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70 关于幸福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但是你又研究过什么是幸福吗?你的幸福又是什么呢?哈佛幸福课的讲师提出“幸福=快乐+意义”,他认为幸福是短期愉悦体验与长期社会价值的一种结合。根据快乐与意义这两个维度,可以把人们分为自我实现、忙碌奔波、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四种类型。




自我实现型是快乐与意义并重的人群,就像李嘉诚所提倡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忙碌奔波型追求意义而常常忘记当下的快乐,比如那种工作狂人,每天为一个个目标而奋斗对他们来说就能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在完成目标后才感到幸福,那么他大概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挖更大的“坑”,总是在短暂的快乐与焦虑中摇摆吧。享乐主义型比较关注当下的快乐,但是意义不足容易使他们面临倦怠和无意义感的问题。比如突然中了一千万彩票的人,很有可能在初期的兴奋与新鲜过后,后面临这样的问题。最后的虚无主义型呢,既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意义,对未来无信心对当下又无能为力,长此以外很容易焦虑抑郁。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呢?古典老师提供给我们一个“幸福笔记”的工具,即回想上周让你印象深刻的关于幸福的5件事,然后分别从快乐和意义两个维度去打分,0-10分,最后通过分数比较来判断自己属于哪种类型。不管你属于哪种类型,都可以通过加快乐或者加意义的方式让自己更幸福。比如忙碌的人可以专门留出“与自己约会”的时间,享乐主义可以给自己增加些意义感,虚无主义可以进行动机检索,选择给自己加快乐或者加意义。

回顾一下自己上周幸福五件事的话:1 和大闺蜜聚会(快乐 8分 意义6分);2  完成工作上某作业  (快乐5分 意义6分);3  按时上舞蹈课(快乐8分 意义8分);4  读写族毕业(快乐5分 意义8分);5 自己待著看了4部运动电影(快乐5分  意义 2分)。看来我是自我实现型,稍微有点享乐主义的影子,我觉得挺好的啊,很满足,我就是这个样子。

每个人追求的幸福不一样,有人就喜欢忙来忙去,有人就喜欢到处耍,有人就喜欢什么都不做,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嘛,我想不对他人妄加评论,尊重每一个人独有的生活方式,也是守护他人幸福的一个点。今天写完这篇文章,按时打卡,小确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