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我會有多少錢?

最近在上「豐碩人生」的課,對於家庭財務的關注和計算是前所未有的多。這幾天發揮了我的本行,做了一個表,計算出了在不同情景假設下,家庭財富變化的情況。我一直覺得我不太善於長期思考,但當把表格的時間拉到2050年,感覺視野也長遠開闊了很多。

基本假設

表格裏的基本假設見下圖,主要是投資收益,工資增長率,通脹率。情景假設就是孩子的年份,還有孩子帶來的花銷是原來花銷的多少倍,以及孩子的教育情景假設。表格裏的假設數字通過公式連到下面打馬賽克的表裏,可以看到變動假設的時候對財務狀況的影響。另外是否財務富足一行,是用公式計算出當投資收益可以覆蓋安全、成長、夢想加總的支出時候,稱爲達到財務富足,公式結果爲「Yes」。

沒有算進去的有父母養老加醫療、創業、二胎。因爲時間和花銷的不確定性都比較大,算起來比較混亂。也看到了有醫療支出時,如果能通過保險來覆蓋,會減少很多的總體財務情況的不確定性,近期打算重新配置保險。

啓發——時間的力量

首先拉到長遠的時間週期來看,這種感覺非常不一樣。當我做表的時候,會發現能想到的不同情況在增加,雖然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更能看到未來不確定性的來源是什麼。

並不是之前想不到未來會有這些不確定性,而是在沒有落到紙面上的時候,粗略大概想一下就結束了,能逃走的話就不去直接面對了。

也看到了假設中小小的百分比真的十分關鍵,資產收益是5%還是8%,工資增長是5%還是10%,放到更長的時間週期來看,會發現對資產的影響是巨大的。下圖是一個40歲家庭時總資產的敏感性分析,百分比指的是新假設相對於我們的基準假設是多少,比如5%收入增長,6%投資收益是基本假設,那它對應的就是100%。會發現僅僅改變投資收益率和10年收入複合增長率的假設,最高最低結果的差距就有3倍!

而且越往後,越能看出來資產積累從而帶來的投資收益的重要性。看到隨着資產增長,投資收益不斷增加,從而帶來的財務富足,感覺到安心和確定。

另外,通脹的力量也是很強大的,我假設的通脹只有2%,如果假設3%的話,2050年的支出會增加小几十萬。不管是通脹還是投資收益,都是時間帶來的複利的力量。

當然,我的假設大概率是不準的,不過即使不準,有一個可以看到的數字也算有了個基準。

關鍵情景1:職業發展

在一個假設情景裏,我繼續做之前的工作,收入增長比較穩定。在第二個假設裏,我幾年後轉行,收入下挫,但是收入增長時間由10年變成了15年。雖然從數字上看,好像最後穩定的收入差的不太多,但是其中財務上的不確定性驟升高,當然可能內心的價值感也會驟升。把這個假設拉出來表格,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轉行在財務上可能的影響。而那些不能用金錢衡量的,就是情感了。

關鍵情景2:孩子

如果要孩子的話,幾個關鍵假設是:什麼時間要?有孩子會多花多少錢?以及要幾個?

做完表之後,我的一個感覺是:儘量早點要孩子。按照基準假設的話,我們40歲孩子剛上小學,50歲的時候孩子才上大學,可能已經退休了,孩子剛剛參加工作。不管是體力上還是精力上,都覺得有點umm……

在孩子的假設裏,對於開支的最大影響變量是: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我算了國際學校、學區房的可能性,可以負擔得起但是都很貴。真的要在學校上花這麼多錢嗎?而且私立學校大部分很遠,真的要在小小年齡讓孩子寄宿嗎,或者每天巨長的通勤時間嗎?真的想讓孩子出國讀大學嗎?我覺得國內本科的教育也挺好的。

關鍵情景3:買不買房?

買不買房是我們也會不時提起的一個話題,要問買得起嗎?湊一湊也可以買得起一個不大的或者遠一點的,但是因爲遠的話也不會去住,於是沒有買。

如果是自住需求的話,目前租房性價比高太多。如果是投資需求的話,結果是我們不確定的,我們不知道房價會怎樣變化,但十年前的暴漲大概率是不會出現了。

房子的投資情況本來是不確定的,但這次算了一下才發現,買房實在太影響現金流了。首付掏空大部分資產不說,用網上的購房貸款計算器一算,才發現每月貸款要還3萬多!財務富足時間直接推後十年。

那麼除了住房、投資,還有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學區房。不過在學區房的開支裏,很大程度上是「夢想」,如果只是安全的話,我查了下,原來不用買房,也可以在北京(不是最好的)公立學校上學、高考。原來如此…這樣就放心多了。

另外還看到,我經常有一種「機會不會再有了」的心態。比如現在不買房以後就買不起了,不買學區房沒有好學校上了,這個工作機會不接的話以後就不會再來了,現在不買保險之後沒機會了等……我之前會把這種感覺當做事實,從而做出一些衝動而短期的決定。

當然,很多商家利用的就是消費者這樣的心態。另外,我的成長過程中,對於很多事情,外界傳遞給我的也都是這種感覺,比如高考,申請研究生,都是「機不可失,趕緊把握」的感覺,慢慢習慣了這種狀態,以爲這就是事實。但是實際上,放長遠眼光,渴望的人生的狀態,不是一定要通過某一件事來達到。當我們目光只看到這裏的時候,會覺得這就是一切,是唯一的道路,但回頭看去,或者看看更廣闊的世界,往往發現還有很多可能性。現在我看到了這只是我的這種心態,觀察到了它影響我的傾向,感覺可以不那麼受它的控制了。

發現在北京買房從資產增長上來講,結合我們目前的情況,真的未必是一個很合適的選擇。

另外在我們夢想資產裏,有一個在植物較多、最好有水域的地方、有大窗戶和充沛陽光的房子。但這樣的房子如果不是在一線城市,其實很便宜的,當我們年齡大一些,有這樣一個度假房,也是不會太影響資產情況的。

如何生活,比數字重要

拉出表格之後,發現孩子真的是一個巨大的「支出」,早期有找阿姨或月嫂帶孩子的支出,孩子大一點有學校和學習的支出,如果狠狠心,買個學區房,那財務富足推遲十幾年沒跑了。如果精力財力可以支持,再生個二胎的話…我還沒敢算。

假如兩個人沒有孩子,繼續這樣過日子,財務富足指日可待。看到這麼大的差距,我也一瞬間想:沒孩子多爽啊!但想想最重要的,是這一生想經驗什麼,想怎樣度過自己的生命。那麼孩子帶來的體驗是無價的。

做出表格,可以隨意調節假設之後,也從中看到了自己的貪婪。好像是否「財務富足」成了一個最重要的目標,那個要去的目的地,只要達到了這個點,人生就美滿了,沒有達到這個點之前,生活都是一種過渡狀態。看到表之後,一瞬間恨不得讓自己儘量減少支出,趕緊多賺錢,快點到財務富足的「躺贏」狀態。

這時又有一個聲音說:財務富足瞭然後呢?生活會有什麼實質性變化嗎?其實想想好像也不會。我不會從此躺着生活什麼也不幹,也不會因爲沒有財務富足就天天提心吊膽。不管是不是財務富足,內心充盈,享受生命每一刻的饋贈,對我來說是更重要的。而這無需等待,此刻就可以。我想到了《當下的力量》裏關於「等待」的一段文字:

「等待是一種思維狀態,意味着你需要未來,而不要現在;你不要你所擁有的,而要你所沒有的。任何一種形式的等待,都讓你無意識地在你的此時此刻創造了一種內心的衝突:你不要此時此刻,你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喪失對當下時刻的意識,會大大降低你的生命質量。」

「努力改善你的生活狀況並沒有錯。你可以改善你的生活狀況,但是你不能改善你的生命。生命是最主要的。生命是你內心最深刻的存在。它是圓滿而完美的。你的生活狀況由你所處的環境和你的體驗所組成。設定目標並努力去實現目標本身並沒有錯,錯誤的是你將它看成是你對生命和對本體的感受的替代品。通往生命和本體的唯一途徑是當下。」

財務本身不是目的,是我們生活的一種輔助,就好像打遊戲時的裝備。不管裝備好還是差,我們在遊戲裏的目的是享受遊戲,體會其中的樂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