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講記》202003

喜歡程度:四星

我已經在周更羣裏做完這本書的語音分享十天了(分享的鏈接在這)……才把書的尾巴看完。這本書是李辛老師的新書,之前在還沒有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喜馬拉雅聽過文字稿音頻,但是是別人照着讀的,語氣太平淡了,沒聽下去,而且那時候也沒開始瞭解中醫。後來是看了他的《經典中醫啓蒙》,被圈粉,然後看他出了新書,果斷入手啊。還有一本《兒童健康講記》,我過段時間也會看的。

其實估計兩年前我也完全不會翻開這本書,我之前完全不瞭解中醫,但也覺得它不靠譜,看過一些其實也不懂中醫的人寫的黑中醫的文章,於是沒加什麼驗證就吸收了。去年《世界觀》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這是一本科學哲學史,講了科學的一些基本假設,和一些重大科學發現的歷史。我發現科學原來也沒我想象的那麼靠譜,還寫過一篇5000字的文章,叫《絕對的真理存在嗎?》。我之前以爲科學家們一心科研追求絕對的真理……可沒想到,比如開普勒,他科研的目的是儘可能地讀懂上帝…我也更感覺到科學在真相的面前是多麼渺小。我現在認爲科學只是人類嘗試接近真相的一種辦法,而不是唯一辦法。之後我開始可以接受很多我之前看都不會看的東西,也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不過這本書相比於《經典中醫啓蒙》,講座中的對話佔的篇幅比較大,所以我會感覺內容結構性沒有那麼強,有點冗長。

流通

我一翻開這本書,第一頁第一章的標題就讓我很有共鳴:「覺察的三個面向:身體-情感-思想」。這不就是在心理團體裏學的「身、心、腦」嗎。書中說:

「每個人生命活動主導模式不同,有的以肉體爲主,有的以情感爲主,有的以思想或者頭腦爲主。三個部分如何均衡發展,不偏頗,少一些內在衝突,是我們一生學習的內容」

我深有體會。其實本來我的出廠設置是情感爲主的(九型人格心區3號),但是二十多年把自己活在了思想裏,當然很難受。後來讓心的能量自然流動了一些後,整個人舒暢多了。最近我也在通過冥想和瑜伽探究體會身體和情感合一的力量,感覺打開了新天地。

所有心身疾病的第一階段,是內在開始有某種程度的封閉。

我發現每個人的體內都是有很多生命能量的,不過有時候能量被阻塞,被卡住,被在某個點過多消耗,而無法流動,所以表現出來的是無力的狀態。我在教練中也深信這一點並以之爲原則,陪着教練夥伴疏通阻塞,並去看到自己本來就有的能量。

吵架也好,頭痛也好,它首先代表你有生命能量,還不小。但是它沒有合理、均勻的出口,或者被堵住了。吵架和發燒是一回事,就像高壓鍋到了一定壓力的時候,必須要她給一個出口來釋放蒸汽,不然會炸掉。

按照《黃帝內經》的觀點,我們的生命力,最好能圓圓地佈散出來,像一個均勻的球,而不是某個方向特別偏重或某個方向完全忽略,這是“悟淡虛無,真氣從之”的狀態。

那麼如何讓自己的能量流通起來呢?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覺察。

覺察

書中非常強調「覺察」的重要性。

去年底從趙老師的瑜伽工作坊回來之後,我每天都在瑜伽和冥想打坐。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也對我的每日打坐有很多的指導意義。而且更體會到了放鬆和覺察對一個人有多大的意義和幫助。對我來說打坐和冥想是我和自己連接的一個機會,不然平時都飛在外界各種事情中間,但離自己的身心越來越遠。

我也在打坐冥想練習中清楚地感覺到,日常對自己的覺察也提高了,更經常地能夠觀察到自己此刻處於什麼狀態了,而不是習慣性地被信息、情緒淹沒。

書中多次強調一個人的精神是不是「清晰而穩定」的,這對健康幸福極其重要,因爲

「自知者明。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出在什麼狀態,自然會有所爲,有所不爲,知道適時調整。」

這讓我想到了李想說智慧是什麼:「知道自己內心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自己可以放棄什麼,知道自己對什麼承擔責任。內心自信,有所爲,有所不爲。」原來這個背後,「自明」這一點是相通的。

可是,很多時候,不是真明白,而是以爲自己明白。大腦是非常會騙人的。下面這段,說的就是大腦的合理化。

「當“不高興”起來的時候,大腦有一個習慣,會去找外在的原因。這個在心理學叫什麼?叫投射大腦在這方面的運作模式是,肯定自己,合理化。我不高興是有道理的,原因一二三四五,很充分。但真實的情況是:我們自己處在不高興的模式裏,卻不自知。」

如果缺乏自我觀察,我們的一生可能都在自我認同+合理化+無意識反射+習慣性反應的狀態力打轉。

我也很有體會:其實不是因爲什麼什麼事情,所以我不高興,而是因爲我體內本來就有不高興,這個事情出現了,於是我把不高興附着在它的上面……這也讓我想起了《當下的力量》的很多很多段落。走着走着意外發現,心理、中醫、靈性,竟然是相通的。

那麼如何覺察呢?書中給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入手點:任何時候,看你的手和腳是不是放鬆的,如果不是,放鬆它們。我又加了一個:看牙根是不是放鬆的。

允許

我也能夠感覺到,隨着靜坐冥想,越來越接納自己了,因爲打坐過程中以一個旁觀者去看着自己思緒紛飛,而不用去做什麼,這也是給自己看見和允許的過程,進而回到本心。打坐中無論內在和外在發生了什麼,都是「不反應,不對抗」,「讓它來,隨它去」。在這種不做出自動化反應的練習中,通過直面自己的各種感受,慢慢發現,其實那些本想也沒那麼可怕。我們越是躲避的東西,裏面越包含着卡着我們的點。

書中這樣一段話我特別有同感: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有些特別,人們會害怕自己處於不高興的狀態。很多人會認爲:一個人在某一段時間處於“不快樂”的“低谷”狀態,沒有力量去始終維持一個“正常”的狀態,這是不好的,是不被大家所接受的,一定要儘快轉變,跟上“前進”的步伐。這樣認知的背後是,大家普遍認爲,始終保持“正向、陽光、自信、積極、努力”纔是對的狀態,就像有的人只喜歡春夏,不喜歡秋冬。

記得有一次面基的時候,有人說感覺大家不夠high,這樣不好,要調動起來。我當時不理解,這有什麼問題嗎?爲什麼一定要high?也讓我想到了心理諮詢的時候,「沉默」也是一個重要的素材。有的人害怕沉默,總想用什麼去填補空白,有人覺得尷尬、不安等。我想到在一次和萌子丟丟的小聚上,幾個人同時沉默,但那短短几秒,我們都覺得十分美好和印象深刻。

「我看到很多主持人和演講者,一上來就把自己提到強行蹦出來的歡樂狀態……這成爲一種交際和某些場合必備的能力,其實這是一種不太正常的社會心理模式。糟糕的是,有些人平時也把這個當成必須要做到的模式。什麼意思呢?他們害怕面對真實。強行把情緒掀起來有什麼壞處呢?

人的情緒是跟着他的能量狀態轉換的,能量低,情緒就低,那麼,我們在能量低的時候,硬要把能量給撐在外面,支持門面上的高漲情緒,會有什麼後果?裏面的能量被強行調動了出來,裏面就少了,時間長了,裏面沒有了,只剩下表面的光彩,而這個表面的光彩也維持不了太久。」

所以尊重自己的身心狀態,身體想開的時候開,想闔的時候闔。不能強行讓自己處於自己「以爲好」的某種狀態裏,而是給自己更多允許,更多自由。

允許也是對自己的感知的一種尊重。現在信息很多,隨處可見「攻略」「指南」,好像我們只要找到尋寶圖,按照圖裏走就可以了。但真正的寶藏在每個人的內心的心安。

我們現在過於追求外在的標準,學得越多越好,學歷越高越好,學到博士、博士後,好像這樣才能對某些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其實不應該是這樣的。就像一件事情該做還是不該做,不在於財務分析和遠期盈餘預測,而是應該先問自己,這件事對不對,當下安不安心

想到豐碩課裏潘潘說的配置保險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看自己是否心安。

好了,寫了不少。先到這裏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