那麼具體怎麼擦也有規定了?”

答:“是,先用海綿,再用玻璃刮子,最後用乾布。爲了保證效果,每次必須橫擦三下,豎擦三下。”

有所思:“認真做”和“做到位”相差甚遠,憑態度和經驗,實際上是“撞大運”。目標效果要明確才能衡量成績,操作流程標準化才能保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通用如何實現了自己的偉業?因爲它關注了每一個環節的科學標準,並將每一個標準儘量精細合理,這樣工作就有了“基準”。在這種前提下,“用對人”和“拿得起”就很好理解了,所有工作都有基準,只要找認真嚴謹的人來做已經很規範的工作即可,並不一定要找一個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

通用之所以強,其根本在於多年來“基準管理”的成功。


案例七(類似案例六):法國核能公司幾十年的“沉澱”

     曾經核電站從規劃設計、建設,到日常運行都是由法國專家來負責,讓人十分震驚。

經瞭解,中方的核電技術不比法國差,但目前中方只能給法國公司做一些輔助工作,法國核能公司的一個專家要頂中方十幾個。差距在哪裏?

院長道:“法國公司經過幾十年沉澱,工作中使用的作業指導書、操作規程、工作標準,精細嚴謹到讓人難以想象,每個動作都有相應的標準。而我們擁有的只是大量的經驗!而核電如此精密的領域依靠經驗來工作無異於天方夜譚。”

“那麼他們的工作是如何沉澱的呢?”

院長:“我們多次試圖瞭解,但是無論法國人、美國人還是德國人,反應都是一樣‘你要設備?好!我賣給你。’‘你要技術?行!我高價賣給你。’‘你不會用?那好辦!你出錢,我派專家指導你!’‘你問我怎麼研發出來的?標準怎麼做的這麼精細?你買我的工作標準體系吧!’沒有人會告訴你,因爲這纔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有所思:企業要想進步,研究建設自身的標準體系纔是硬道理,要注意全方位的知識“沉澱”。


案例八:美國空軍對標求精——流程型對標降低成本 提升戰爭效能

    美軍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發現後勤成本太高,於是着手研究戰爭開支。進而發現基地建設維護費用和後勤人員開支嚴重超標。

    美軍嘗試取消一些基地和後勤人員,卻發現根本行不通。因爲F-16執行襲擊任務返回後要等很長時間纔可以裝彈加油再次起飛,但任務緊急不能等待,於是後勤只好擴張基地面積、增加基地及人員數量—“用規模來換速度”,規模大自然成本也大。爲了壓縮規模降低成本,美軍找到了對節能減排很有一套的友軍—以色列空軍。通過對標發現:以軍的坦克裝甲部隊加油都是流水線式的,有專門的加油團隊,裝彈團隊和其他保障團隊。而F-16則是一個團隊負責一架飛機的裝彈加油等所有作業,整個流程45分鐘才能搞定。

    美軍馬上將作戰飛機的保障流程進行再造,變爲流水線作業,最終使每架飛機的後勤作業用時降至28分鐘,從而使後勤基地、團隊作業等規模降低,節省了上百億美金的戰爭成本。


案例九:可量化的纔是可以衡量的,可衡量的纔是可以管理的。

某國有大銀行曾發生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某君業務能力很差,人緣也不好。在奧運會工作期間因工作標準要求高,業務繁雜,此君適應不了緊張的工作當場暈倒。至於是不是故意逃避責任,只有此君心裏清楚,反正工作交由別人去處理了。

奧運工作結束之後,該銀行要表彰先進工作者,因爲沒有什麼可衡量的評價標準,大家實際上的付出好像都“差不多”,那麼至少此君還暈倒一次吧,最後領導就把“先進工作者”的稱號給了他。獲悉此事之後,大家在下面大罵領導瞎眼,不再積極工作。

這就是沒有科學的“衡量標準”而鬧出的笑話,如果沒有科學的標準,就不能有效的評價和管理,最終造成原本優秀、勤勉的員工走上了慵懶之路。

有所思:“讓所有的工作變得可衡量”是我們實施標杆管理所追求的本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