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階級

論階級

劉慈欣在其科幻小說《三體》中描繪了文明“技術爆炸”的情形:就拿人類文明來說,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用了幾十萬年,而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只用了五千年,而從近代社會到現代社會,這個數目居然變成了兩百年!可能大劉覺得技術爆炸是理所當然的吧,他並沒有探究這背後的原因。可是如果按照他這種規律,從現代社會未來社會應該只用幾十年啊,幾十年過去了,卻絲毫沒有出現社會制度變化的蛛絲馬跡。現代社會的發展速度仍和近代無異。而不是書中所說的“指數增長”。

也就是說社會發展速度並不是自然而然增長的,它和其他東西掛鉤。最主要的增長原因就是人口的膨脹。

原始社會時,一塊中原大路上就有無數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是一個獨立的微型社會,規模大都很小。而隨着時間的推進,這些微型社會逐漸融於一爐。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統一。社會的人口越來越多。脈絡越來越複雜,階級之間越來越分明。在同一個社會中。兩撥人逐漸分明。他們的陣線也逐漸清晰,這兩撥人便是精英和普通人(邊緣化的人)。普通人爲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而去拼命衝擊精英,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而精英作爲標杆和精神領袖,佔有輿論主動,能確定社會發展的大致方向。社會就是這樣車輪式的前進。社會體積越大,階級差距就越大,阻力就越大,動力就越大。但當階級阻力達到臨界點時,階級矛盾就會無比突出,就容易發生起義。那些政權覆滅的前一段時間,社會發展往往是最快的。

21世紀之前階級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物質。比如地主和貧農的區別,貴族和平民的區別等等。都是少數高階的比多數低階的喫得好、住得好、用得好。而到了21世紀,這些差別的重頭就變成了話語權、關注度、社會認同等。人類對物質的追求接近了尾聲(因爲已經很充足了)。世界總人口數也逐漸定格在穩定的70億。沒有人口的增長去帶動,階級之間的差距仍會繼續緩慢增長。人類對幸福的適應比對痛苦的適應快的多,當人們對物質的絕對充足適應過來,他們就會開始追求社會認同。就像當年物質的階級差別一樣,現在社會認同的階級差別也會很大,要麼毛都沒有,要麼有一大堆。普通人提升道路上的高牆會越來越高。成爲精英也將越來越可望不可及。望後方,物質已極端充足;望前方,想得到社會認同難如登天。極端的物質充足容易造成精神的空白,他們卡在中間,走不動,就會因這種空白而焦慮,直至走上逃避現實、自欺欺人的沉淪不歸路。

一切都離不開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階級矛盾是社會前進的最主要的動力。沒有它,社會就很難前進。有水就有魚,有社會就必定有階級鬥爭。只是,精神的階級鬥爭是前所未有、史無前例的。人類估計又要在黑暗中摸爬滾打一陣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