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碧霄終一去, 不知誰是解絛人

唐代有個大臣叫崔鉉,很小的時候,有一次跟隨父親崔元略去拜訪韓滉,父親跟韓滉介紹小兒子時說:"這個孩子呀,近來作詩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

韓滉聽了甚是喜歡,便隨手指了指拴在架子上的鷹,叫他寫一首詩。鷹,本是天上翱翔之物,爲什麼拴在架子上?

原來,我國古代的人有玩鷹的習慣,想辦法來征服這種習性兇猛的動物。小鷹剛捉回來後,會不讓它睡覺,一連幾天後,鷹的野性就被消磨了。鷹被人熬敗後,人便可以帶着它出去協助自己打獵。現在我們一些少數民族,還在延續這種捕獵手法。

但當鷹長到一定年齡後,是會被放飛自然的。如果誰家不把老鷹放飛自然,就會被旁人瞧不起,看不上。

以上是個關於鷹的插曲,我們再回來,看看小崔鉉面對架上鷹,是怎麼作詩的?只見崔鉉接過紙筆,不假思索,很快就寫完了一首詩:

天邊心性架頭身,
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
不知誰是解絛人。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心志在天邊,身子卻困在架子上,想要騰飛卻沒有機會。最終它總會翱翔在萬里碧空之中去,只是不知道誰會是解開繩子的那個人。

韓滉一看,立馬拍案叫絕,很是驚奇於這孩子的思維敏捷。還發自內心地感嘆了一句:"這個孩子,可是有萬里前程啊!"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祝願所有的孩子都才思敏捷,前程似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