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 《斷舍離》與瑜伽智慧

喜歡程度:五星

前些日去書店逛,因爲要準備搬家,但東西太多讓我頭疼,於是拿起了這本計劃外的書,剛好戳中最近的很多點,產生了很多超乎預期的共鳴。

這是一本有禪意的小書,淡淡地,看似漫不經心地把生活哲學與智慧通過“扔東西”這樣簡單的方式寫出來。如果讀者有共鳴當然很好,如果讀者不懂這背後的智慧也沒關係,就算只是簡單地扔扔東西也會讓生活環境輕快一點。

我曾經以爲“斷舍離”就是扔東西、整理收納而已,看了這本書,才知道作者的斷舍離哲學是通過多年的瑜伽練習而生出的靈感,整本書裏,都貫穿着瑜伽冥想的智慧,讓我很驚喜。

從“我”而非“物”的角度看世界

「而以“自我軸”爲基準進行取捨時,只需要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焦點集中在“這是不是我需要的眼鏡”,而不是“這個眼鏡還能不能用”。在壓縮和鎖定物品的過程中,以前“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這一模模糊糊的概念就逐漸地清晰起來了。而這也將促進“真正瞭解自己的內心”“喜歡上自我”的自我肯定感的提升。」

這點我非常的有感觸,之前還想寫一篇從這個角度買東西的文章來着(至今沒寫)。包括辟穀的時候,對於食物也有這樣的新發現:不是看這個東西是否好喫,而是看我自己是否需要。

反觀自己,包括在攝取信息、學習、看書、出去玩等等的時候,都會出現這種「想窮盡」的心理。覺得我要窮盡所有,否則就是一種浪費。這也讓我想到了《莊子》裏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們來到世界上,是來享受自己的生命的,而不是爲了窮盡某個領域的什麼。我們只能讓自己的覺知來填滿自己的生命,而無法讓自己的覺知填充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可這種「想窮盡」背後的驅力,又是什麼呢?這真的是我們最希望使用生命能量的方式嗎?

「有很多“必須去做的事情”,卻“提不起勁兒行動”,這種“有心無力”的狀態持續下去,會過度泄漏我們的精力(精氣神)。這纔是真正的“太可惜了”。這時候,我們有必要重新回到原本的出發點——現在的自己,負載的人、事、物已經過大過多了。東西多的人往往面臨的事情也多,首先壓縮一下自己要處理的事情,然後從最簡單的一小點開始實踐斷舍離。」

活在當下

「“無法放手的三種類型”(逃避現實,執着過往,憂慮未來),這三類人有一個共通點——沒有活在“現在”。總是不斷感嘆着“太浪費了”和“以後可能會派上用場”,意識總是徘徊在過去或是將來,卻沒有腳踏實地正視眼前的問題,以至於人生的“現在”成爲一個空洞。」

看了這本書之後,晚上回家就處理了一些東西,看到有些東西從搬到這裏來,就一直沒動過,現在回想當年從香港千辛萬苦把這些東西帶過來,內心有一部分也是因爲“還能用,捨不得扔”,可是三年了,我一直也沒用過。即使現在它依然能用,但是去面對內心,我能不能用的答案顯而易見。處理東西的過程很爽,重新審視

最近通過冥想瑜伽的練習,以及重看《當下的力量》,我發現我經常不在當下,而是活在未來。爲未來憂慮,爲未來緊張,爲未來消耗了很多當下的能量,但又毫不覺知。看了這本書,又獲得了一個新的角度,其實自己對身邊的物品的選擇,就可以看出是活在什麼時間。有些東西,總覺得「以後(萬一)能用」,扔了多可惜,所以留下。其實這背後,也是一種對於未來的不安全感和焦慮。

想到很多人說想到辟穀7天不喫東西,怕餓,怕忍不住,等等。老師說:這些是現在還沒辟穀時候的怕,並不是真實的情況,到時候會不會餓,會不會忍不住,是不一定的。要不是我體驗過,我也無法相信這竟然真的不餓。但突破了自己的「怕」,去和事實碰碰面的時候,才知道很多擔憂只是頭腦製造出來的。

「我們突然發現自己越來越確信自己“在必要的時刻,能獲得必要的東西”,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自然而然地“生長”出讓生活和人生變得自在、怡然的“肌肉”。」

「我經常在採訪和討論會上被人問道“有沒有扔掉東西后會發愁的事情呢?”我常常這麼回答: “請試着先扔掉東西,再發愁吧。” 」

呼吸與斷舍離的瑜伽智慧

「斷舍離來源於瑜伽。而瑜伽非常重視呼吸,因此,斷舍離的精髓就在瑜伽所倡導的呼吸方式中。 呼吸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吐氣”。所謂“呼吸”,先“呼”後“吸”。從吐出阻塞的氣體開始。呼吸又稱爲“調息”,發生在無意識和有意識之間,是“結合”無意識和有意識的行爲。」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非常感恩,感恩在於,作者把我本陌生的「斷舍離」用我有所體會的「瑜伽語言」寫了出來,這背後的共鳴感和爽感是語言難以描述的。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瑜伽中放鬆與呼吸的文章:呼吸之外,皆爲創造。主要寫瑜伽中的兩個重點:呼吸與放鬆,呼吸是一種流動,有進有出,從而保證了生命力與活力;放鬆就好比書中倡導的空間收納751:看不見的收納空間裏放7成,看得見的櫃子裏放5成,展示性的收納空間放1成;有了鬆鬆的空間,纔給了流動以餘地。同時看到空間的輕鬆,收拾起來的心情也會更加輕鬆。

書中還有下文這樣和瑜伽智慧很相通的話,也讓我想到橙色模因到黃色模因的轉化:

「想獲得知識,請每天增加。想獲得智慧,請每天減少。別忘了,知識通過行動轉化成智慧。」

最後,用書中一段我很喜歡的話結束本文,簡直說出了我的內心。深以爲人來到世界上,就是體驗緣分一場,連自己的身體,死了之後都要交還給大地。那麼可以在現在,鬆開緊緊抓着的手,擡頭看看美麗的天,踏實踩在腳下的大地上,有覺知地存在於這個當下。

「可以說所有的物品其實都是來自地球的借用品。那麼,我們是把自己從地球處買的東西、獲贈的東西錯當成自己的東西。換句話說,“佔有”其實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是人類社會撇開地球、私自制定的特殊契約罷了。如果物品只是臨時借用品,所謂“佔有”只不過是在物質這一悠久歷史長河中隨機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麼我們要珍惜自己與所謂“佔有的物品”之間極爲偶然的緣分。當緣分終結時,我們要痛快乾脆地放手。人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包括我自己在內,隨着不斷縮減自己周邊的雜物量,這種“珍惜當下·緣盡放手”的意識逐漸在內心生根發芽。」

「斷舍離」不止是扔東西,它也是一種看待生命,放手執着,回到當下的方式。感恩作者寫出這樣一本即通俗接地氣,又蘊含着大智慧的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