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心理剖析

在學困生的教育中,很多教師費盡心血,勞心傷神,但效果不大。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沒有細緻瞭解這些學生的心理。在課堂教學中,面對教師的提問,學困生一般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或反應冷淡,或緘默不語,或“不知道”。及時把握學困生的心理動態,運用合理有效的方式進行引導和啓發,有利於調動其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這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究竟是那些心理因素影響學困生的教育效果呢?

一、逆反心理。表現爲:故意對着幹,難以馴服。“你要我這樣,我偏要那樣。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消除逆反對抗心理,首先要重視與學困生的心理溝通,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歧視學困生,並適當把心理天平傾向他們,在提問時,照顧學困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適當降低難度,給他們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其次,對學困生情感溝通必不可少。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做到學習上多指點,語言上多親近,心理上多安慰。在老師的關心、照顧、溝通的感化下,逐漸消除逆反心理,使其覺得老師是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人。

二、惰性心理。表現爲:產生消極情緒,不願意接受教育。“老師提問,有尖子生湊熱鬧。不需要我們動腦筋。”學困生產生惰性的原因是教師在教學預設中沒有考慮到學困生,而把他們遺忘一邊,或不考慮學困生的實際,或因求“順利”,怕“麻煩”,提問時不照顧學困生,很容易讓學困生覺得回答問題跟我們無關。要消除其惰性心裏,教師設計提問題時,要了解學生現狀把所有學生考慮在內,把學困生列入答問對象之中,提出問題後要通過目光掃描,把學困生逼上講臺;二是提問後以“這個問題不難,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答案”,鼓勵學困生主動思考答案,嘗試舉手發言。

三、自卑心理。表現爲:缺乏遠大理想,不思進取,虛度光陰。“我們是學困生,課堂上還是少說爲好。”如何消除其自卑心理呢?我認爲,首先,應當適當降低對學困生提問的難度,爲其提供答對的機會,以激起回答問題的興趣。其次,提問後要耐心地等一等,給學困生以思考時間,使之感到老師心中有我,增強其戰勝自我的信心。再則,要及時誘導,發現問題難度大不容易回答時,教師要分層次設計幾個由淺入深的問題,給他們搭好臺階拾級而上,把問題化難爲易層層推進。另外,要恰當運用鼓勵,遇到學困生舉手回答問題時,教師不應躲避,要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用目光鼓勵他,並以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其自信。

四、恐懼心理。表現爲:焦慮不安,心理壓力大。“答錯了老師吹鬍子瞪眼,那樣子真叫人害怕。”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爲教師沒有明確爲什麼要提問。其實提問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的一種手段,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絕不能因爲回答不上問題而呵斥批評學生,要耐心幫助學生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否則會加重這種恐懼心理。對於學困生教師要加強情感保護,教育學生相互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歧視嘲笑他人,使他們生活在這樣的班級中有安全感。學困生的自尊心很脆弱,教師要多加保護。千萬不要對學困生呼來喝去,惡語相加。

總之,對學困生的關心和愛護是必不可少的。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它可以溫暖任何受傷的心靈。對學困生施之以愛,就可以叩開他們的心扉;就可以捕捉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就可以卸掉他們的心理負擔;就可以鼓舞他們取得進步,創造奇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