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是否在生活中你也遇見過這樣的情境,

別人寥寥數語的責備,對你宛如晴天霹靂;

他人一個隨隨便便的批評,都覺得自己瞬間破碎;

總是在圍繞着一個人轉,生怕他會消失不見,

其實着都在反映着,我們有時候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在意是因爲我們能夠得到存在感

前面所說的三個例子其實都向我們反映出一個人對於外界或是說對於他人有時候會極度在意。

從上面說的幾個事件來看也不難發現,一個人之所以會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其實往往都是因爲對方某些好的反應會讓他具有短暫的存在感,而對方壞的反應,會讓他的存在感瞬間崩塌。

我們通常會在閒言碎語中這樣形容這些太過在意他人以至於影響到自己的人:“脆弱”。然後又會下意識地接一句“都是父母慣壞的溫室中的花朵”。

而這裏我需要告訴大家的是,一個人如果太脆弱,其實很少是被寵、被慣出來的,而更多的是因爲年幼的時候沒有被人關注到。

這份關注並不僅僅只是看見就完事了,它更多地是需要彼此留下痕跡,就像是鏡子一樣。

我們的第一份鏡子是我們的母親,在我們人生的最開始,媽媽注視着我們,我們也能夠從媽媽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存在,認識到自己是被關注着的。若這份關注一直在,那孩童的我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直存在。同樣,如果在相互關注的同時,媽媽與我們有所共鳴,有所歡喜,那麼我們也會因爲這份共鳴與歡喜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那若是媽媽這面鏡子只是偶爾纔看到自己一兩次甚至是打開的很少或是隻有在極力討好媽媽的時候纔會打開,那麼就只會導致一個結果:孩子的自我並不完整,他更傾向於通過別人的反應來獲取那部分不足的自我,即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


當你能夠看到孩子,孩子自然也會看到你

其實有那麼一部分家長在內心認爲孩子只是孩子,孩子的哭鬧只是因爲孩子在發小脾氣。這類家長並沒有在心中留有“孩子是具有獨立感受的”這一意識,所以在看來,孩子的種種哭鬧,只不過是因爲孩子單純的任性與不開心。

然後便會以責備或是批評的語氣對孩子進行說教,沒有真正的去思考去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究竟是怎樣的。就像我年僅六歲的小外甥女一樣,對於她來說沒有很豐富的辭藻或是語句能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於是便會用哭鬧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在過年的時候有一部分人會因爲覺得是孩子任性不聽話,讓她去別的屋子。而在我與她的溝通之下,她漸漸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有個叔叔喫飯之前沒有洗手,這樣不衛生,對他的身體不好。”

這樣看來,之前的大人們所說的所謂“孩子被寵壞了,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這類似得言語便顯得如此滑稽而可笑。當我們能夠放下心中對於孩子的偏見與誤解,去真實的看待他們,他們自然也能反饋給我們一個真實的自我。而忽視他們,漠視他們的感受,只會讓他們在不久的將來習慣於忽視自己,習慣於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

作者:徐鳴皓      這是我的第四十五篇日更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