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之《慢慢變富》

投資是一件具有「正向螺旋」效應的事情:汲取書本教材、成功人士經驗中的精華,不斷吸收不斷反芻。然後將這些習來的理論,運用到上市企業研究中,從而不斷精進。

在投資領域,我一直在做兩件事。一是,藉助公開信息(招股說明書、年報、券商研報、投資者調研記錄等)並結合優秀的估值網站(理性仁等),持續挖掘值得長期投資的好企業;二是,持續閱讀價值投資理論與實戰相關的書籍、文章,不斷給自己充電。

國慶期間,讀了兩本不錯的書,一本來自於李傑的《公司價值分析案例與實踐》,另一本則是雪球知名投資人士張居營的《慢慢變富》

今天和大夥聊聊我讀《慢慢變富》的一些啓發。

…… 《慢慢變富》一書,分爲五大篇,分別是思想篇、選擇篇、估值篇、持有篇、修養篇。讓我收穫最大的,是選擇篇和估值篇。當然其他篇幅寫的也很不錯,特別是對於價值投資入門的夥伴們來說,非常值得一品。

在“選擇篇”裏,作者說明了他投資中建立的投資負面清單(八不投)

強週期的不投,重資產的原則上不投,單純炒作概念的不投,處於強風口的不投,熱衷講述重組的動人故事的不投,不在行業內相對勝出的不投,處於快速易變行業的不投,看不懂的不投。

這裏說說我自己的一些解讀:

強週期類股票(如航空、船舶運輸、化工、有色金屬等)之所以不推薦投資,主要是由於普通人很難把握其行業景氣變化的拐點,失敗的概率更高大。而弱週期類股票,如消費、醫藥等,屬於剛性需求,容易走出長期大牛股,比如貴州茅臺、伊利股份、恆瑞醫藥、東阿阿膠、雲南白藥、雙匯發展、海天味業等。

重資產企業,其發展依賴於大規模資本開支(開建工廠和生產線),固定資產投入大,資產折舊率高,企業利潤率普遍不高。特別是,一旦經濟形勢不妙,重資產企業很有可能會由於供過於求,導致產品、庫存積壓。營收大幅下降的同時,固定資產折扣、攤銷費又非常高,從而**導致企業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甚至鉅虧。

關於輕資產和重資產的劃分,學術上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標準。通常是看固定資產佔公司總資產的比重,如果固定資產佔比大於50%,就屬於典型的重資產企業了;小於30%的,就屬於輕資產企業了。 此前我一直在研究的幾家公司,海康威視2018年固定資產佔比8%,千禾味業2018固定資產佔比21%,東方雨虹2018固定資產佔比15%。都不屬於典型的重資產企業。關於“不在行業內相對勝出的企業不投”,換言之就是說要投就投行業龍頭。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從歷史經驗來看,龍頭企業的長期投資收益率更高,體現出強者恆強的特徵。

投資講求的是確定性,如果這個公司已經在競爭中佔據上風,投資這個企業的確定性就更強。比如海康威視、東方雨虹這類企業都屬於各自細分行業中妥妥的龍頭老大。 最後是“處在快速易變行業的不投”,比較典型的就是科技類股票**。因爲這個行業的變化非常快,就連巴菲特也很長時間根本不碰科技股。不過,老爺子最終還是投資了蘋果公司,甚至成爲了蘋果第3大股東。而蘋果也非常爭氣,目前總市值突破1萬億美金,是全球第一家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的科技企業,它已然成了巴菲特的搖錢樹~ 對於科技企業,分析難度的確很大,我在研究海康威視時就深有感觸。

所以,投資科技類股票,我的心得是一定要從已成爲行業王者的企業中選,儘管未來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但龍頭勝率相對更高。我個人非常看好中國科技企業的未來,如果認爲投資科技類個股比較難的話,不妨考慮定投科技ETF指數基金,定投週期至少放個5-10年,長期收益應該不會差。

以上說的是負面清單,符合負面清單特徵的股票,儘量不碰。那麼篩選股票有哪些正面清單呢?

作者提到了選股的5性標準和9把快刀。 5性分別是:長壽性、穩定性、盈利性、成長性、有德性。9把快刀則包括:比較優勢、經濟特權、文化血脈、平臺生態、連鎖服務、知名品牌、行業命相、央視廣告、養老股票。這裏就不做展開了,有興趣的朋友直接翻書去吧。

其中,具體在財務上如何選股,他給了4個主要的看點:

第一,ROE(淨資產收益率)是長牛股的金標準,最好使用加權扣非後的roe,最好長期大於等於15%。同時,一定要通過杜邦公式來加深去roe的理解(roe=銷售淨利率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從而去了解它的生意模式,到底是高利潤率型的,還是薄利多銷型的,或者是槓桿經營模式的。

第二,看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這也是幫助我們去研判未來企業成長空間的手段。行業集中度如何?這家企業在市場中目前的份額多大?未來能有多大的成長空間。

第三,看企業的毛利率和淨利率情況。要去深入分析這家企業的毛利率、淨利率長期高於同行的背後深層次原因是什麼?是品牌溢價、規模優勢、成本優勢、全產業鏈化,還是管理文化的優勢?同時,可以對標全球,將其與海外市場的成熟標的進行比較,從而幫助我們判斷一家企業未來的毛利率、淨利率還有多大的空間?

第四,看自由現金流。包括兩個角度:一是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佔淨利潤的比重,這個比例越高越好,超過70%以上表示現金流是相對健康的。這個指標有助於我們判斷這個企業到底是賺的真金白銀,還是僅僅是應收賬款,白紙一張。二是看自由現金流本身(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資本開支)是否持續爲正。不過對自由現金流的分析要結合企業所處的生命週期來分析,對於處於價值初創期、擴張期的企業,自由現金流有時候並不充足,但只要他們的競爭地位不易被顛覆,可能同樣具備投資價值。

…… 在“估值篇”裏,作者簡單介紹了常見的相對估值法:市銷率PS,市淨率PB,市盈率PE和彼得林奇比較推崇的PEG法(PE/盈利增長比率)。對於這些常見的估值方法,推薦大夥去看多爾西所著的《股市真規則》一書,講的比較詳細。

作者比較欣賞PE估值(市盈率),這種估值方法也是目前最主流、最常用的估值方法。當然,PE估值法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企業,對於強週期企業、虧損類企業等都是不適用的。

我個人也比較認同PE估值的方法。這會讓我們在做投資研判時變得更加容易一些。因爲市盈率PE=Price/Earning,分子是企業市值,分母是企業淨利潤。那麼,把公式調整下就是Price=PEEarning,即市值=市盈率淨利潤。從公式中我們可以知道,一家企業的市值取決於2個因素:公司賺取的淨利潤(盈利能力),市場對這個公司給予的估值。

**未來3-5年公司淨利潤的預測,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一家企業的生意模式、競爭優勢、財務數據等後纔有可能做出一些相對靠譜的研判。這也是企業研究最核心、最費神、最考驗能力的地方。

而估值呢,則取決於市場的情緒、大衆的預期,這是無法被個人所左右的,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是,我們卻可以結合多個維度去分析企業未來的估值水平,比如:

《笑傲股市》的作者威廉歐奈爾指出,美國曆史上的大牛股的市盈率多數在20-50倍之間;西格爾教授在《投資者的未來》一書中也提到,旗艦型企業(龍頭)擁有20倍或30倍的市盈率並不過分;美國股市的長期估值中樞在15倍市盈率左右;中國A股的歷史估值區間大體在10-40倍之間。

作者本人也曾對A股的長牛股做過數據回測,指出在2008年大熊市底部時,貴州茅臺、雲南白藥、東阿阿膠、片仔癀、同仁堂、恆瑞醫藥等當時的市盈率大多在27-37倍之間,就算按照後來的業績推算,當年的**動態PE也都普遍高於20倍。

** 綜合以上,我個人認爲20倍市盈率是一個比較中性的估值。當然,行業屬性不同,市場給予的估值區間也有所不同,比如傳統制造業,相比於醫藥行業,估值肯定會更低。而同樣是醫藥行業,具有創新優勢、研發優勢、規模優勢的醫藥企業,也會比普通醫藥企業擁有更高的估值(溢價)。

與此同時,除了看所處行業的平均估值水平外,也要結合自身歷史盈盈率估值走勢,判斷目前所有的分位值。並結合公司的競爭優勢對未來的市盈率估值上下調整(比如明顯優勢型企業、龍頭企業的估值可以進一步提高至25倍,而優勢不明顯的企業估值可以降低至15倍)。

我們如何判斷目前的價位是否具有投資價值,是否有足夠的安全邊際,有個很實用的方法,作者的做法與我不謀而合,那就是進行情景測試

具體來說,假設投資者希望3年後投資利潤可以翻番,那麼屆時的市盈率分別用10倍、15倍、20倍、30倍等不同情境下,倒推對企業利潤增的要求,來判斷勝率如何。這種情景測試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評估未來最悲觀的情況下(如未來3年公司淨利潤增速不如預期,且屆時市場給予較低的估值,即所謂的“戴維斯雙殺”),我們的投資損失會有多少。

…… 這本書,我給它的評分是7分。總體來說,還是值得一讀的。特備是對於價值投資入門的朋友來說,應該能有挺多收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