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最棘手的“愛的課題”?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一、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具體指的是哪3個關係? 二、如何妥善處理3個人際關係? 三、孩子不好好學習,最終的結果由誰來承擔?

有一位青蔥少年,對自己的長相和身材很不滿意,性格也不大好,內向、固執,對一切悲觀失望,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覺得周圍人都討厭他,不願意跟他交往。他爲此感到很煩惱,對人生感到無望。

類似他這樣看待自己的人也許不少吧,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覺得生活乏味,不但別人討厭自己,連自己也討厭這個熊樣的自己。你是否也是其中之一?

怎麼辦?有人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心理問題。確實,越來越多的人對心理學感興趣,遇到困境也願意求助於心理學書籍。不過打開相關的書卻往往看不進去,太多的專業術語,文字又艱澀難懂,致使一般人望而生畏,沒法深入瞭解。

《被討厭的勇氣》卻獨樹一幟,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通俗淺顯的文字,爲我們除掉心理學抽象難懂的外衣,沒有概念的堆砌,不講深奧的理論,由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真切體驗,巧妙地融入心理學的簡明道理,讓人在深入淺出的剖析中豁然開朗,解開一個個心結,掙脫人生的困境。

本書的核心觀點來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生於1870年,卒於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爲“心理學三大巨頭”。他也堪稱思想家和哲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

阿德勒心理學重視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被稱爲個體心理學,也被稱爲勇氣心理學,它的真諦就是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競爭和完美的願望。寫出暢銷書《人性的弱點》的戴爾·卡耐基高度評價阿德勒,將他稱讚爲“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這個對人生失望的青年懷着渴求改變的願望,前去拜訪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哲人,弄清了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觀點,領悟到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生有三大課題,要學會課題分離;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要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接納自我,信賴他人,爲他人做出貢獻,認真活在當下,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健合作完成。岸見一郎1956年生於京都,就讀於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1989年起致力於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

古賀史健出生於1973年,擅長於以對話創作(即問答體裁),他創作的採訪稿,以極具現場感與節奏感而廣受好評。他在20多歲的時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學,被其顛覆常識的思想所震撼,之後,連續數年拜訪岸見一郎,向他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

這本書裏青年和哲人的對話,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古賀史健向岸見一郎請教學習並且領悟的過程。他倆激烈辯論了五個夜晚,涉及到生活中大大小小三十多個問題。

擅長對話體的古賀把這一過程寫的活靈活現,引人入勝,將一個個關鍵話題抽絲剝繭,層層深入,讓人讀來毫不費力又深受啓發,隨着青年的質疑、反駁、被哲人一一說服,生動地傳遞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思想。一般人可以將這種學說應用到個人生活中,獲取追求幸福的勇氣和信心。

我覺得書中核心內容以及最有價值的部分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因此必須要處理好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和愛的課題,做好課題分離。

第二、人要想自由就必須停止尋求認可,即使被討厭也不怕,摒棄使人裹足不前的自卑情結,不斷超越自我。

第三、接納自我,信賴他人,爲他人做出貢獻,認真的“活在當下”,所有人都能夠獲得幸福。

本文着重剖析人的一切煩惱的根源,以及如何妥善處理與解決具體的3個人際關係。

一、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具體指的是哪3個關係?

誰不想每天都過得開開心心,像陽光一樣露出燦爛的笑容,溫暖自己和周圍的人?但現實並沒有那麼理想,總有某些時候,你會感到焦慮、氣憤、鬱悶、不安和挫敗,活得很痛苦,很疲憊,鬱鬱寡歡。眼前的世界似乎充滿各種矛盾,各種各樣的煩惱纏繞着,怎麼理也理不清。

本書中的青年就很有代表性,他憤世嫉俗,對自己不滿意,有諸多毛病,對周圍世界也感到格格不入,人生毫無幸福可言。

哲人開宗明義引用阿德勒心理學開導他,阿德勒曾說:“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假設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這個人的煩惱就無從談起。正因爲我們無處可逃,每個人都要與他人發生聯繫,所以務必要處理好人際關係

阿德勒十分肯定地指出,世界其實非常簡單,每個人都可以改變,都可以消除人生的煩惱。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處理好人生的三大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

首先,在人際關係中,門檻最低的是“工作課題”

我們都知道,沒有一件工作是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例如,寫作是最突出個人能力的工作,無人可以代替,必須自己創作,但寫出書稿還是需要編輯、裝訂、印刷、經銷以及書店等多個工序的協助,才能出版發售到讀者手中。工作一般基於共同的目標而進行,帶有強制性,所以即使不投緣也要同心協作。因此,工作這個聯結點比較單一,在下班後,或者轉行後就又變回他人關係。

其次,是“交友課題”

當我們脫離了學校或職場,要與他人開始或發展朋友關係,因爲缺少了強制力,難度大得多。朋友並不是越多越好,數量是沒有價值的,知心朋友一兩個足矣。應該注意的是距離和深度,既不能靠得太近,又要伸手可及。

最棘手的是“愛的課題”

它包括戀愛關係和與家人的關係。由朋友關係發展成戀人關係的時候,距離近了,關係深了,有一些在朋友之間被允許的言行就要慎重了,比如跟別的異性朋友打電話,或一起出去玩,戀人就會喫醋。與家人的關係又分爲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

如果說,戀愛關係是用紅絲線聯結起來的話,那麼親子關係就是用堅固的鎖鏈捆綁在一起的。結婚多年的夫妻,要是雙方情份斷了,難以維持下去的話,完全可以選擇分手,但親子關係卻是無法逃避的,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再難以溝通都要去面對。

二、如何妥善處理3個人際關係?

這三個課題都牽涉到距離和深度問題,假如把握不得當,工作上沒法跟別人同心合力,沒有稱得上知己的朋友,找不到所愛的人,或者跟家人有矛盾,被家人所厭惡,都會帶來煩惱。要解決煩惱就要處理好人生的三大課題,怎麼纔算處理恰當?那就是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就是要將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只解決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別人的課題,不管是自己還是朋友還是家人,每個人都只對自己的課題負責。說白了誰的車由誰來握方向盤,誰的事情誰來負責。

不必理睬別人如何對待你,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因爲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同樣,你的地盤你做主,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別人無權干涉,走自己的路,讓他人說去吧。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指出,人際關係之所以有那麼多煩惱,根源就在於我們混亂了彼此的課題。這個觀點一語道破人際關係的本質,相信會改變許多人與他人的相處方式。

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他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妄加干涉。妄想把自己認爲正確的做法灌輸給對方,硬要對方接受。

三、孩子不好好學習,最終的結果由誰來承擔?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情景:父母常常因爲孩子學習不好而憂心焦慮,進而去命令孩子,干涉孩子的學習,制訂一條條規則,恨不得代替孩子讀書做作業,這就犯了妄加干涉。然而孩子不順從,死活不肯學習,親子關係必然發生衝突。

那麼,怎樣辨別是誰的課題呢?原則就是:某一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當孩子選擇了“不學習”,則所產生的後果,比如成績差,無法上好學校,最終的承擔者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

所以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總把“爲你着想”掛在嘴邊,其實質行爲卻不是爲孩子,而是出於滿足自己的目的,爲了面子上的虛榮和對孩子的支配權。

西方有句諺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這個觀點。父母將孩子引領到“水邊”,是否喝水就看孩子的決心。

不過,阿德勒雖然主張課題分離,卻不推崇放任主義。如果父母對孩子做什麼都不知道或不想知道,那就是放任自流。恰當的做法是,瞭解孩子幹什麼,並加以守護。告訴孩子學習是他個人的課題,當他想學習的時候,父母會隨時準備給予幫助。

關係再親近,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得越俎代庖,父母的課題是支持和鼓勵,相信和鼓勵孩子能通過自己的決心和力量,找到學習的動力。

親子關係中處理好課題分離,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那就是培養出孩子的獨立能力。例如,孩子已經會自己穿鞋了,大人還是忍不住幫他,因爲“孩子自己穿太磨蹭,我們趕時間。”這種干涉孩子課題的做法,就很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生活中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歸結爲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做好課題分離,有邊界意識,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找到屬於自己的地盤,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才能收穫大愛,擁有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有個智者說過:“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接受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予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我們很幸運,生活於現代文明時代,個體的生命和幸福成了最高的道德標準。我們可以從容不迫地追隨自己的內心,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但人生之路,說到底還真是一趟孤獨之旅,每個人都只能對自己的課題負責。

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朋友很多,交際廣泛,愛情生活融洽而甜蜜,親子關係和睦而溫暖,就很少感到煩惱和痛苦,而是覺得自己精力充沛,生活充滿生機,未來一片光明。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給予我們的勇氣與信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