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孩子在青春期都經歷了什麼嗎

文章前的你還記得自己青春期的感受嗎?

是對無憂無慮的日子充滿了快樂與希望,

還是對不斷變化的新環境感覺有一點憂愁呢?

不管什麼時候,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會產生各種各樣讓父母感到頭大的問題,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孩子在青春期到底經歷了什麼。



青春期的孩子心中藏有很多憂傷

看着身邊的孩子漸漸到了青春期,從兒童變成了青少年,作爲父母肯定是對這份成長滿是激動與高興,但隨之而來的種種問題也讓父母們頭疼不已,爲啥孩子就是不聽話?!

談及孩子的感受父母總是容易先入爲主的說:他們現在喫喝都不缺,有啥可愁的。卻忘了自己在當年還是青少年的時候這份憂愁也曾同樣糾纏着你。曾幾何時,父母也跟孩子一樣,曾被茫然與憂傷充斥着自身。

這種憂傷是由青春期的特點所決定的,是我們必然會經歷的情感,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去細細品味造成這份憂傷的原因。

憂愁感源於喪失

憂愁,尤其是莫名的憂愁,突如其來的憂傷,這是青春期的一個典型特徵。因爲青春期實際就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階段。

喪失所帶來的憂愁大家都很好理解,像是失戀、離婚,或者是親人離世,這些都是嚴重的心理內容的喪失,而當我們遭遇到這些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憂愁感,或是說抑鬱情緒。而大家不瞭解的是,其實改變也會給我們自己帶來抑鬱的情緒,因爲改變就意味着要辭舊迎新,不管新的內容對我們來說會帶來多大的成長,多積極的心理狀態,那份丟失的舊的心理內容依然會讓我們感到抑鬱。就好比兩個很要好的朋友關係分離,不管是多麼的前途似錦,雙方都多多少少會產生一些抑鬱的情緒。

而青春期的孩子呢?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有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一方面希望脫離父母的依賴,另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走向獨立的自己。前者意味着喪失,後者意味着獲得,如果在成長的階段中後者爲主體,那麼就算之後會面臨很多憂傷但我們都會感覺自己的生命整體是積極向上的,那如果相反前者成爲主體呢?那憂傷抑鬱的情緒就會充斥孩子的內心。



好孩子真的好嗎

提及好孩子,大家是不是就會率先聯想到一個詞:聽話。這是我們的環境與文化所爲我們帶來的影響,經典的好孩子,會在家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但這樣依賴,孩子的獨立空間就會受到擠壓,他會覺得自己不是爲了自己而活,於是就會在各種事情上表現出沒有激情與動力。

也許能夠很出色的完成父母和老師交給他的作業與任務,但是卻會表現得的十分麻木,對很多東西缺乏慾望和追求,往往“還行”“都可以”“隨便”成爲了他們的口頭禪。因爲他們對生活、對學習的動力都是源於父母帶給他們的壓力。

而那些所謂的“壞孩子”呢?像是和父母對着幹,父母讓他們往東他們偏往西,無非就是在無視父母對他們所造成的壓力,試圖在爭取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在這份青春期中成爲他們自己。

所以不要因爲孩子在青春期不聽話了或是跟我們唱反調就採取高壓手段,其實這只是他們人生階段所必然要經歷的叛逆與反抗,只有順利的度過這一過程,他們才能真正擁有一個健康獨立的自我。



作者:徐鳴皓      這是我的第四十八篇日更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