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也是一种满足

看过一个小视频,在女主人公身上有自己的影子,中间有段情节感同身受。在别人家的孩子需要未被满足时就开始乱发脾气,而她在父母眼里几乎是无欲无求,从不向他们主动提出要求,不会主动问家里拿生活费,他认为这样是懂事的,是省心的。

殊不知,在爸妈看来,她对父母的没要求并没有让父母感觉到骄傲,他的懂事也没有得到父母的赞许,父母只剩下默默的叹息。

不被需要就是割裂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联系的羁绊。

电影《狗十三》里描绘着这样一个事实:父母等你长大去感恩他们,而你在等他们说对不起。

李玩在父亲还未重组家庭以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继母生下弟弟昭昭后,她被漠视,父爱荡然无存,家没有了温暖,成了收容所。

当用自己的叛逆对抗成人的冷漠屡次以失败而告终,她由失望慢慢变得绝望。她学会了伪装,学会了隐忍。从被迫接受到屈从,他变成了成年人眼中的“乖孩子”。

伤痛的累积让她变得麻木,她不再需要这份爱,于是她把爱寄托在狗狗的身上。

不被需要的爱是父母的悲哀。

那么被需要的爱是幸福吗?

冉高鸣在《奇葩说》里讲到自己在求生存的的工作经历的时候,他在动物园训海豚,妈妈去看他不但要买车票还要买门票,当他拼尽全力在训海豚的时候,他找到那份工作带来的荣耀,场馆里一片喝彩,后面他才发现,有一个人在默默流泪,这个人就是妈妈。

他收到了4000元的转账短信和妈妈给他发的短信,妈妈带他去吃了他最喜欢的红烧肉,余晖落去,城市一片灯光剪影,小饭馆里冉高鸣和妈妈谈笑着,往来行人不绝,那一刻他们是幸福的。

被需要的爱是父母的欣慰。

施予爱,被需要

爱孩子是让他自由成长,教他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塑造健全的人格。

大冰在书里的这样一句话很喜欢,“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一个网友曾经告诉过妈妈,:“你是第一次做妈妈,我是第一次做女儿,我们都在适应这个角色,学习怎么扮演好这个角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观,如果很难做到互相理解,那就尽量互相谅解。

孩子需要成长的自由,放飞的梦想,给他们一个成长空间,自由生长。

孩子不想成为妈妈手里的风筝,永远都有一根线在束缚着,他们有自己的天地。

感受爱是满足

我回来的前一天晚上妈妈问我有没有想要带的东西,我怕麻烦不想带。

晨露未干,要去和妈妈道别,才发现妈妈早已去劳作,去到厨房,满满一桌子的东西,每一样东西都用塑料袋分类装好。看着这桌子上的东西,瞬间泪目了,满满的都是爱。

爱是治愈伤痛最好的良药,采拾点滴的爱,让内心越来越富足,不让渐行渐远的脚步空有痕迹。

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一场修行,佛曰:“若无相欠,怎会相见”,父母和子女的相遇注定是难舍的缘。

爱与被爱都是必须,爱与被爱都是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